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
[韩]苏西·李/著
《海浪》是本无字书,作者苏西·李用色也很简单,看起来似乎没有多少内容,但作者构思、构图却极其用心,读完之后,我突然觉得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形容《海浪》再合适不过了。没有文字的描述,我们光从画面感受海浪的声音,时而低沉婉转、时而奔腾疯狂……而这种“波涛暗涌”全在作者画笔的可控范围之内,在读者的视线范围之内,但声音已经在我们心底响起,用“大音希声”形容恰到好处。
《海浪》作者的创作笔记,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了这本无字书,而让众多读者感兴趣也是作者“独创秘籍”当属装订线的运用,以装订线为界,一面是黑白图画构成的现实世界,一面是蓝色调组成的梦想世界。起初小女孩在现实世界看海浪,有点恐惧、有点担心、还有一些期待,这些复杂的心情,隐秘的心理通过作者的画笔非常形象地表现出来,连同女孩身边海鸥的行为也成了女孩心理活动的折射,小女孩在最初的几页都没有越“装订线”一步,的确是作者有意为之,但背后,您看出了什么?
在蓝色调组成的梦想世界里,海浪总是一次次试图越过装订线,想与女孩“亲密接触”,作为来自自然界的精灵,海浪无拘无束,以自己的节奏一次次冲撞着沙滩,并试图把自然之物各类贝壳送给沙滩,送给小女孩。
小女孩几度踌躇徘徊之后,终于迈出了勇敢的一步,拥抱海浪,海浪也毫不吝啬它的热情,用更大的拥抱回赠给小女孩;小女孩被海浪的热情所感染,尽显天真好玩本色,与海鸥、海水一起嬉戏玩耍,她的衣服、头发、脚丫也随着美好的心情飞扬起来;
当海浪准备一个更大的拥抱的时候,小女孩逃跑、跑到岸上又做鬼脸,想必很多孩子都是如此这般。
结果招架不住海浪的热情,整个人“融化”在了海浪中,衣服全部湿掉,小女孩高兴地和海鸥一起捡拾海浪送来的礼物……
作者曾经问一个小男孩,“你觉得海浪留下了什么?”当我们试图来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才发现作者在构思立意上可以有多种解读,而我所解读出来的却是: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而作者刻意为之的装订线,则是我们父母爱孩子的界限所在。
“我应该变成一位更好的母亲,放手让事情去发生,我只是在一旁看着”,这是作者在创作笔记提到一位女读者说的话,我深有感触。
《海浪》中母亲出现了三次:陪孩子来看海、默默看着女孩,和女孩一起离开,孩子与海浪整个互动过程,母亲是在场但没有参与的。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情景很少,我所遇到的母亲通常会随时指导孩子这样玩那样玩,一会催着孩子离开、一会指导孩子这边挖那边挖、一会又嫌孩子把衣服弄脏……结果孩子玩得不尽兴,大人搞得心情也不好。
海浪把贝壳赠给女孩当礼物,女孩谢过了大海并把手上的沙子洗掉,有了“礼节性的问候”。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如何把握爱的“装订线”呢,是让我们的孩子被装订线所困,停留在左面的“现实世界”,还是直接把孩子推到“梦想世界”呢?
其实我们都明白,最好的是现实与梦想水乳交融的世界,也是《海浪》最后几页小女孩与海浪共融的世界。
而我们能够给予孩子的礼物,应该就是能够让孩子现实与梦想相互交融的爱,它可以让孩子的裙子飞扬起来,而裙摆里兜着的都是我们满满的爱。
如何读
《海浪》作为一本无字书,图画主要担负着讲故事的角色,那这种类型的绘本应该如何将内容传达给孩子呢?
其实,小编还是蛮喜欢这类的绘本,对于我们成人来说,长期依赖以文字的方式去认知世界,所以当我们拿到一本图文并茂的绘本时,我们也是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文字上,而忽略图画本身。无字书对于成人来说是一个挑战,对于孩子来说却是一个解放,终于成人丢掉了识字这一盔甲,只能和孩子一样平等地去通过图画进入故事。
另外,年幼儿童在学习用文字来认知世界和表达自我之前,就能够用图像来获取信息和表达信息,无字书恰恰支持了幼儿的这种能力,并给予他们更多机会去自主地运用这种能力。
对于这类绘本,有的人建议大人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用自己的话翻译给孩子听,这可以是一种方式,但对家长要求还是蛮高的,因为翻译不好就破坏了该绘本本来的味道。小编更倾向是将权利交给孩子,无字书帮助孩子发展对于故事的感觉,由于没有文字的限制,孩子们会调动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经验,以他们的方式给你带来不一样的惊喜,家长的作用更应该成为一个引导者,引领着孩子去表达(比如:以幼儿为主,有限示范、补充;用问题引领着孩子去发现)。
我们都看到过这样一幕:一个还不识字的孩子拿到一本绘本时,他们会一边指着图画,一边自己说着什么,而且每一次都还不一样。
故事的意义是建构而来的,将权力交给孩子,或许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这个过程中没有对错,只有不同的感知与表达。正如《海浪》中的妈妈一样——放手让孩子去做,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引导。
本文作者:虎虎昇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