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牛蛙之殇》刷爆中产阶级朋友圈,上海68岁退休教授撰文痛批幼升小的残酷,三岁开始备战,最终因为抽动症,没能进到名校成为牛蛙。
失败后,孩子懂事地问家人:“我是不是让你们失望了?”
全家决定移民后,孩子说怕:“我怕别人笑我这样动来动去。”
无论这是否是移民机构软文,我都感到心酸。
“抽动症”刺痛了我的眼睛,那曾经是几代人心中的不能述说的伤口。08年有一部纪录片《妥妥的幸福》,讲述了许多抽动症患者半生的喜怒哀乐,让这一群在社会上挣扎向前的人走到公众眼前。
然而,我们还不够重视,也从没正视过它,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了这个阵营。
了解妥瑞症(抽动症)
当我们说起抽动症这三个字时,我们本身就是在用无知和冷漠对待这一类人群。
1885年,妥瑞医生提交了8个病人“抽动”的病例,人们才意识到,不自主地、频繁地身体抽动是一种病,最终命名妥瑞症。
100多年过去了,当我们开始注意到儿童喜欢频繁地做鬼脸、扭身体,不是因为他调皮捣蛋,而是他生了一种被人讨厌怪病,我们叫它“抽动症”,因为形象、具体,也因为我们对它的不喜、排斥与惧怕。
为什么会得妥瑞症(抽动症)?生病后为什么上不了小学?
确切地说,“抽动”就是神经性痉挛。情绪因素是主要原因,常与家庭有关,家长对孩子过高的学习要求,过于严厉,常常责备,父母神经紧张、过于焦虑等等,会让孩子更容易患上妥瑞症。
伴随妥瑞症而来的同伴很多,注意力缺陷、强迫障碍、各种行为问题、甚至还有精神分裂,所以有的学校拒绝接受这样的孩子。
千奇百怪的妥瑞症(抽动症)
妥瑞症的表现形式是一种神经性痉挛,引发行为和语言上的障碍。它的症状表现可谓千奇百怪、五花八门,让人防不胜防。
脸部反应,如眨眼、转眼珠、翻白眼、抬眉毛、张嘴、喉咙发声、夜惊夜叫、咬舌头等,还有躯体反应,如耸肩、扭脖子、甩头、甩胳膊、扭身体、垫着脚走路、身体僵硬、抽肚子等;甚至还会伴随秽语,。
如何判断孩子是不是妥瑞症(抽动症)?
小心脏是不是猛地一紧,开始担心我家宝宝也表现出了“抽动”预兆?
只有不自主、频繁地发生这些现象,排除具体的器质性病变(如眨眼可能是角膜炎、眼睛里进东西等),孩子才可能是一个小妥妥,妥妥是对妥瑞症(抽动症)患者的一个有爱的称呼。
妥妥的发病率在1%左右,最好的判断标准是症状。比如孩子感冒好了后,不在发烧流鼻涕,就是喉咙经常发出声音来,我们会以为只是感冒没好,却没想过这可能是一种“抽动”症状。
为什么我们总是在为时已晚时发现孩子生病了?
如何发现这些症状?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爱的观察。现在我们已经很重视孩子的学龄前教育,只是出发点却是可悲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很关注孩子的健康,却不知有些时候的对症下药一直是在“治标不治本”,不会减轻“抽动”症状,还一直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孩子总是扮鬼脸斜眼看人怎么办?
上一辈的认为孩子还小,闹着玩,不需要重视,这一代的我们,则想尽办法告诉孩子这样做不对,甚至想尽心思进行正面管教。我们还发展出和平式的育儿法,也讲究与孩子沟通需要“共情”,然而孩子真正需要什么,我们真的有关注和了解吗?
一个个不完美的大人,想要举全家甚至全社会之力,培养出一个符合大家期待的完美小孩,何其可笑!
甚至,有没有人想过,一个懵懵懂懂的孩子无意识的举动,他自己也说不出原因,只因为那是它幼小的心灵抗争这个世界时,借由身体呐喊的表白。
“我很难受,我不知道我怎么了,谁能帮帮我?”
听到了吗?每一个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是我们对他的接纳和认可,告诉他没问题,告诉他爸爸妈妈很爱他,给他安全感,然后才是帮助他成为更好的人。
治疗妥瑞症(抽动症)
妥瑞症有可能自愈吗?
很遗憾,答案是几乎不可能,80%的小妥妥们在幼儿时表现出抽动症状,会在青少年期逐渐减轻和缓解,最后能够让身体可爱的“小动作”不影响自己的生活。相对的,20%的小妥妥们症状会随着年龄增长加重,他们一生可能都要伴随各种治疗,接受世人的冷眼与嘲笑。
妥瑞症如何治疗?
迄今为止,没有一种药物能够根治妥瑞症,只能辅助缓解病情。
与妥瑞症作斗争,注定是一场艰苦而持久的战役,唯一的制胜法宝就是爱与宽容。
源于心理的疾病,最佳的治疗方式是进行心理疏导,给孩子一颗健康的“心”,而这个要给孩子的“心”动手术的人,就是他们的父母亲人。
给孩子放松的环境,和孩子以他喜欢的方式疯玩疯闹,多去户外接触大自然,用更多的时间陪伴孩子,说悄悄话等,都能够帮助孩子的身心恢复平衡。
而压力、紧张和焦虑感,就是妥瑞症的病原体;环境的改变,情绪的波动,身体的不适,都会让孩子身心不调出现痉挛反应。小妥妥很脆弱,请小心对待,小妥妥很敏感,请用爱对爱,小妥妥很真诚,因为不懂得掩饰情绪,只能借由各种怪行为表达。
一个小视频,了解国内关于妥瑞症(抽动症)的治疗方式。
一部电影《叫我第一名》推荐给大家,祝愿所有小妥妥都能如主人公一样成功逆袭。
一个小愿望,我们不再说抽动症,而是说妥瑞症,称患儿为小妥妥。
一个大愿望,请所有宝妈宝爸不要将我们面临的社会压力,强加到幼小的孩子身上,还孩子一个天真烂漫的童年。
真心希望,我们为孩子所做的一切,不会演变成揠苗助长的悲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