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长假来了,如何解救你旅行中浪费的50%时间

作者:父母世界Parents 04-03阅读:4589次

清明小长假终于来了,终于可以带着宝宝出去旅行了!

你向朋友们讲述小长假计划:“请假凑出四天,去一天,回一天,实际就玩了两天,一半时间都浪费在路上了。”然后无奈地笑了笑。

路上这50%的时间,怎么解救?

——————————

驶向世界尽头的诱惑

为了尽可能减少这旅途中“浪费”的时间,我们已经想了很多办法,比如从骑驴骑马到汽车高铁飞机。不过这还不够,最好是有个任意门,想到哪里去,开个门就是了。

对于实在无法压缩的时间,我们想了各种办法来蒙蔽自己,假装这不是在路上,而是舒服的床上:拉下窗帘,塞上耳机,戴上耳罩,往靠枕上一躺,然后对自己说“忍一忍,马上就到了,美丽的风景在前方等着我”。

终于,你把路上装扮成床上的样子……等等,你旅行的目的不正是逃脱家里的床吗?

问题出在哪里?

——————————

雪色洛基山:暴风雪中的驰骋

对于旅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目的,你想在夜的巴黎喝杯酒,我想在下雪的北京望着天,梁朝伟想在英国的广场喂喂鸽子,而大妈们只是想在风景区门口手握纱巾拍张照。于是,这个目的便成了旅行唯一的意义,于是,从出发的第一步到跨进风景区的前一步,便都是无聊的,是不得不承担的时间成本。

于是,你旅行中浪费的50%时间就这样诞生了。

这种想法不太妥当的地方就是,他们把过程和结果独立开来,认为结果是美好的,相较来说过程则是痛苦的,于是想跳过过程直接达到自己的目的。

蒙古冰原上的钢铁游牧者

这种现象似乎不只发生在旅途中。比如我们在孩子最爱哭闹或调皮的时候,总是想着,要是能跳过这个阶段,直接到听话宝宝阶段该多好啊。哼,想得美!

我们尊重每一个旅行的目的,并不是广场喂鸽子就比景区举纱巾高贵,它们只是不一样。我们只是想说,不要只想着最终的目的,而是重视到达的过程;不要只想着终点的风景,而是别忽视途中的画面;不要只想着等待那一刻,而是享受每一刻。

不是去哪里,而是在路上。

——————————

从敦刻尔克到诺曼底:大西洋海岸线上的循环圈

“在路上”不为打卡,不为美照,唯一的目的就是上路;“在路上”没有结果,没有终点,而是一种追寻,一种勇敢,一种让未知扑面而来的状态。

在海边可以和宝宝眺望远方静止的地平线,在高铁上却可以和宝宝欣赏窗外快速掠过的风景;在名人故居可以给宝宝讲述精彩的历史故事,在航班上却可以给宝宝讲解飞机运行原理和彩虹的生成。

过程和目的地同样精彩,而且目的地你或许已经从朋友圈熟悉了它的样子,而路上的风景却是真正未知的,所以更值得期待。

“公路文化”的诞生正是这种精神的一种体现,人们享受在路上的状态,期待着前方的美景或是困难,他们随性地开车行驶在路上,此时车不是一种机械或工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态度。

通往银幕的长途旅行

仔细想来,“公路文化”似乎是比较靠近人生哲学的一种存在,他们都是一个过程,一种状态,是一条连续的线而不是独立的点,别太看重结果,只要向前,重在享受途中的美景和时光。

孩子的养育和教育何尝不是如此?不要只想着孩子将来会成为百万富翁还是国家总统,只想着孩子明天又是一番新的模样,那就是一份惊喜,一种幸福。

所以,如何解救旅行中浪费的50%时间?

不用解救,你只需明白它们并不是浪费的,因为此刻,你已经“在路上”。

希望,你能和自己的孩子,永远幸福地走在路上。

所有配图来自公路文化杂志书

——《骋客》首刊|谁在路上

主编/上海汽车博物馆

你怎样度过和宝宝在路上的时间?

本期主笔 | 你爱的琛

猛戳【阅读原文】,阅读余下“在路上”的故事

以上图片来源网络,包括但不限于肖像权、名誉权、姓名权、知识产权等相关权益均归权利人所有,我们尊重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包括但不限于肖像权、名誉权、姓名权、知识产权等相关权益之争议,请权利人及时告知我方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