闺蜜蕾蕾妈,前阵子看完电影《闪光少女》,终于下定决心要给孩子找老师,学一门乐器。蕾蕾妈说之前一直想报,就怕孩子半途而废。不过这次跟孩子都商量好了,再累再苦也要坚持学下来。
可惜几节钢琴课下来,蕾蕾就显露出明显的抗拒。老师上课讲的五线谱、节拍、手指的技巧等等,孩子一点也学不明白,也总是练不会。“唉,看来我家蕾蕾没有音乐细胞,学完这些课程,就不让她学了吧。”蕾蕾妈沮丧地说。
可是在我的印象中,蕾蕾一直是个热爱唱歌跳舞、喜欢听音乐的孩子啊。为什么真正开始学乐器,却扼杀了孩子对音乐兴趣了呢?
学音乐的孩子很难变坏,学音乐的孩子会更聪明。这已经是近年来比较公认的观点了。周杰伦、王力宏、莫文蔚等专业音乐人会弹奏乐器,不足为奇,许多演员也是隐藏的高手。
我们都知道陈道明老师演技精湛,但很多人不知道他的钢琴演奏水平也很高。
电视剧《欢乐颂》里扮演“IT男”应勤的吴昊宸,从小学习钢琴,还练了多年的二胡。
《人民的名义》里扮演赵东来的丁海峰,会弹吉他,还会弹奏七弦古琴。
还有很多名人,像赵本山、朱军、甄子丹等等,都掌握一种或多种乐器。他们在很多场合,都提起过学习一门乐器,对他们人生的影响。可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像蕾蕾一样,一开始学琴,连本来对音乐的热爱都冷却了呢?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的周海宏教授,在讲座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学生,专业是小提琴,有一次周教授收到几张小提琴音乐会的门票,于是想要送给这个学生,怎知学生立刻拒绝,他说:“周老师,我什么音乐会都听,就是不听小提琴。一听小提琴的声音,小时候学琴的痛苦记忆就都回想起来了。”周教授说,这就是典型的“学了一门技术,恨了一门艺术”。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很多家长和老师,在孩子儿童时期的教育中,走进了五大误区:
误区一:不注重审美能力培养
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教导孩子什么是“好的行为”,但“坏的行为”却是各种各样。借由艺术教育,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是教会孩子分辨出什么是“美善”,什么是“丑恶”,这才是艺术教育的目的,而不是加分、考级。
误区二:孩子出现情境恐惧后没有伤害修复
好多孩子,还没学琴前,就已经对学琴这件事深恶痛绝了。这是源于爸爸妈妈在学琴前对孩子说了这样的话:
“这下有人能管得住你了,老师可厉害了!”
“学琴可苦可累了,你得咬牙坚持下来啊!”
“你看隔壁家姐姐,学琴多辛苦,
每天都练琴,你也要向姐姐学习啊!”
“你开始学琴,爸爸妈妈就没有自由了,
我们为你做出多大的牺牲啊。”
学琴前的这些压力,让孩子对学琴充满了紧张、痛苦和不自由的感觉,怎么享受音乐的乐趣呢?有的家长,并没有给孩子很大压力,却发现孩子就是不想去学琴,这又是什么原因?孩子的记忆,有别于大人,是打包式的整体记忆。拿打针这件事来说,大人打针疼不疼?也会疼,但大人会知道,只有打针那一下会疼。可是在孩子的记忆里,只要进到医院,或闻到消毒水的味道,就是代表着疼痛和紧张,这就是情境恐惧。
当孩子出现情境恐惧,又哭又闹,就是不愿意走进琴室,肯定是在学琴时发生了什么事,让孩子感觉到不舒服。这时候,很多家长都以为孩子是偷懒、是耍赖,而没有深究孩子情境恐惧的原因。
正确的做法,是通过引导询问孩子的“初历经验”,找到令孩子不适的那件事,并对孩子的受伤记忆进行慢慢修复,让孩子能克服恐惧,然后再继续进行学习。
误区三:一旦开始学习,就不准放弃
很多家长,在孩子表达了不愿意继续学琴的意愿后,不是帮助孩子接触其他种类乐器,重新培养孩子的兴趣,而是坚定地否定孩子的意愿,美其名曰:锻炼孩子的毅力。孩子的毅力,为什么要通过学习来锻炼呢?培养孩子毅力最好的方法,是进行体育锻炼,而学习,就应该是一件轻松快乐的事情。如果孩子不是由于老师教学方法原因,纯粹是对这一门乐器失去了兴趣,不要强求,帮助孩子寻找对其他乐器的热情就好。
误区四:惩罚为主的野蛮教育方法
有一个孩子第一次跟周海宏教授学钢琴,一进琴室就非常紧张,并且非常奇怪的,弹琴时,眼睛总往琴盖右上角看。后来一了解才知道,之前教孩子的钢琴老师,总在琴盖右上角放一个针筒,哪个孩子弹不好,就恐吓孩子要给他“打针”。针筒是恐吓工具,细木条是惩罚工具。手心拱高了,打一下手背,手腕塌下去了,打一下手腕,一节课下来,孩子手上都是红印。这样的方式教育下的孩子,怎么可能爱上音乐呢?
误区五:孩子学什么,由家长来选择
很多家长在孩子学琴前,都没有创造机会让孩子接触各种各样的乐器,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样乐器进行学习,而是代替孩子做了选择。孩子没有发自内心的兴趣和喜爱,怎么有动力坚持呢?让孩子对乐器产生兴趣,带孩子听音乐会是很好的一项活动。包含各式各样乐器的音乐会,不仅可以让孩子接触不同乐器的声音和演奏方法,还能培养孩子在公共场合的社交规范。
周海宏教授认为,孩子的童年教育,都应该遵循三个原则:
一、感性教育
人的两大心智能力,一个是感性,一个是理性。童年教育,是感性教育阶段。在儿童时期,孩子没有数字的概念,不知道数字要从1到10挨个数,他们也不懂得“白毛浮绿水”是美还是丑,在孩子脑中,“一二三四五”和“上山打老虎”一样,是没有区别的,都是背诵的一个一个的音节而已。在这个阶段,孩子的记忆是摄像机式的记忆。需要的是大量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体验。过了童年时期,缺失的感性素质教育一辈子也难以弥补。
二、多元教育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人,总是对没见过的事物嗤之以鼻,对没吃过的东西从不尝试,对别人的意见难以接受。形成这种性格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童年时期没有建立多元的感性体验,没有一个“open mind”,适应性和接受度都很差,很容易变得固执和狭隘。在孩子童年时期,应该抓住一切机会,去看各种各样的风景,去闻各种各样的味道,去吃各式各样的食物,去听各种各样的音乐,去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事物。这样长大的孩子,适应性和接受度才会更强,才能够体验丰富多彩的幸福人生。
三、快乐教育
人,是快乐动物,哪里有快乐,哪里的动机就更强。孩子做一件事时,快乐的反馈和成就感体验,是他重复做这件事的最大动力。不管想让孩子学什么,首先应该让孩子感觉到的,是自由和快乐。周海宏教授讲的,是音乐教育,也是儿童教育。是乐器培训,也是孩子心理健康培养。我们每个孩子家长,在孩子面前,都应该做后援团和啦啦队,让孩子在轻松、自有、快乐的环境下学习和成长,而不是做一个监工和教练,让孩子只能感受到痛苦和束缚。
“通过学琴热爱音乐,通过音乐热爱艺术,通过艺术热爱生活,通过生活体验幸福。”
周教授的这句名言,才是让孩子学音乐,最重要的意义。
作者:豆豆的小后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