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窈小窈
孩子长到两三岁时,令人头疼的事情就越来越多了。
明明身板弱小,提不起快递包裹,硬要赖着皮子说,我来我来。结果砸到了脚丫子,痛的哇哇叫。
家里的电器坏了,爸爸在一旁整修,硬要跪在地板上假装一副专业维修工的模样,研究螺丝的开合。结果把螺丝滚的满地都是,被爸爸骂的一把鼻涕一把泪。
身高不足90cm,硬要踩着台凳举着僵硬的手去给阳台上的花儿喂水。结果,把花盆打翻花儿压坏了,最后心疼的眼泪汪汪。
孩子的记忆有时候跟鱼儿差不多,过不了几分钟又好了伤疤忘了疼,继续搞事情。无奈,父母只能追在屁股后面河东狮吼,不要碰这个,有电哇;不要摸那个,有刺哇;太高了,会摔倒的哇…
每天跟孩子斗智斗勇,自己累的奄奄一息,孩子却精神抖擞的像只小精灵。
为什么,两三岁的孩子这么爱折腾?
因为,你的孩子处于探索期(18月-3岁)。
0-18月是孩子建立安全期的第一阶段,待孩子慢慢长大,当他有足够的安全感时便会进入探索期(第二阶段)。
探索期是孩子认识世界,大脑开发的萌芽期。孩子会执拗地说宝宝自己来。
这个时期越允许探索,要比管教有用。
1
禁止背后有诱惑。
番茄两岁十个月左右时,我发现一个小细节,她很喜欢说:“不要看我。”
有次给她洗澡,她主动跟我说:“妈妈,我还要玩5分钟。”
我说:“好啊”。
然后她就开始拧澡盆旁边的水龙头,放出来很多冷水,我跟她说:“水太凉,放小一点。”
番茄生气的回答说:“不要看我”,说着还推着我出了门。我站在门外,透过门缝想观察她下一步动作。
她先是挤了一大圈沐浴露,在手上来回的搓,然后又拿起澡盆里的毛巾擦了把嘴,这个动作停留了大概几秒钟,在她拿开毛巾的时候,我看到她在不停的往外面吐口水,原来她刚刚是在尝洗澡水。
我本能的想上前制止,但又缩回了脚,想观察她到底还想做些什么。
接着,她又站起来开始拧开水龙头的开关,把水开到最大,水哗哗的往澡盆里流着,我几乎已经要去推开门,呵斥她,但我最终还是忍住了。
放了几秒钟自来水后,她又轻轻的将水龙头拧到最小,然后坐下来玩起了水。
5分钟里,我看到她做了我曾经禁止的所有事:挤很多沐浴露出来玩、把水龙头开到最大、喝洗澡水、用毛巾擦地板…
我想,如果不是我们给孩子下了足够多的禁止令,孩子也不至于偷偷摸摸的探索这些小事。
她无非是想尝尝洗澡水是个什么味,挤很多沐浴露在手上是什么感觉,把水龙头开到最大会怎么样。
这些在孩子尝试过一两遍以后,兴许,她也不会再有好奇之心。就好比饮水机里的红蓝开关,一个热水烫手,一个温水安全。
孩子从呱呱坠地那一刻起,就对周围的世界感到好奇。刚出生的婴儿,会用眼睛观察周围的事物,用小手去触摸身边的东西,用嘴巴去寻乳。这些细微的动作,正是孩子探索世界中迈出的第一步。
后来,随着孩子逐渐成长,他们有了自主意识,开始想挣脱束缚和依赖自己去探索活动,在生活中寻找答案。
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也是孩子生存本能的权利,我们不应该剥夺它。
2
有位妈妈带孩子去一所幼儿园,这是他们第一次去那。幼儿园走廊内摆放了许多的东西,尽头有一架钢琴。
在那个陌生的环境里,小男孩冒险的离开了妈妈,钢琴吸引了他,他独自走向钢琴。钢琴的盖是打开的,小男孩小心翼翼的触碰了一个琴键。
孩子的妈妈跟我一样,本能的想上去提醒孩子,然而被老师连忙阻止:“琴盖不会砸到手。”
妈妈说:“他没被允许,他可以动钢琴吗?”
“为什么不可以呢?”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动!”
“那是公共的,属于每一个孩子!”
在那个长长的走廊里,孩子被一架钢琴所吸引,他没有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他的手指从无意触到的那个琴键开始摸索,琴声有序地、一阶一阶地升高着,直到最高音。走廊里发出只有钢琴才有的声音。
这时,四五个孩子从楼梯口上来,从钢琴前走过……似乎没有孩子注意到弹琴的男孩。但小男孩像一头警觉的小鹿一样,胆怯地退到了钢琴一旁。
孩子的身体传达出了他下意识的害怕和紧张。孩子为什么会在身体上有这样无意识的反应呢?
妈妈说:“他是担心其他孩子说他擅自动了钢琴!”
为什么妈妈也会像孩子一样的反应,马上反应他的孩子的行为要经过其他孩子的允许呢?人在环境中的自主和把握究竟是靠什么决定的?
如果被允许之后才可以去探索,人就没有了自主和自由的意识。而孩子身体的自由和自主性应该是自发的,它由自己的意愿所指引。
常常被禁止和被别人允许本身就在传递一个信息:这个世界是危险的;他的行为是有问题的;他的行为是需要被允许的。
孩子本不惧怕打针,很多时候是大人的态度影响了孩子。特别是抽血打针的时候,父母怕孩子胆小,便捂住孩子的眼睛,不让看。殊不知这样只会适得其反,越躲避越让孩子认为,打针是件很恐怖的事情。
番茄以前也很怕抽血,每次抽血就跟杀猪似的。后来,我直接跟她说明:“你感冒了,需要请医生帮你打针,可能会有一点点痛,但可以忍受。”
这样直截了当的跟孩子说明以后,孩子反而释然了,看着医生把针头插入自己的血管里,也不觉得有多痛,甚至都没有再哭过鼻子。
擅自弹奏钢琴、直视医生抽血,这都是孩子探索的状态。他们就像小动物一样,在学习生存,了解生存。
3
哲学家别林斯基说:“人的生活像广阔的海洋,在它的深处保存着无数的奇迹。”
这些奇迹,隐藏在我们的周围身边,我们无法感知和发现它,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探索的欲望。
而孩子,生命初始,对世界满是好奇,更有无限可能。
曾有一位妈妈跟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诉说自己的孩子多么调皮,把他辛辛苦苦积攒了几个月钱买回来的表,当成了新玩具拆卸摆弄坏了,为此,她狠狠的把他揍了一顿。
陶行知先生听完后幽默的跟她说:“恐怕下一个中国的爱迪生,被你给打没了。”
他跟这位妈妈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他的创造力的表现,你不该打孩子,孩子从小有了动手的机会,才能把实践能力与书本知识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思维,培养他的创造能力。”
生活中,大部分父母跟这位妈妈一样,认为孩子探索是在破坏,是在捣蛋,于是强行的将孩子从探索状态中拉了回来。
糟糕的两岁,可怕的三岁,真的有那么糟糕吗?
为何不尝试换种心态,让自己少管一点,开放一点,只要不涉及孩子的人身安全,就放手让他去探寻,去寻找答案。
说不定,你也会探索出另一片教育蹊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