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妈妈愤怒的甩一巴掌,孩子却回应“没关系”

作者:快报妈咪 09-27阅读:5942次

脑海里总会莫名出现儿子红肿的脸颊和饱含泪水的双眼,耳边似乎还能听见他故作轻松说:“妈妈,没关系,原谅你”。

网络图

01

昨晚因为一个“偷”字,我不仅冤枉了他,甚至还动手打了他。当他小小声的告诉我原因后,我抱着他痛哭,不断的给他道歉说“对不起,妈妈错了,原谅妈妈!”

不到五岁的他,却反过来安抚我说:“妈妈,没关系,我原谅你!”突然间觉得在他面前的自己,那么的丑陋不堪,我的自责和懊悔,比那些平日里向我诉说、求助的家长更多, 更深刻。

网络图

02

看到这,有的人可能会说:你不是专业的吗,怎么连自己的情绪都没法控制?

可是,除了心理咨询师这个身份外,我更是一位母亲,在面对孩子可能出现的行为,我只是本能反应,只是反应过激了点。因为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的影子:

网络图

  • 2014年末,一个兰州的家长来到西安找到我,我现在仍很清楚的记得那个父亲在我面前因为孩子“偷”这个行为问题时,痛哭流涕的样子;仍记得那位父亲给我看他用大铁链子把那个年仅9岁的小男孩锁在地下室的照片,还有因为那个小孩手伸向了外面,爸爸怒其不争用铁钉钉孩子手的照片;仍记得第一次见孩子,他那戒备充满敌意的眼神。

  • 2015年3月,我受邀去到少管所给那群特殊的少年做心理辅导。那些孩子中有很多都是因为“偷”这个行为进到那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句“如果当初我第一次拿家里钱的时候,爸爸妈妈不是纵容我,而是制止我,也许我的手不会伸向外面···”

网络图

  • 2015年4月,那个年仅10岁的商洛留守男孩儿,染上了社会习气,学会了抽烟喝酒和一帮子不上学的孩子混在一起,不仅拿走了年迈的爷爷奶奶家里仅有的400块钱还把手伸向了邻居家,成了当地派出所年龄最小的“常客”,这个孩子从开始偷拿爷爷1块钱的胆战心惊,到随便拿老人钱。如果当时能及时矫正孩子的行为,孩子的命运会不会不一样。

  • 2015年9月,阎良那位12岁拿着家里5000多现金和妈妈离家出走的女孩,看到喜欢东西就习惯性的偷拿,因为这一恶习,转了很多学校,在学校里总被贴上“小偷”的标签,如果父母最初不是以“她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来自欺欺人,孩子会不会活的积极鲜活。

03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很多,而且据调查统计,其实大多数人在幼年时期都有过“偷窃“的欲望或行为,往往在5-8岁这个年龄段,男孩子比较常见

网络图

那么我们发现孩子有真正的”偷窃行为,具体该怎么做呢?

  1. 大人不能因为孩子的一次偷窃就认定孩子的品行变坏,否定他,而是该了解清楚孩子”偷窃“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2. 教会孩子明白“偷窃”是错误的行为,学会区分“物权”。

  3. 第一时间指出具体行为,并说明错哪里了。

  4. 控制情绪,不打骂不说侮辱性的语言

04

临睡前,我和儿子回忆着这些个案。小朋友说:“妈妈,因为这些哥哥姐姐,所以你才对‘偷’字那么敏感吗?不过听你说完,我觉得好可怕,以后我再也不说‘偷’字了······”

我知道我的儿子又懂我了,我也相信他这次以后再也不会拿“偷”字随意开玩笑。而我,并没有因为儿子的原谅和理解而轻松。

相反通过这次的失控动手,才体会到“打着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父母这样教育你,是对你负责的武力镇压”,这种教育真的很无耻。

网络图

突然想起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案例:一个家长,他听到了自己年仅3岁的孩子说了一句脏话,抬手就给孩子一巴掌,其理由是要把孩子的坏毛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站在第三者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一句脏话和一个耳光相比,到底哪一个更让人难以忍受?一个懵懂顽皮的孩子和一个恃强凌弱的成人,哪个更让人生气?孩子随口说句脏话和成年人随意大人,谁的道德素养更差?

网络图

05

我们都会教自己的孩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是我们却都做着上段文字那个家长同样的动作,面对孩子时,内心既不诚实又苛刻。孩子其实比成人更宽容,更能理解并消化父母偶尔的坏脾气。大家都是凡人,在正常范围内的脾气是可以被理解的,但是一定要注意“度”的问题。

如果实在忍不住,可以参照以下三点:

一、换个环境,避开“源头”深呼吸;

二、只能动嘴,绝对不允许动手;

三、就事论事,“速战速决”不纠缠,凡事不要太较真。

当自我克制成为一种习惯,你会突然发现你的内心充满了教育正能量。

最后,感谢儿子,让我再一次成长!

专家简介

向南霞: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德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治疗师;2016年当选全国心理行业年度人物,陕西省优秀心理咨询师;专注领域:家庭治疗,青少年心理辅导。

作为家长,您是否也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你对孩子动过手吗?

本文来源: 快报妈咪,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本期编辑: 红哥哥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