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梧桐妈妈大小宝
梧桐妈妈大小宝是一位亲自养育两个宝宝的妈妈。北京大学医学博士,曾任武汉同济医院主治医师,现为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后,师从孙时进教授,主攻儿童心理学。著《夏娃的困惑》丛书。希望接地气地传播科学育儿理念及切身养育体会,让妈妈们真正感到育儿的乐趣和幸福。
史上最为来势汹汹的育儿谣言粉碎机,誓当育儿界的方舟子,宝宝健康的卫道士!
一、不得不提的名词,“胃食道反流”。究竟有哪些表现,如何判断?
前面也提到过,宝宝胃食道反折的角度要到3~4个月才能完全发育好呢,本身就有可能造成奶水反流。不是早就有个说法,“吵一百天”嘛,刚好对应上(还有肠绞痛、“吵瞌睡”等原因,3~4个月以内的宝宝容易哭闹)。这不,添了奶粉,发生率更高,症状更明显了。现在奶粉宝宝这么多,母乳宝宝也经常被塞奶粉,胃食道反流的情形太过于常见,也就不难理解了。当然,妈妈奶太多的母乳宝宝身上也可能出现,只是相对而言情形会好很多。
那么,胃食道反流,具体有哪些表现呢?
1
宝宝吃完奶,没睡着,或睡得很轻,容易醒。他会持续性地嗝气,脸上做怪动作,嘴里发出怪声音,身子扭来扭去。经常哇的一声大哭起来,抱起来通常会好一点。
2
宝宝经常不明原因“鼻塞”、“有痰”、咳嗽,睡觉喜欢打呼噜,有时脸憋得通红,仔细查看,发现口鼻分泌物都是奶水,或者消化过的奶块(宝宝早期鼻咽腔狭窄,容易塌陷,也容易敏感受刺激,鼻咽部各反射又不是那么敏感,有些孩子还有腺样体或扁桃体肥大的表现,这些症状都会明显些)。这些都是从肚子里反流上来的奶水,只是没有吐出来,在鼻咽腔“打转转”而已。
这些表现需要跟“呛奶”相鉴别。这通常在刚吃上奶的时候出现,宝宝咳嗽,鼻子和口腔里像有痰,不好好吃,身子扭来扭去,嘴里发出怪声音,有时候脸憋得通红,吐出奶头,哭一两声。随后,有些孩子会拒绝再吃,有些会再次尝试。过了一阵这些表现就不那么明显了。这是因为有些妈妈喷乳反射很明显,宝宝吞咽速度赶不上造成的。还有些宝宝刚睡醒觉就吃奶,胃肠道开始蠕动,奶水没能好好下去,容易扭来扭去、打屁、拉屎撒尿。
而胃食道反流,通常是在吃完奶后才出现这些表现,可以持续半小时到一小时之久。
不过,这些状况,的确需要跟真正的感染、过敏等因素鉴别。感染、过敏往往是突然出现的,往往还伴有其他表现,比如低热、腹泻、肛周溃疡、湿疹、哭闹增加、精神萎靡等等,胃食道反流持续时间很长,往往在吃完奶以后出现,精神、睡眠等还是挺好的。需要妈妈们综合判断。当然也可以去医院咨询,只是,很多医生也不了解哺乳知识,并不知道这一点……
3
宝宝吐奶,更是家常便饭。尽管很多宝宝都会吐奶,胃食道反流的宝宝,往往会吐得更厉害些。可以根据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4
