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脸动来动去的,很容易审美疲劳啊!

作者:婴幼儿心理 03-31阅读:2404次

文/编辑:小明同学

刚出生的小婴儿就喜欢看人的面孔,甚至能够模仿别人的表情。对于婴儿来说,面孔识别是至关重要的,比如一个小宝宝如果把一个陌生人看成了自己的妈妈,她/他就会跟着陌生人走啦!以前的心理学家集中研究婴儿是如何认知一张面孔图片的。但是随着研究的推进,研究者们发现,带有一些表情(面部动作)的面孔,更容易让小婴儿们接受:

1, 婴儿喜欢看垂直运动的面孔特征(比如,眨眼和张嘴)

2, 在观看一个动态面孔之后,换个角度,婴儿仍旧可以认出来出这个面孔;但是在看多个静态面孔之后,就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了。

3, 3-4个月的婴儿动态的笑脸之后,面孔识别的绩效更好了,但是静止的笑脸则没有这个效应。

4, 4-8个月的婴儿仅仅依靠面孔活动的模式,就来进行面孔识别。

可是呢,也有一些情况下,动态的面孔会让小宝宝们很糊涂。

第一,5个月婴儿看一些很明显的面部动作,比如刷牙或者梳头发,它们就无法对这种面孔进行识别了,但是可以对有关静止的面孔进行识别。

第二,呈现动态说话面孔,会让新生儿偏好熟悉的面孔。呈现静态说话面孔则让新生儿偏好新颖的面孔。这可能说明了,婴儿对动态面孔的识别(认人)是相对模糊的

相反的是,观看动态面孔之后的成人,他们更加容易对面孔进行识别。这让人不禁发问:

1, 为什么婴儿和成人看动态面孔的效果有差异呢?

2, 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对动态面孔加工的发展规律是什么样的呢?

3, 对于一个动态面孔,婴儿是如何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呢?

对这些疑问,来自多伦多大学的研究者肖乃奇和李康教授,以及浙江理工大学的刘少英与葛列众教授希望对此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考察。他们选取了3个月,6个月,9个月的婴儿,使用眼动仪对99位婴儿进行了研究

首先,他们让小宝宝们坐在大人的腿上。接着进行两个小实验:

动态面孔条件:看一些有眨眼或者咀嚼动作的面孔(比如,一位正在嚼口香糖的女士面孔),接着给宝宝看两张图片,一张是刚才那位女士,一位是一位新的女士。

静态面孔条件:看一些没有任何动作的面孔(比如,一位女士面孔),接着给宝宝看两张图片,一张是刚才那位女士,一位是一位新的女士。

研究者们假设,动态面孔表现出的眨眼和咀嚼的动作可以促进婴儿均匀地分配注意力在面孔的各个部分,这样会促进婴儿对面孔进行整体加工,进而会让婴儿很容易记住这个人的脸(加工完成),认为这张面孔是熟悉的。随后婴儿在看这张熟悉面孔的时候,就不爱看了,就会投放更多的注意力在新颖的面孔上。结果符合研究者的假设:

1, 婴儿的目光在面孔分布越广泛,他们的绩效越好,但是这个效应只出现在动态面孔上。

2, 随着月龄的增长(尤其是6-9个月这段时间),婴儿看整张脸更多(相比只看脸上的某一部分),但是这个效应也只出现在动态面孔上。

仔细想想,这个现象不难理解:面部的运动(咀嚼)可以改变面孔上不同部位之间的距离,这种距离的改变会引导婴儿本来就容易分散的注意力,从注意一个部位(比如,嘴巴)转移到注意另一个部分(比如,眼睛)。于是就促进了儿童对于整个面孔的加工。当婴儿很熟悉一个面孔之后,他就觉得“没什么意思了”,于是就把注意力投入到新的面孔上。

此外,研究者结合以往研究认为,除了月龄越大的婴儿大脑发展更好之外,他们对于面孔的动态特征(如,咀嚼行为)更加敏感,这让他们成为这种加工的“专家”,进而可以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在面孔的其他方面。

面孔刺激对于人类来说具有先天的吸引力,而面孔认知又是必要的生存能力,它对其他心理功能的发展具有持续性的影响。看完这项研究的介绍,大家会不会想多对自己的宝宝做做鬼脸呢?

本文参考资料:

[1] Xiao, N. G., Quinn, P. C., Liu, S., Ge, L., Pascalis, O., & Lee, K. (2016). Eye tracking reveals a crucial role for facial motion in recognition of faces by infan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51(6), 744-57.

图片来源:

pixabay.com

你可能还想看:

本文为婴幼儿心理公众号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我们。欢迎转发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