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慢成长
ID:manchengzhang123
最近我发现,每次女儿跟着姥姥出去买个菜,回来都能捧袋零食,我问怎么又买了,我妈说孩子特别想吃,“没事儿,吃就吃吧,这么大孩子都这样,以后长大就好了。”
然后因为零食的关系,到正式饭点儿该上餐桌时,孩子就不饿了。我希望孩子能体验到“自然后果”:“宝贝,你可以选择不吃,但是下一顿咱们要等到晚上,除了水果,中间没有加餐,明白吗?”
孩子每次都点点头,可转眼饿了,最不能坚持的是我妈。她会忍不住递上食物,甚至去喂孩子,我再提出反对,这句话又在等着我了:“哎呀行了,这不孩子小嘛,她身体挺不了的,等长大自然就好了。”
“等长大就好了。”真是句育儿界的毒鸡汤啊,可以无时无刻宽慰我们:
孩子乱丢玩具——长大就好了。
孩子爱打人——长大就好了。
孩子挑食——长大就好了。
“长大”是有多么神奇啊,一下子就基因突变了似的?如果真有这样的神奇魔法,谁不想拥有呀。可惜,长大以后的世界,并不是这般理想。
1.
长大真的就会好吗?
有句老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的规矩习惯,也无法一蹴而就。
对有些长辈来说,一两顿吃的饱很重要、孩子是在长身体,可是孩子得到的信念却是:我可以不按规矩吃饭,因为我想吃到的时候,总能吃到。
我的一个朋友,对小时候追着孩子喂饭追悔莫及,因为在家习惯这种“特殊服务”后,孩子到了幼儿园,完全傻眼了,每天回来都哭闹。
过了好长时间朋友才搞明白发生了什么事:家长不在身边,幼儿园孩子多、老师关照不过来,他自己又不会自己吃,动不动就饿了肚子,还因为慢、用餐具老掉食物,被其他小朋友嘲笑排挤,性格都变内向了……
“长大就好了”,其实是一种特别短视的观念,孩子终究可能学习到新的规则,但习惯的养成何其艰难,越大越难纠正,甚至可能已经变成一种本能。
很不好意思地说,我到现在吃饭还是会挺慢的,一般在家里会最后一个下桌,也会习惯性地剩点饭碗。我当然知道该快点、别浪费粮食,可是很难啊,要刻意提醒自己才行。因为,我就是被追着喂饭长大的小孩本人……
2.
真正面向未来的思维,不是“长大就好”。
习惯养成容易、改掉却难,原本的轨迹,是“建立——巩固”,但如果有了不好的习惯在先,就会更曲折,变成需要“克服旧习惯——建立新习惯——巩固、退步、反复、再巩固……”
这就好像在一张白纸上作画,可以有很多发挥的空间,可如果成型了、再去描画创作,就有很多限制。
曾经有位同事,和他一起做项目时,大家很容易受到鼓舞,因为每当卡住时,有的人就会抱怨资源不足、预算不够,可他总是很乐观,会看到我们目前拥有什么、做到哪步了,为了往下走,可以有什么样的解决方案。
后来无意间了解到,他的父母从小就很注意培养他独立思考、寻找解决方案的意识,从不轻易代劳,“我小时候拼不上积木、画不好画,父母都会肯定我愿意再试试看啊,所以慢慢我第一反应都是这样,往前看嘛!不试怎么知道有没有路呢:)”
所有在孩子小时候看起来的费力与坚持,其实是在为孩子的以后省时间,是为了最终有天当我们放手让孩子自由飞翔时,他能有更多的自律和生存能力。
3.
不要将为人父母的责任拱手相让。
前不久听一个朋友吐槽,说她本来是好意,把儿子的一个补习班同学领回家,想着两个孩子可以搭伴学习。
可她渐渐发现,这个孩子脾气很大,稍不合心意,比如到时间了要收玩具写作业,孩子就会大吼大叫,甚至要夺门跑掉。
她和这个孩子的父母沟通,发现俩夫妇都是做生意的,平时是爷爷奶奶带,都没有真正尽过责任陪伴,“谢谢你哈,我们也想管,没时间啊,反正大了能好点,我发现他很听你的呀,在你那写作业都快了。拜托你帮个忙了,我们是真没办法。”
“等以后就好了”这句话,往往出自对当下遇到的挑战无计可施时,被迫寄希望于未来、学校、他人,言外之意:老师会教嘛、社会会教嘛、其他人会教嘛!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外界的影响,是极其有限的,如果自己放弃了教孩子,谁又有义务帮你教呢?你在教育上想要“撞运气”,就别怪孩子将来出了各种问题“撞不到运气”。
有句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没有那么绝对,但早年经历,确实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别再用“长大就好了”自我欺骗了,如果错过了某项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想要再获得这项能力,想付出的努力相当艰难,甚至终身都未必能够习得,这些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大多分布在0-6岁。
就算其他人很难改变自己,刚立的规矩转眼就毁了很泄气,我还是觉得,在关键的问题上,不能妥协放弃,必须去承担起自己的这部分责任。家庭是个系统,有一方改了,其他人会被潜移默化、或多或少的影响,坚持做股“清流”太难又孤独,但回过头来看,会觉得很值得。
⊙作者,吉吉:美国注册正面管教家长/学校讲师,生涯规划师,斜杠妈妈。前香港资深传媒人,现居深圳。追求细水长流,也爱勇猛精进,爱唱歌爱生活爱自我管理,吉吉21天打卡社群创始人。相信育儿就是育己,愿与娃一起慢成长。微博/个人公众号:吉吉pure;微信:mancz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