宝宝很喜欢抱着,无论抱多久,经常“落地醒”。我们拿一个半满的矿泉水瓶子做个简单的试验,就不难理解了——斜着的时候,里面的液体不容易流出来,可是放平了,就很容易流出来了。宝宝也是如此,放平了更容易造成反流、吐奶,影响睡眠。另外,蜷缩起来,也会稍微缓解腹胀的感受。在大人怀里,有安全感,心理上的安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身体上的不舒服的感觉。
所以,宝宝特别喜欢抬高上身入睡,尤其是抱着睡,感觉无论抱多久,都很难放下来,简直把照料者累坏了,经常见到一家人轮换着抱整日整夜,其他照料者赶紧眯两眼。要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月母子齐上阵,场面十分壮观,要么得专门请个保姆抱。
糟糕的是,前面提到过,宝宝有很强的秩序感。抱着睡觉,会形成新的睡眠秩序,让他再难接受平卧入睡!即使小心翼翼放下来睡一会儿了,一旦深浅睡眠交替,进入浅睡眠期,他发现自己是躺着的,也非常容易醒来哭闹!老人家说的“抱惯了”,还真有理论出处。这些“抱惯了”的孩子,到了2~4岁也未必能放下来睡觉,即使睡着,也很容易醒来,非要抱着才肯善罢甘休。
孩子还经常因为秩序感,喜欢挑个固定的陪他入睡的人!如果家里人换着抱,宝宝也可能因此而哭闹不安。很多妈妈很疑惑,为什么出了月子想抱宝宝,一到自己怀里就哭,可是在保姆和老人手里就很好,就是这个原因(也有宝宝贴着乳房了,有寻乳反射而哭的,但秩序感往往是最主要的因素)。宝宝把最该亲密照料自己的人弄混了!其他照料者很欣慰,眉开眼笑,“看,还是跟XX亲,跟妈妈不亲!XX辛苦没白费哇!没白爱你,么么么么么么哒(亲吻落满宝宝一脸)……”这无疑让新妈妈感到挫败、沮丧极了。
想问我为什么知道?我大宝当时,就是这样的啊!后来我上班,白天保姆抱着睡觉,晚上我陪着睡也睡不好,非要我起来抱三四次,一蹲下就醒,我可是累坏了,当时工作异常辛苦,一晚上睡3~4小时就不错了。这情形一直折腾到2~3岁,这时候宝宝睡眠总时长短了,也变轻了,脾气也变得非常叛逆、霸道,抱惯了的情形还会更明显,更难处理。查看大量书籍,发现是这个缘故。于是,二宝宝从出生一直是自己带的,夜里哼唧两声,就偏过头来吃奶,侧卧奶睡,从来没出现这类自己不好好睡、也不让妈妈睡的情形,特别好带,脾气也很好。
5
上面这些原因,诸如奶水反流、吐奶、鼻塞、咳嗽、不自然的睡眠秩序……无一不影响宝宝的睡眠。宝宝经常自己不肯好好睡,也不让照料者睡。糟糕的是,可怕的“睡眠-觉醒”模式一旦形成,他很可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能好好睡觉,照料者感到辛苦极了。
有些孩子2~4岁还喜欢晚上起来吵。如果照料者心疼孩子,起来开灯陪着玩,情况就更糟了。梧桐妈妈的一个朋友,工作辛苦,孩子是外婆带的,2岁多了,夜里要起来几次,不是在沙发上蹦,就是玩门。一天,外婆心满意足地说,“昨天只起来2次,实在是太好了……”朋友特别心疼她的妈妈。因为夫妻双方工作辛苦,经常上夜班,孩子实在太吵了,不得已只能送走,让外婆带回老家照料了。
这种情况下,“睡眠训练”等说法应运而生,就不难理解了。否则,宝宝经年累月难入睡,不好好睡,照料者根本没法活啊!
