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篇内容来源自公众号科学育儿创新社
在查看本篇内容之前,大家先来做到选择题↓↓↓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该不该惩罚?该怎样惩罚?如何拿捏惩罚与教育之间的度,相信这些一定是很多父母心中的疑惑。
毋庸置疑,惩罚的确是一种教育手段,但也是一门艺术。
如果惩罚得当,可以规范孩子行为、养成良好习惯,完成正向转化。但如果惩罚过度,只怕是会适得其反,让孩子更生逆反心理。
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犯的错误,家长首先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些错误可以进行说教,而有些错误必须采取必要的惩罚手段。
第一类错误家长应该适当鼓励,不宜严厉评判。因为好奇心和探索欲是孩子优秀的天性,做为家长,要适当保护孩子的破坏力和创造力,并且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与之一起探索世界的未知。
第二类错误应该宽容。因为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宝贵经历,惩罚是手段,目的是让孩子自己承受错误行为带来的后果,从而主动想办法避免再一次犯类似的错误。
第三类错误应该批评,并且进行正面引导。当孩子犯了这一类错误时,家长除了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培养道德意识,也要及时反省自己的处世方式和教育方式,有没有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有没有引导孩子遵守社会规范?
当孩子犯错后,家长首先应该采取说教的形式进行教育,如果反复说教孩子仍旧不听,这个时候就可以采取“惩罚”。
注意!是惩罚而不是体罚。
让孩子通过自身的经历去获得教训和经验,从而学会避免犯同样的错误,甚至学会规避同类错误,这比家长一味地批评指责要有效得多。
比如,打翻了饭碗就没有饭吃,还要自己收拾残局;摔坏玩具就不能再玩了等等。但一定不能说,“你怎么这么笨,连碗都拿不好”,“你就是个小坏蛋,专门来干坏事”,这样的话语便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当孩子品尝到自己酿下的苦果,就能够学会自己承担责任,就会减少很多与父母的抵抗情绪。还有一些惩罚方式也是可取的。比如:
1失去某些特别待遇
孩子们一般都有自己喜欢的“特殊待遇”。如玩某个玩具、看某个动画片等。一旦犯错,可以剥夺这个特权。但是一定要慎重,不要一次剥夺太多、时间过长。
2事不过三
能让孩子事先认识到重大后果。比如孩子说谎时可以告诉他“这是第一次!”并明确告诉他继续这样做的后果。如果到了“第三次”,就要立即实施预先警告的处罚。
3引导孩子转移注意力
有时候父母把孩子带走,离开当时的环境,反而能够使他冷静下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因此,当孩子犯错后,不如带他出去走走,换个环境。
4开罚单
列一张表格,里面填上不好的行为,比如吐口水、骂人、摔东西等,下方对应填上相应的惩罚。只要日常生活出现不好行为,立即“开罚单”。
1行为暴力
这是很多家长所理解的“惩罚形式”。惩罚并不等于体罚,打孩子是家长愚昧、无能、偷懒、暴躁的表现。打孩子的结果,要么越打越叛逆,要么越打越懦弱。并且,在暴力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也极易变成暴力的成年人,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
2语言恐吓
“妈妈不喜欢你了。”“你不听话,卖小孩的会把你带走!”——这是很多父母在孩子不听话时脱口而出的话。如果孩子认为自己犯了错就要付出“爱的代价”、妈妈的爱将被收回,就会感到恐慌担心,没有安全感。
在此后的日子里,他会不断地验证“妈妈是否爱我”、“如果我怎样怎样,妈妈是不是就不爱我了?”因此变成内心缺爱、性格紧张的孩子。
3精神暴力
“再淘气我就打你了!”这可以说是一种仗势欺人的恐吓、威胁和强迫,属于精神暴力。也许当时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孩子会被吓住并且终止错误,但孩子并没有明白其中错误的原因,只会让孩子变得畏畏缩缩、胆小谨慎。
孩子在受到惩罚时一定会有委屈感和抵触感,甚至会有仇恨感。家长们一定要在惩罚完孩子后及时帮助孩子疏导坏情绪,并且一定要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会一直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