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说】原创,转载请标出处
孩子写作业时,你有在一旁帮忙的习惯吗?
有一天,适逢上下班时间,旁边有位妈妈想下地铁,却被汹涌的乘客“冲”回车厢。她粗暴地骂了一句,然后跟身边的熟人抱怨:“看来今晚我儿子又不能完成作业了,你不知道,我不在的时候,他从不会抓起笔写作业,我都头疼死了。以前我小时候哪需要父母帮忙写作业呀……”
“我女儿也是呀”,旁边一位戴眼镜的妈妈接话,“她说没有妈妈帮忙,她不知道怎么写……”
孩子写作业,大人在一旁帮忙,这种情况在很多家庭都非常普遍。
▷两项不同的研究,得出的相同结论,轰动全美
《美国教育心理学学报》曾经刊登过儿童心理学家Rubén Fernández-Alonso的一项研究。研究中,孩子们被问及他们平时是单独写作业还是写作业时需要帮忙。研究结果发现,那些平时独立完成作业的孩子,在学业上的表现比那些依赖大人、老师或其他同龄人帮忙的孩子更具优势。他们不仅表现在学习意愿更强烈,并且从整体上看,那些独立完成作业的孩子的平均成绩要比习惯寻求帮助的孩子的成绩要高54分。
无独有偶,美国另外两位社会学者,凯思·罗宾森与安吉尔.哈里斯在同一年的研究了30年间的美国当地各个种族的家庭的一项研究《Parental Involvement With Children’s Education》,研究结果认为,孩子写作业,父母帮忙不仅不能起到正面作用,反而会阻碍孩子的学习,父母这种负面作用随着孩子学习的年级越高越明显。那些学业成绩越优秀的孩子,父母对孩子功课的参与度就越少。
父母在孩子功课上的帮忙,具体包括孩子写作业时提供辅导,比如给孩子提供思考思路、孩子难以解答时提供帮助、检查孩子的作业、跟老师沟通孩子的学习方式等等,而不是让孩子独立应对。
上面两项研究的相同结论,轰动了全美的父母们,据说有些平时在孩子作业上倾注心血和精力帮助孩子的父母们整宿睡不着。
▷父母的帮忙,仅对这个年龄段孩子有着有限的正面作用
读者们大概会记得幼儿说曾经说过“社会助长”这一心理学概念,常适用于早期教育。当年幼的孩子学习时,父母在一旁的陪伴有时能起到积极的促进影响。
举个例子,当幼儿园的孩子在给简笔画涂色时,如果这时爸爸或妈妈站到了他旁边,你可能会发现孩子涂抹得更认真、兴致更高,这便是“社会助长”现象。
父母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助长的积极效用对学龄前或低年级的孩子有作用,因为这些阶段孩子们的功课比较简单;而随着孩子学习阶段的升级,孩子的功课逐渐变得复杂,需要高度的注意力,父母的陪伴很可能会出现社会抑制作用,不仅可能会干扰了孩子的思考,还会让孩子养成依赖的习惯,再加上如果父母有对作业评价和指责的习惯,常常会让孩子笼罩在巨大的压力中。
即使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的帮忙给他们带来的积极效应也不是无限的,而是常常呈现这样的曲线:
▷父母的帮忙,会害孩子们丢了什么宝贵的东西?
记得我有一次在图书馆遇见一对母女。孩子年龄不大,看起来大概是一二年级的样子,进门时手里还抱着芭比玩具。从她们进来到完成作业的2个小时中,我的心都是紧绷的,因为小女孩的妈妈每隔几分钟就朝孩子低吼一声。
孩子的妈妈不是指责孩子汉字写得不够认真,就是指责孩子粗心写错数字,不仅要求孩子擦除重写,孩子动作稍慢了一些,就被妈妈用铅笔打手掌,到最后孩子重写汉字被妈妈发现还有错,作业本还被撕掉。小女孩全程不敢反抗,也不敢哭,就像一只颤颤巍巍走钢丝的小鸡崽,可怜兮兮让人揪心。
这样的妈妈,纵使孩子有些粗心,但她的做法不是让孩子爱上学习,而是从此恨透了学习。更为严重的,父母的帮忙,相当于给孩子的思维建了一堵墙,从此孩子的学习只能在父母的这堵墙里面转,容易丧失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最直接的效果,也常常只是完成了作业。
一位朋友的婆婆是“全能奶奶”,孩子每天放学后,奶奶不仅帮孩子解答算术题(直接把较难的算数答案告诉孩子),有时还帮孩子抄写拼音和英语。听说有一次考试,孩子中途揣着试卷就要走出教室被老师拦住,孩子说:“数学太难了,我要回家问奶奶……”想想也是醉了。这个孩子不仅没有独立思考和探索能力,而是连独立思考的意识也没有了。
▷那些优秀的孩子,常常是在“无知”中独立探索的孩子
有人曾经在印度最贫穷的一个地方做了一场实验。实验人员把几台电脑放到一个孩子们经常玩耍的地方,然后装上了隐蔽的摄像头观察这些孩子。这些孩子从没见过电脑,只是出于好奇去接触这些“奇怪的物体”,从一开始的瞎点瞎按,到慢慢的敲字、浏览网页……半个月过去后,实验人员惊讶地发现,这些每天“乱玩”电脑的孩子,对电脑的熟练程度比有多年电脑经验的成年人还要棒。
所以,别以为孩子不懂,父母就需要帮忙。事实上正是因为帮忙太多,才导致孩子们不懂。
本文关键字:作业功课、父母辅导、早期教育、家庭养育
幼儿说,一枚亲子心理咨询师,专注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