6
宝宝容易误吸奶水。具体详见上述“奶量”相关章节。
7
很多时候,胃食道反流的症状与肠绞痛有交叉的地方,不容易区分,比如面容扭曲,身体扭来扭去,像解大小便一样,喜欢抱着,不好好吃奶,也不好好睡觉。肠绞痛的孩子也经常是添加了奶粉的,也可能吐奶,因此很多奶粉宝宝两种情况都有,掺杂在一起。如果宝宝的肠胃对奶水中的物质过敏,敏感而痉挛的肠胃会让胃食道反流和肠绞痛都加重些。
母乳宝宝也可能会肠绞痛,不过发生率相对较低,症状也更轻微,这状况通常也不会持续很久。这是因为新生儿中枢和外周神经、胃肠定向蠕动功能尚未发育完善的缘故,如果母乳妈妈吃了些让宝宝不舒服的东西,最常见的是鲜奶、高蛋白食物、酒精、药物等,宝宝更容易出现肠绞痛。
比较明显的区别,就是胃食道反流通常在进食后出现,持续大半个钟头甚至超过一小时,尤其是夜间吃奶,经常因吃奶间隔较长,一次吃多了而不再好好睡觉,吐奶、口鼻处液体分泌物增加等情形更为明显;肠绞痛一般是一阵阵的哭闹,像解大便那样的情形更明显,比如身体扭来扭去、小脸憋得通红,有时会常打屁、拉稀便,解便或放屁后稍微好点。喜欢蜷缩身体,经常两腿交叉,向肚子上蜷,趴着或来个“飞机抱”,会好一点。
肠绞痛与过敏的关联往往更为明显,如果合并肛周溃疡、湿疹、大便或呕吐物带血等,可能更佐证这个判断。
不过一定要区分二者的意义也不大,处理起来是类似的。具体详见下述。
8
胃食道反流一般不会影响孩子生长情况,吐了奶,如果宝宝没要求,也不需要额外补充,毕竟是奶水吃多了造成的嘛。不过如果是过敏引起,是有生长受限的几率的,一定要观察过敏表现(具体见“奶不好”章节),寻求过敏原。
如果孩子胃肠道先天畸形,那就另当别论了。有些孩子一出生就频繁、剧烈地呕吐,尤其是呕血、胎便延迟或不太解大便(要跟“攒肚子”区分)等情形,一定要找儿科及儿外科医生看看。有些孩子持续频繁、剧烈的呕吐,排除了过敏等因素,持续时间超过1年,甚至造成生长受限,有可能是胃、十二指肠等折叠部位等发育畸形,医生评估确诊后,可能需要做个手术,让孩子肠胃通畅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症状不一定都有。有的宝宝仅仅是精神头特别足,不肯睡觉;有些仅仅表现为“落地醒”,基本放不下来。妈妈们可以根据自身孩子的喂养、精神、尿便、睡眠、生长等情况,综合判断。
二、孩子这么难带,不是没奶吃,竟然大多是“吃多了”惹的祸!我们该怎样做才好呢?
1
限制食量,少吃多餐。
宝宝出生第一时间让他吸吮乳头,尽量不要用吸奶器等物品干扰,最好不要过度追奶,也不建议添加奶瓶(里面装着奶粉、药物、糖水、盐水等东西,都不建议喂哺)。随后妈妈宝宝尽量侧卧奶睡。乳房是莫大的安慰,给他最舒适的怀抱、最温情又舒服的食物,宝宝容易吃奶睡着,某种程度上能很好地控制他的食量。混合喂养的妈妈,还是非常建议你追奶,任何时候追奶都有成功的几率,具体详见下述“追奶”相关章节。
奶粉宝宝就麻烦许多,因为这本来就不是生物性行为。如果少吃多餐,定时喂养,宝宝每次喂哺完瓶中的液体,吸吮需求没能满足,仍然会经常吐出奶头伤心地哭闹。如果按需喂养,经常会因反射性寻乳和吸吮动作,不停地要吃奶,容易造成过度喂养,加重反流;少喂点儿又不知度量衡在哪儿。另外,侧卧奶睡的动作,几乎就不可能做到了。奶粉宝宝只能试着摸索宝宝的脾气和规律,将按时喂养和按需喂养结合起来,喂奶间隔相对固定,掐着时间快到了,稍微提前点泡好奶,不要让宝宝过于饥饿或烦躁的时候喝奶,否则他可能焦躁不安,不肯好好吃。每次也得估计着量(参看前述“吃多少奶”章节),吐得多了、扭来扭去不睡觉下回就少泡点儿;哭得多了,吃奶间隔短了就多泡点儿。
