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一个方法|普通父母灌输内容,聪明父母教会孩子思考

作者:大J小D在美国 09-13阅读:3025次

教育界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揭示教育的三个层次:Tell me and I forget, teach me and I may remember, involve me and I learn. (闻而忘之,学而记之,行而知之)。“行而知之”,也就是让孩子参与,作为最高层次的一个常用途径就是scaffold,也就是“搭脚手架”的方法。

移除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什么是“搭脚手架”启发方式?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Vygotsky提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实际发展水平指儿童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潜在发展水平指在成年人的指导或与能力发展稍快一些同龄人的合作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这个概念,其他学者陆续凝练提出了“搭脚手架教学”理念,在最近发展区内通过有效的指导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提供指导随着学生能力的增加而逐步减少,这个指导过程跟建筑中搭建脚手架有两点重要相似之处:1)在建筑任务完成后拆除,2)拆除不影响已建成房屋的稳固性。

这不仅仅适用于儿童教育,也是各类层次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甚至是日常交流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能。

父母的角色就是帮助孩子“够一够摘到苹果”,而不是替孩子摘

移除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我的一次实践使用

某天早上我儿子(一岁半)想从床边爬上床,他自己尝试了几次都没有成功,转头看我求助。我知道他向上爬的能力是具备了的,但需要一点辅助,他之前是抓着被子借力爬上去的,今天是因为被子离得比较远他就忘记了这个辅助工具。

我知道这个时候他需要我的帮助,于是我用语言搭了脚手架帮助他解决问题。搭脚手架本身也可以分好几个层次,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最粗暴的:直接抱上去

最简单的:图图,你昨天抓住被子爬上去的,现在你试试看。

难度稍大的:图图,我们刚才在操场爬梯子是怎么爬的?爬不上去是不是抓住梯子栏杆来借力就上去了呢?那现在我们可以抓什么东西来借力呢?(这个时候他很有可能就会想起被子,也可能是床单,或者是旁边的柜子,如果还没有想起来,那就需要继续搭脚手架,比如我们试试看被子是不是可以借力啊?)

难度再大一些的:图图,我们想往上爬又爬不上去的时候是怎么做的?比如我们在操场爬梯子,你是怎么上去的?脚的力量不够,手有没有帮忙呢?手放哪里了?是不是用手抓住了梯子边上栏杆你就更有力了?那我们现在抓个什么东西来借力呢?后面的同上了。

有人可能会问,一岁半小孩能听懂这些话吗?我从来不把他当小孩,他平时做这些的时候我经常用语言给他描述他的行为,所以我写下来这些内容他是可以听得懂的。

移除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但我当时并没有走抓被子借力这条路线,因为我觉得通过观察他在操场爬梯子的行为他这个能力其实已经具备了,只是当时他没有想起来而已。我想让他走脚部垫高后爬上去的这个路线,因为他在前一刻自己把盆反扣过来站在上面,体会到了站高的感觉。我想强化他对高度的概念。也就是说我想将他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向从身体机能力量转向空间高度的概念。

于是真实的脚手架我是这样搭的:

图图想上床又爬不上去,怎么办呢?(语言描述现实,引导他自己进入思考状态,我发现我问怎么办的时候他确实会作凝思状,至于小脑袋想什么我就不得而知了,但已经有研究发现,在跟孩子对话的时候,延迟说出某个单词都有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

爬不上去是不是因为图图不够高呢?(图图若有其事地嗯了一声);那我们怎么可以变得高一点呢?(图图一脸迷茫);刚才图图站在盆上是吗?(又嗯了一声)站在盆上是不是图图变高了啊?(又嗯了一声)

那你试试看把盆拿到床边站上去是不是可以变高?(欢快地去拿盆,放在了床一米外站上去)图图站盆上是变高了,但我们还是爬不上床啊!(又嗯了一声)图图是不是要把盆放到床边试试看呢?(下来,拿盆,依然放在够不着床的地方)

我们把盆往床边放来试试看好不好?(我动手去帮忙移盆了,因为在对话过程中我发现他对边还没有概念,他对上下有概念了,但搭脚手架过程中我发现他对边没有概念)好了,图图现在站上盆,看看能不能爬上床了?(站上去,一下子就爬到床上了,特别开心)

他上去以后,我用语言重复了一遍他的行为,从开始爬不上床,到后来我跟他一起努力想办法成功上去,包括他开心的状态都描述出来了,希望这样培养他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也是很好的语言输入。

移除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一个好的启发过程核心

通过这个实例可以看出,启发过程,或者我们说的“搭脚手架”并没有一个正确唯一的答案,只要是在孩子能力范围内向外拓展都可以。对孩子能力的评估越准确,脚手架搭的效率越高。

