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3项技术应用成功,脑瘫患者命运将被改写

作者:英智脑瘫康复 07-26阅读:3173次

机器人技术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

近年来,随着电子科技的迅速发展,机器人技术也取得了飞跃性进步。机器人技术目前主要用于脑卒中、脑外伤后的康复治疗。目前也有越来越多改良后的机器人技术运用于脑瘫康复治疗中,帮助患儿重新获得运动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最常见的几种脑瘫康复机器人包括上下肢康复机器人、游戏类康复训练机器人等。上肢康复机器人的主要功能包括辅助患肢运动(如由麻省理工大学开发的MIT-MANUS系统等)和通过特定任务,如点对点抓取、进食、饮水、梳头等,提高患儿的生活技能(如马凯特大学开发的ADLER系统等)[9—11] 。下肢康复机器人主要功能包括进行减重步行训练、步态训练、下肢肌力训练等[12—13] 。

儿童康复机器人需简单、小巧,有助判断患儿的残疾水平和需要的辅助类型[11] 。因此,目前机器人技术的主要不足就是技术不成熟,许多康复机器人在成人应用中还处于试验阶段,在脑瘫患儿中普及应用仍需较长的时间。无论如何,机器人技术无疑在脑瘫康复中存在着巨大的优势和潜力。利用机器人辅具,促进脑瘫患儿脑功能重塑、肢体功能恢复或进行功能代偿,或将成为未来脑瘫康复重要的手段之一。

脑机接口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

为了满足脑瘫患儿基本的交流能力和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 BCI)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14] 。BCI技术需要脑瘫患儿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以及基本的交流能力,并且仅适用于智力正常或轻度智力障碍的患儿。BCI利用脑电图(EEG)来监测脑电活动,通常基于3种模块:事件诱发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 ERPs)、视觉诱发电位(steady state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 SSVEPs)和感觉运动节律(sensorimotor rhythm, SMR)。ERP是指在特定事件下脑电监测过程中发生的幅值变化,该方法有助于判断使用者在一系列选项中的选择。

SSVEPs是指特定视觉刺激下,在EEG上记录到的枕叶皮质电位变化,该方法有助于判断使用者需要何种刺激阈。SMR是指思维活动诱发的振荡式电活动改变,该方法可用于监测运动想象、心算等过程中的脑电信号。通过上述BCI技术监测神经活动和激发电位变化,BCI设备让患儿可以控制外接设备,以进行交流、移动、控制环境、娱乐、康复训练等活动[15—17] 。最新研究表明,对脑瘫儿童使用BCI时需对他们的需求和残疾状况进行个性化设置,尤其是对于头颈部肌肉痉挛的患儿,BCI疗效可能受一定影响[18] 。总的来说,对于脑瘫儿童来说,BCI是一种很有开发潜力的辅助治疗措施。

重复外周磁刺激在脑瘫康复中的运用

在脑瘫分型中,痉挛型脑瘫占了2/3。肌肉痉挛导致主动、被动运动困难,严重影响患儿的康复治疗和生存质量[19] 。如何减轻痉挛,一直是康复工作者面临的挑战之一。重复外周磁刺激(repetitive peripheral magnetic stimulation)是一种无痛性、无创性的治疗方法,已被用于中枢神经损伤导致痉挛的患者身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重复外周磁刺激可改善神经损伤后的运动功能以及本体感觉。本体感觉的改善不仅激活了脊髓内的特定神经环路,并且对中枢也起到了促进突触功能重塑的作用[20—21] 。因此,有研究者将其引入痉挛型脑瘫的康复治疗中。

虽然该技术似乎是一个安全性高且能有效减轻脑瘫患儿痉挛症状的方法,但目前关于该技术在脑瘫中的临床研究报道较少,样本量小且均非随机对照试验,临床证据尚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