2
母乳宝宝可以尝试侧卧奶睡,奶粉宝宝多数只能抱着哄。
如果一开始妈妈就实施侧卧奶睡,没用过任何奶瓶和其他液体干扰,大多数母乳宝宝能一直采用这个方式睡着,并形成固定的睡眠秩序。梧桐妈妈最推荐这种方式,它很方便,在自然界被广泛采用,猫猫狗狗不都是这样依偎妈妈吃奶睡眠的吗。当然,有些妈妈反映,“怎么奶头一拔出来就醒了?没办法只得接着抱着睡。”那是因为孩子需要15~30分钟从浅睡眠进入深睡眠,奶头得含这么久再试着拔出来,没成功就又塞回去,过一会再试试。奶睡并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乳头皴裂的直接“罪魁祸首”,具体详见“侧卧奶睡”、“乳头皴裂”相关章节。
有些妈妈奶量较大,母乳宝宝也可能出现胃食道反流,有时不肯躺着吃奶,那就只能抱久一点,通常要超过15~30分钟浅睡眠进入深睡眠的时间,有些孩子可能抱大半个钟头也难放下来。不过妈妈们可以试试,在宝宝放下来,哼唧没一会儿还没醒透的时候侧卧奶睡“接觉”,有些孩子就又睡着了。同样的道理,宝宝睡了一阵,从深睡眠进入浅睡眠还没醒透的时候,及时给奶头“接觉”。观察宝宝反应,慢慢减少抱睡的持续时间。这个方法也能最大程度上减少“抱惯了”的几率。有时候“接觉”不成功也没事,宝宝多数已经吃饱睡好,心满意足,醒来后特别乖,较少哭闹。
奶粉宝宝不是不能用奶瓶哄睡,而是形成了固定的睡眠秩序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离了奶瓶就不肯睡觉,大哭大闹!另外,在宝宝还没进入深睡眠时把塑胶奶嘴拔出来,宝宝也特别容易醒来。而吃奶瓶睡觉的时间长了,对牙齿非常不好,龋齿是非常常见的事情(母乳宝宝奶睡并不容易患龋齿,详见“龋齿”章节)。如果实施“少吃多餐”,宝宝吃完奶瓶吸吮需求还没满足够,经常是清醒的,或没一会儿又要吃奶。这只能估摸着每次喂哺的奶量和喂奶间隔时间了。
每次吃奶间隔中,倘若宝宝哭着找奶吃,先试试看别的方法能不能安抚他。
①最常见的方式,就是抱起宝宝轻哄,累了就用婴儿背巾背在身上。当然,这样做,非常容易“抱惯了”。放下来不容易,即使放下来睡了,一旦进入浅睡眠期醒来,也很难“接觉”,经常一哭就抱起来,这个动作挺大,宝宝又“醒透了”不睡了。
②妈妈们也能借助安抚奶嘴等用于吸吮的工具(梧桐妈妈本人不大喜欢安抚奶嘴,减少吸吮需求有可能影响母乳妈妈奶量),有些孩子会啃被子和毛绒玩具,另一些能吸吮自己手指和下唇睡着。他们会习惯这样的安抚方式,有时也能吸到3~4岁,时间长了容易齿列不齐。不过,这些“吸吮安抚法”都是没办法的办法,造物主精心安排宝宝早期的吸吮需求跟乳房对应,也能帮妈妈增长奶量,宝宝不吸乳房,经常难于安抚,只得吸别的物品寻求安慰,不这么干,他的心里会非常焦虑。这些情形,在较大的生活变故,比如断奶期、重要照料者离开、搬家、二胎出生、生病等时候,更为明显。