但在实践中,一个好的启发过程还是有章可循的,取决于三大核心元素:

起点:对孩子已有的能力水平的判断;

目标:对期待孩子达到能力的定位;

途径:使用引导语言或动作演示的清晰易懂度。

“搭脚手架”实践其实并不难,我们大部分家长只是没有这个意识。下面是几个我自己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主要核心点。

移除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1、换位思考

我经常说但凡讲东西通俗易懂的人一定是一个为他人着想的人,因为他们善于放下自我,去思考听众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然后根据听众的实际情况去将自己的内容按照听众能接受的方式展示出来(这其实就是搭脚手架)

很多人不管是说话还是做事都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考虑对方的接受程度,就产生了大量艰涩无比的信息。这种现象在权力不平等的沟通中尤为明显,比如上司对下属,老师对学生,父母对孩子。

我们往往无意中会刻意选择忘记曾经的无知或无能(这里没有贬义意思,就是知识和能力发展没到某一个层次)来突显自己所达到的高度。对于孩子很多人也是往往会忘记曾经的我们是怎么过来的,于是就有了不少父母会说,这个这么简单怎么都不懂。

在对孩子“搭脚手架”之前要彻底放下自我,回到他们的那个高度去看,去体验,去思考,然后从那里出发。

移除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2、解剖问题

日常生活中每一个教育情景我们都可以搭脚手架,但搭之前需要先解剖问题,你希望实现什么目的,你希望发展的能力是一种什么能力,这种能力的发展牵涉到的因素有哪些等等。这些问题思考清楚了,脚手架搭起来就更有的放矢。

这就需要我们平时养成思考并解剖问题的习惯。这个对不少中国家长来说也有点挑战,因为我们的教育经验大多是是笼统整体式的,而不是西方教育所推崇的分析式。很多对成年人来说很简单很普通的行为其实都隐含了大量知识背景在里面。

移除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3、详细具体

脚手架搭得有没有成效很多时候在于引导够不够详细和具体。我们往往习惯大而笼统,但孩子能力的发展,如果我们用心观察的话其实是可以分解为特别细微的过程。与细微处着眼的那些细节,常常决定了脚手架是否搭得成功。

细分问题度取决于我们的知识储备量,我们对一个事情了解得越多,越能把问题细分。因此作为妈妈的我们需要阅读大量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等相关书籍进行知识储备。唯有懂得才能详细。

移除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4、以少胜多

在搭脚手架的时候,往往目标越小任务越少越容易操作,特别是对于幼儿来说。尽量每个任务只完成一个小能力的发展,而不是统揽。当你习惯了搭脚手架的思维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培养孩子能力的机会。当然,也需要跳出细节,在孩子发育的不同阶段有一个稍微宏观一点的目标,对目标进行搭脚手架式的解剖,逐步实现。

5、注意情景

在孩子情绪好的时候脚手架搭得频繁一些、难度大一些,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简单些甚至不搭脚手架。比如上面我家图图爬上床的例子,如果他当时困了要上床睡觉,我肯定是简单粗暴型的抱上去。不用担心没有机会训练,人生无处不“搭脚手架”,哈哈。

移除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

搭脚手架是一门技巧,更是一门艺术,每一次作品都是一次思维花开,对妈妈来说,花的绚丽和芬芳就是孩子在每一个细微的成长节点所展现的成就感。

我们用“搭脚手架”方法给孩子传递的不仅仅是某个知识点和某一项单独的技能,而是我们对这个世界的各种认识和这些认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其实就是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作者简介:

图图妈妈,坐标广州,大学教师,科研狗一枚,曾留学、讲学和访学于新加坡、荷兰和英国等国家。有个一岁八个月的男孩图图,每天带给妈妈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关注微信公众号:大J小D,看更多精彩文章

孩子的认知启蒙,忽略这点,其他都抓瞎

偷师|纽约幼儿园老师用“搭脚手架”的方法激发孩子潜力

“你怎么学习不动脑筋呢?”原来这个能力需要从小启蒙

家长会不会提问,竟然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的关键

讲真,别再冤枉孩子不听话,明明是你自己说不清

每家都有的洗碗海绵,竟是纽约幼儿园开放认知的教具

大J,坐标纽约,曾经知名外企经理,现全职妈妈,分享在美国学到的育儿知识,没有理论翻译,只有在儿医指导下的实践心得和运用企业带人智慧的聪明育儿方法。微信公众号:大J小D

我的两本书在当当、京东、天猫等各大电商网站热销中,搜索书名即可订购

移除 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