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没意义的事,对孩子却意义重大!

作者:阿咪虎益智画册mp 09-11阅读:2904次

作者:鲁尼妈妈

来源:幸福的种子(ID:HappySeeds_2015)

最近跟一个朋友聊天,她说起7岁女儿的一件事,很有意思。

一天晚上,吃过晚餐,女儿问我可不可以玩橡皮泥,我说可以。

这时,她爸开口了:都上小学了,还玩橡皮泥,有什么好玩的?来,我们一起来认字吧。

女儿不肯,说:我现在不想认字,就想玩会橡皮泥。

她爸有点生气了:玩橡皮泥有什么意义?!

我正想帮女儿说句话,谁知女儿掷地有声地说:这件事对你没意义,但是对我有意义!

当时,我真想给她跪了。这孩子,一句话就说出了事情的本质。

一时,我和我妈相视大笑。而他爸,则无言以对,不再作声。

我听完后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实在是太聪明、太有主见了!我们小时候,就是借八个胆子也不敢这么跟父母说话啊!

鲁尼也说过类似的话。

就在前不久,我们一起去逛母婴店的时候,他又看上了一个玩具,我不答应,跟他说:“这个玩具有什么好玩的?”

然后他便一字一句地跟我说起了道理:“你觉得不好玩,可是我觉得好玩啊!现在是我要买玩具,又不是你买玩具。”

听了他这话,我虽然还是没给他买,但是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

有些在大人眼里看起来很没意义、很不好玩的东西,可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很有意义、很好玩的,如果我们仅仅用大人的眼光,用实用主义去衡量孩子的活动的话,就会扼杀了孩子的快乐和兴趣。

就说阅读这件事来说吧,儿童早期的阅读启蒙以好玩有趣的绘本为主,让孩子在读书时感受到快乐,从而爱上阅读,养成阅读的习惯才是最重要的,可是有些家长却总想通过阅读教给孩子知识或道理,将本来快乐的阅读变成了孩子的负担。

前不久,我写了一篇如何挑选好绘本的文章,就有一位家长留言:现在的绘本有的都没啥中心思想,大人都看不明白,你指着它让孩子学点啥?

没有中心思想,不教给孩子任何知识的绘本,就是无意义的书吗?

有“麻辣语文教师”之称的蔡朝阳老师曾提出,孩子们需要的恰恰是“看似无意义”的儿童读物。

儿童文学评论家刘绪源老师也认为,童书的落点应该是愉悦,“快乐,是七八岁前的孩子最需要的。孩子确实需要认知类读物,但家长不必过分关注。对于有些概念,到了一定年龄,孩子自然会明白。而想象力的发展是有关键期的(2-7岁)。低幼期正是激发想象力、提高精神层面的重要时期。大人眼中的‘无意义’,对孩子来说,可能是非常宝贵的。”

《母鸡萝丝去散步》大概是“无意义”绘本的经典代表作了,全书就那么短短的44个字:

母鸡萝丝出门去散步,她走过院子,绕过池塘,越过干草堆,经过磨坊,穿过篱笆,钻过蜜蜂房,按时回到家吃晚饭。

文字上看,只讲了母鸡萝丝在院子里散步的故事,平淡无奇,而仔细观察图画,我们才发现原来这是一个狐狸追逐猎物的跌宕起伏的故事。

可是,这个故事有什么中心思想?能教给孩子什么知识或道理吗?

有些大人解读的时候,也许会以此来教育孩子:像狐狸一样,越是居心不轨、心急火燎的,越是四处破壁;而像母鸡萝丝那样,越是没心没肺、单纯混沌的,越是有福气。

但是这样的解读不免有些牵强,如果我们直接告诉孩子这样的答案的话,是不是否认了其它的可能,禁锢了孩子的思维呢?这样的解读有意义吗?

我觉得,孩子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感受到的是单纯的滑稽和快乐,我相信这也是作者创作这本书的初衷,她无疑是个深谙幼儿心理的人。

而正是这种无厘头的快乐,激发了孩子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每一个孩子在读这本书时,都可以通过自己的语言和经验来重新编织这个故事。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推动着进步。想象才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回到文章开头的故事,大人眼中的孩子无意义的玩耍,真的不重要吗?

记得鲁尼一两岁时,我教他搭积木,他却总是把我搭好的积木推倒,还玩得很开心,我实在想不明白这有什么好玩的。

玩推倒游戏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开始尝试搭积木了。刚开始总是掌握不了平衡,我试图教他,可是他却把我推开,依旧按照自己的方式探索,又经过了无数次的尝试,他搭的积木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了!

我终于明白,孩子正是通过无数次的推倒和重搭体验,才感受到了物体的平衡概念,学会了如何让积木块稳稳地叠在一起,这种能力绝不是通过口传心授习得的。

孩子早期的各种学习,看似都是无意义和杂乱无章的游戏。

比如,听音乐的时候,孩子的身体动作跟音乐节奏不合拍,唱歌也不着调;画画的时候,乱涂着我们无法知晓意义的线条、形状和缺漏的形象;书写的时候,给人的感觉是“画”字,画一些圆圈、写一些凌乱和被拆分的“文字”……

所有的这一切,这些看似无意义和杂乱无章的行为,都蕴含着极大的价值,它们是孩子通向进一步发展的基石。

蔡朝阳老师说:“游戏,才是孩子们最重要的生活。游戏不是游戏,对孩子而言,是生活本身,是劳作本身,更是意义本身。而在这些看似无价值的游戏之中,想象力在驰骋,创造力在迸发。这些无用的瞬间,给孩子提供强大的心理内驱力,即便这一瞬间不曾显现,也将在日后某一瞬间闪耀。”

也正是通过各种体验游戏,孩子有了情绪、感受,才会形成认知,这种体验越丰富,他们就越能将各种认知进行整合、接纳,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而大人呢,总是恨不得将自己的所有知识和道理直接教给孩子,因为我们难以忍受孩子无知的样子。

这样做的结果,孙瑞雪老师说,“一定是不仅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和创造自我意识的过程,同时也一定会影响他的认知发展,也会将他的生命搁浅在心理或者认知的层面。对于儿童来说,他对世界、对自己的接纳,首先要经历感觉和心理,然后才流向认知的程序,这个过程才是对的,而不是直接跳跃到认知层面。”

所以,我不主张对孩子进行这样的教育行为:

在孩子对音乐没有足够的自主聆听和感受时,就期待他能很好地用肢体来表现音乐的节拍和旋律,甚至送他到兴趣班强化训练;

在孩子对大自然没有足够的观察和感受,没有自由涂鸦的经历前,就让孩子临摹,教他绘画技巧;

在孩子没有经历过“画字”的阶段,手指小肌肉群不够发达时,就要求孩子写出一手工整的文字;

等到孩子三、四岁时,认为他可以较好地玩积木时,才让他去玩;

在童年这唯一不可复制的珍贵日子里,在孩子看似毫无意义的活动甚至无所事事中,究竟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意义?谁也说不清。所以,请不要随口对孩子说:“你做的这件事有什么意义!”

鲁尼妈妈:两个男孩的妈妈,坚持亲子阅读5年,炼就了一对“火眼金睛”,能在众多绘本中挑选中最适合孩子阅读的好绘本,同时关注儿童心理和自我成长,愿做您身边的亲子阅读顾问,与您分享交流育儿心得和感悟。公众号:幸福的种子(ID:HappySeeds_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