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贫血在小儿中发病非常高,严重影响儿童健康,如何预防看这里

作者:骨伤的杨张张扬 07-07阅读:4123次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铁缺乏而致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这是小儿贫血中最常见疾病,尤以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国内儿童患病率约为59.35%。对小儿健康危害极大,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常见病之一。

病因

常见的缺铁原因有以下几点:

01

体内贮铁不足

胎儿从母体获得的铁以妊娠最后三个月最多,可满足生后四至六个月生长发育的需要。

如因早产、双胎致新生儿出生体重过低以及胎儿在胎内失血(如胎儿向母体输血或胎儿向另一孪生胎儿输血)均可使新生儿贮铁减少。

近来研究表明缺铁性贫血母亲的婴儿在生后三个月后贫血的患病率较无缺铁性贫血母亲的婴儿为高。贫血母亲的胎儿的总铁量较无贫血母亲胎儿总铁量为低。

02

生长速度过快

小儿生长速度愈快血容量增加愈多,所需铁量也愈大。正常婴儿在5月龄时体重增加一倍,一岁时约增加两倍,而早产儿则增加更快,至一岁时可增至出生体重的六倍,如不及时添加含铁丰富食物,则易致缺铁。

03

铁摄入不足

乳类食物中铁含量很低。人乳每升含铁约1.5mg,牛乳约为0.5~1.0mg,羊乳更低。牛、羊乳类中铁的吸收率一般为2~10%,而人乳为50%,甚至达75%。这是因为人奶中的低蛋白、高乳糖和低磷酸盐有利于铁的生物利用。因此人工喂养儿更须较早地添加铁剂。有偏食习惯的小儿或饮茶较多的小儿也容易发生缺铁性贫血。

04

铁的丢失或消耗过多

正常婴儿每天排泄铁比成人多。用鲜牛乳喂养婴儿可因对牛乳过敏而致肠出血,每天失血约0.7ml;约有半数缺铁性贫血患儿因含铁酶缺乏而致肠粘膜细胞受损,发生大便隐血;钩虫感染引起长期小量出血;腹泻时不仅铁的吸收不良,而且从粪便排出的铁也增加;反复感染使铁的消耗增多,这些因素都可诱发缺铁。

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6个月~2岁最多见。起病缓慢,多不能确定发病时间,就诊时往往贫血已经较重。不少患者因其他疾病就诊时才发现患有本病。

01

一般表现

病儿皮肤颜色苍白或苍黄,以口唇、眼结膜及甲床最为明显。部分可出现匙状反甲、指甲脆裂、毛发干燥、脱发及舌炎等现象。年长儿可诉头晕、眼前发黑、耳鸣等。

02

髓外造血表现

肝、脾及淋巴结不同程度肿大。年龄越小、贫血越重,肝脾肿大越明显。

03

非造血系统症状

消化系统出现食欲减退,只愿进食已习惯的单调饮食并拒绝添加新的食物或辅食,儿童可有异食癖,如喜食泥土、墙皮、纸屑、煤渣等。时有呕吐或腹泻,可有口腔粘膜萎缩或舌炎。循环及呼吸系可有呼吸心跳加快。

活动少常喜独处。较大小儿诉说心悸,甚或心脏扩大,出现杂音、下肢水肿、肝肿大和心力衰竭现象。

可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是由于细胞免疫功能降低之故。神经系统可出现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年长儿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智力低于同龄儿童。

诊断

根据病史特别是喂养史、临床表现、血象特点,一般可作出的初步诊断。必要时可作骨髓检查。进一步作有关铁代谢的生化检查有确诊意义。

预防、治疗

婴儿缺铁性贫血的预防应增加孕妇的铁储备,及早根据情况添加含铁丰富、铁吸收率高的辅食,改善铁的储备。早产、低体重儿出生2个月后要提前加入辅助食品,5~6个月后要加入蛋黄、鱼泥肝泥、肉末等食物,同时逐渐增加绿色蔬菜的摄入。妊娠期铁摄入不足是妊娠期IDA的高危因素,通过调整膳食结构,增加肉禽鱼类.血制品、动物内脏等富铁食品的摄入,是预防和改善妊娠期贫血的发生是有效途径。目前国内外对妊娠预防性应用铁剂补铁意见不一 。

有研究对比药物治疗与食疗对婴幼儿轻度缺铁性贫血的疗效,药物治疗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单纯食疗组。婴幼儿轻度缺铁性贫血的治疗需以药物治疗为主,食疗为辅,治疗应坚持足够疗程。

作者:徐功立

声明:文章转载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权烦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诚邀稿件,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