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临死时下了一道诅咒!

作者:耕林敖德 09-18阅读:709次

莎翁到底在墓碑上写了什么,以致于盗墓者不敢动它?

关于莎士比亚,所有未知的一切都在调动着世人的好奇心。

比如,莎士比亚的长相之谜?希特勒和莎士比亚的关系?莎士比亚的花边新闻?……

甚至有人怀疑,名剧《哈姆莱特》《麦克白》和《罗密欧与和朱丽叶》的作者并非就是莎士比亚。

《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位大胆的怀疑者叫迪莉娅·培根,她曾试图秘密掘出莎翁遗骨以证实她的古怪猜想。

在她去世的3年前,她曾到访埃文河畔斯特拉特福圣三一教堂,拜谒莎翁之墓。圣三一教堂是莎士比亚出生受洗的地方,也是他最终和家人的安息之处。

Holy Trinity Church 圣三一教堂,起建于1210年

教堂外的墓地

十五世纪的圣水盆

被认为很有可能是莎士比亚受洗时使用的盆

教堂登记簿的复印件

记录了莎士比亚受洗和埋葬的日子

莎士比亚的墓地,就在圣坛脚下

左边第一个是莎翁妻子Anne的墓

第二个就是莎翁自己

好,说回迪莉娅·培根,据报道,她在拜谒莎翁之墓的当时,就有些精神失常

1863年,美国《大西洋月刊》杂志刊登了她写给密友纳撒尼尔·霍桑信件的部分内容,她在信中坦白了自己的行为,意图掘墓的事因此而曝光。她在信中这样写道:是警察当时出现就麻烦了,因为我手上拿着的是像当年火药阴谋案犯盖伊·福克斯一样的暗灯,一定会被怀疑。这篇杂志刊发的文章认为,迪莉娅·培根最后因为意识到自己正被人密切关注着而临阵退缩。

霍桑讲述这个故事写道:好几次,她听见走廊里有响动,鬼鬼祟祟、可疑的脚步徘徊在黑暗中的柱子和古墓间,好像阴间的不安逝者爬起来窥视她这个闯入者

所以……

莎翁到底在墓碑上写了什么,以致于世人都对此有所忌讳?

甚至,当民间组织“莎翁教堂之友”决定修缮莎墓(岁月侵蚀已令莎翁之墓出现了严重的损坏)都要担心会遭遇诅咒。

(BLEST BE THE MAN THAT SPARET THESE STONES,AND CURST BE HE THAT MOVES MY BONES)

翻译过来:有保我之墓者,吾必佑之。有移我之骨者,吾必殛之!

(李叔同(弘一法师)1912年译)

莎翁之墓向来以其严厉警告的墓志铭而闻名,也有人把那叫作对潜在盗墓者的诅咒!

据圣三一教堂的工作人员说,在莎士比亚的时代,人人都希望安葬在距离圣坛最近的地方,这样可以离上帝最近,从而得到更多的庇护。所以当时出钱最多的人就可以得到好位置,但当一个人死去多年,他的棺木就会被移到比较偏远的墓穴去,而靠近圣坛的位置就可以腾出来,重新卖个好价钱,这也是教堂的生财之道。

莎士比亚的墓地是教堂里距离圣坛最近的一个,一直没有“搬家”,并不是他是名人,而是因为墓碑上这一行字。在教堂里负责移动墓穴的人事很迷信的,写出那么多探讨人性篇章的莎士比亚太了解他们的心理了,他相信那些掘墓人看到诅咒的字句都会有所忌讳,所以,他就可以和自己的家人永远安枕在距离圣坛最近的地方。

莎翁墓碑上方的北面墙上是后人为他立的塑像

可是,为何迪莉娅·培根会做出探墓这样的荒唐举动?

在1857年她出版《揭开莎士比亚戏剧哲学》之前,她就在书中宣称莎翁的剧作实际是伊丽莎白朝臣组成的一个秘密团体所作,包括当时的政治家兼作家弗兰西斯·培根。

而在探访斯特拉特福镇莎翁墓地后不久,迪莉娅·培根就精神崩溃,两年后,在美国去世……

注:以上部分内容来源于“墙书系列”之《莎士比亚通史》及《墙书时报》

(欲了解更多,请阅读《莎士比亚通史》

”墙书“系列之《莎士比亚通史》

你知道吗?

1786年,美国开国元勋约翰·亚当斯、托马斯·杰弗逊

访问英国,参观破陋的莎士比亚故居

一个在房前跪下,亲吻土地以表敬意

一个用小刀在莎士比亚用过的椅子上

切了一块木片当做纪念品带回家

1864年,美国总统林肯在别人给他画肖像时

觉得无聊,于是他——

滚瓜烂熟,饱含深情地,背诵了

《理查三世》和《哈姆莱特》的大段内容

他不止一次这么干

希特勒是莎士比亚的忠实粉丝

认为莎翁完爆德国文学巨匠歌德和席勒

1933年的一本纳粹刊物甚至把莎士比亚称为德国人

1977年,曼德拉在监狱中读莎士比亚

并在《裘力斯·凯撒》的经典台词

“懦夫在未死之前,就已经死过好多次;

勇士一生只死一次。”旁签下了名

我为什么会知道这些?

因为……

我读了墙书《莎士比亚通史》呀!

oh yeah!!!

莎翁的哪个迷弟竟然疯狂到——死后,就算头骨被用作道具,也要参演莎剧?

哪部剧惊悚到令观众中途昏厥?

你在用的哪些词其实是莎翁发明的?

莎翁地位的确立和英国地位的确立有何关系?

莎翁故居差点被挪到美国?

这些疑问……

借用一句莎士比亚的名言——看完本书,“真相终将大白于天下”。

[英]克里斯托弗·劳埃德、[英]尼克·沃尔顿

[英]帕特里克·史其普华斯 / 文

[英]安迪·福肖 / 绘 阮蓓怡 / 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