出现这些吃手指、下唇、毛绒玩具等情形,照料者们通常很紧张,总想着“纠正”,有些纠正方法很残忍,在孩子小手上或心爱的玩具上抹辣椒、胡椒等。在孩子最需要安慰的时候(入睡和哭泣时,孩子心灵较为脆弱),亲爱的妈妈没有给予乳房安抚,最信赖的家人却用这种方式伤害他幼小的身体和心灵,这真的很残忍!唯一的方法只能让孩子吸个够(还是得洗干净点),心满意足了,自然会慢慢减少吸吮需求。越不让孩子吃,他越想吃,你无法时时刻刻盯着他,有些孩子到幼儿园,还啃别的孩子的鞋子。
那,齿列不齐了怎么办?“豆瓣”、“凉拌”……防患于未然,尽量让他吃母乳,而且吃的时间长一点。具体见“断奶”章节。
③其他比如拍着睡、唱着歌睡、“白噪音”入睡……这些都不属于自然的哄睡方式,只能挨个试试,看宝宝接受哪个。最好能躺着睡着,妈妈轻松点。然后尽量维持固定的入睡秩序和陪睡者,宝宝哭闹会少一些。不建议百姓们最常用的“摇晃入睡法”,宝宝每每能睡着,但其实是一种对前庭疲惫、眼前图景晃动产生的退缩反应——宝宝被晃晕过去了!哪怕是非常轻微的晃动。晃动入睡不是自然的哄睡方式,即使睡着,也容易睡不踏实,频繁惊醒。具体详见《夏娃的困惑——育儿谣言及行为误区》“摇晃”相关章节。
④不要等宝宝太困了再哄他睡觉,否则他可能理解不了自己困倦的难受的感觉,进而大哭大闹很久,俗称“吵瞌睡”。这在2~4个月的宝宝最为常见,这期间宝宝睡眠总时长趋于减少,自我意识形成,秩序感特别明显,还对光线变化敏感,容易出现“黄昏焦虑”、“黎明焦虑”。白天营造一个有声有光的自然环境,夜间保持安静、黑暗,有助于让宝宝形成自然的昼夜节律。
3
抬高宝宝上身的做法,需要妈妈们发挥聪明才智。
最常见且有效的方法莫过于抱着了。不过“抱惯了”真的很累呢。使用婴儿背巾一般能轻松许多,毕竟在很大程度上,双手得以解放。宝宝睡着了,感觉进入深睡眠时期,可以轻轻把宝宝放在床上,解开背巾。外出时,这背巾还能当被子盖。
可是夜里想侧卧奶睡,怎么解决呢?刚才提到过,可以尝试先抱睡,又用奶睡接觉的方法。也可以买个抬高宝宝上身的枕头(注意枕头材质,网上售卖的经常是三无产品,不放心也可以自己制作。也有妈妈采用洗澡盆里的架子,把宝宝上身架高,底下垫东西。注意让宝宝颈部、脊背平直,也别让宝宝滑下来或翻下来,容易误吸奶水),妈妈也垫高身体实施侧卧奶睡。当然,这得妈妈宝宝适应这种方式,如果妈妈觉得很影响睡眠,倒不必勉强,可以试用别的方法,比如抬高上身的婴儿推车、婴儿摇椅(但最好别摇晃)等。各有千秋,也各有利弊,这得让妈妈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了,没有标准答案,怎么方便、安全,适合自己,就怎么来。具体详见《夏娃的困惑》“枕头”相关章节。
4
不仅宝宝除了奶,什么都别喂,哺乳妈妈也尽量少吃让宝宝肠胃不舒服的东西,比如鲜奶、高蛋白食品、酒精、药物等是最为常见的,可以一个个去除观察看看。如果宝宝合并湿疹、肛周溃疡、肠绞痛等等过敏表现,更要仔细查找过敏原,最要从妈妈和宝宝嘴里找原因,毕竟90%以上的婴儿过敏是食物引起,不去除过敏原,症状很难好。添奶粉的宝宝,一定要想到奶粉过敏的可能,毕竟这是异种蛋白的奶,有超过10~40%过敏率,可能需要更换不同程度水解蛋白奶。但由于知识宣教不到位,老百姓和部分医务人员,经常未能想到这一点。具体参看下述“奶粉喂养”章节。
5
喷乳反射很明显的妈妈,倘若宝宝经常呛奶,可能需要稍微限制奶流速度。方法是两只手指夹住乳晕,或喂哺前稍微挤掉一点儿前奶试试看。
如果是吃奶瓶,奶流速度也要适中。奶孔太小,吃得很费劲,一次吃很久;奶孔太大,奶流速度太快,又容易呛到孩子。如果有条件,可以多买几个奶嘴试试看,最后选择一个奶孔大小合适,宝宝吃起来比较得心应手的品种。喂奶时也需要稍微抬高宝宝上身,这样也能减慢奶流速度。
6
吃完奶不要马上快速变动宝宝体位,摇晃、推挤、逗弄宝宝等,有时可能加重吐奶。比如很多照料者在宝宝吃完奶后,迅速将他竖起来试图拍嗝,这时他反而很容易吐。如果加上“降龙十八拍”较大力气、较急躁地敲击宝宝后背,吐奶可能还会更明显——别忙着沾沾自喜,这不是拍出嗝儿来了的表现,而是拍吐了……事实上,科学研究已然证实,给母乳宝宝拍嗝儿,基本没多大用处,因为吃乳房的吸吮方式很少吞气。如果宝宝吃着母乳能安静睡着,说明胃食道反流表现并不明显,更不需要特意把他抱起来弄醒拍嗝了。
如果宝宝吃奶瓶,拍嗝可能就很必要了。这是因为奶粉冲泡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细小气泡(冲泡方式见“奶粉喂养”章节),吸吮塑胶奶嘴也更容易吞气,宝宝又那么容易过度喂养。宝宝吃完奶瓶,很多时候是醒的,并不像吃乳房那样经常性睡着。这时变动他的体位和轻拍他后背的动作,都要比较和缓。
7
频繁吐奶的宝宝,容易误吸奶水。特别是早产、低体重、疾病等情形下咽反射较为薄弱的宝宝,更容易发生误吸。如何判断和处理,具体详见“奶量”相关章节。
8
如果宝宝特别爱吐奶,每次吐出的奶里面带些血丝或胆汁,体重有所减轻或没能增加(注意,1~2周时宝宝可能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下降幅度通常为出生体重10%以内,2~3周时才恢复出生时的体重水平,另当别论),就需要引起重视了。除了妈妈宝宝吃的东西稍微忌口些,最好早些去儿科就诊,让医生帮助判断。1岁以上仍然吐得厉害,甚至影响生长发育的,需要咨询儿外科专科医生,考虑是否需要手术治疗。
如果宝宝出现胃食道反流,一般会闹腾到什么时候?刚才提到,多数孩子胃食道反折his角需要3~4月才能发育完善,在这时候胃肠定向蠕动功能也趋于完善,肠绞痛也跟着减少,“吵一百天”的情形会缓解不少,妈妈宝宝晚上睡眠情况会好转很多。不过希望孩子不怎么吐奶,那大概得等到6~7个月,宝宝会坐,直立时间延长的时候,“瓶子”竖起来,自然里面的液体倒不出来,就不怎么吐了。也有些孩子到8~9个月还爱吐的,只要宝宝没别的不舒服,就不要紧,当然,这时候添加辅食要很小心,有可能刺激孩子肠胃加重呕吐,具体详见《夏娃的困惑——你不可不知的辅食添加误区》一书。
由上述,我们现在知道了,宝宝饿了哭,太饱了也哭。太饱了比饿着了要常见得多!怎么知道宝宝是饿是饱?如何判断?累……重磅内容,且让梧桐妈妈好好编辑编辑,过几日跟大伙儿细细道来。
本文节选自《夏娃的困惑》丛书,作者冯欣源(公众号:梧桐妈妈大小宝,wtmmdxb),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水印未删,如有侵权,请告知更改!深表感谢和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