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的力量 -- 规范孩子行为,最容易借助的力量

作者:爱立方幼教 12-03阅读:4182次

from 小爱

◆◆◆

人作为社会群体的一员,普遍有着从众的心态。

从众的心态在幼儿期表现更明显,比如3岁以下幼儿有个“平行玩”(paralleled play)的阶段:一个小朋友拿起棍子在桌上敲,其他小朋友就要跟着敲,做同样的事儿。

3岁以上的幼儿慢慢从“平行玩”过渡到“配合玩”(cooperative play),即玩中扮演不同角色,不再做同样的事儿,但还是喜欢跟风:如果同伴有一个“冰雪奇缘”的小贴士,那我也要一个。

正是因为孩子有着严重的“从众”心理,教育才会强调“言传身教”,强调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就是演示强化的力量!

在规范年幼孩子的行为时,我们有时候不但要给出理由,还要有人行动,演示强化正面的信息。

我曾在一家澳大利亚幼儿园的小班(2-3岁)看到这一幕:

背景:Adam走过地毯时碰翻了一个装小塑料动物的盒子,里面的小动物撒了一地,他没有停止,继续走。

老师:这些小动物是你散在地上的,你应该捡起来,不然别的小朋友不能玩。

Adam, you spread the small animals on the floor, please pick them up or other children cannot play with them.

Adam: 看了看那些玩具,反而走开。

老师:(喊了另外一个站在旁边的小朋友Adel)你能帮我捡这些小动物吗?我需要帮助。

Adel, can you please help pick these animals up? I need some help.

( Adel 是个比较听话的孩子,很快就来帮老师)

老师:(于是大声赞扬Adel):真是谢谢你帮忙捡小动物,你真是一个好帮手啊!

Thank you so much for picking these animals up, you are such a good helper!

Adam:(看到Adel去帮忙,老师又表扬了Adel, 就马上也加入,努力捡那些散出来的小动物,把它们全部装回盒子里)

老师:哇,Adam也是一个非常棒的帮手啊!

Wow, Adam is a very good helper too.”

于是,这个小混乱很快就干净利落,皆大欢喜地收拾好了。

在以上场景中,老师劝说Adam去捡玩具,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这种劝说似乎不太成功。

尽管老师用了合作型的说理(你不捡起来,其他小朋友不能玩),Adam不为所动,他的表现是走开,想逃避自己犯下的错。

逃避其实是很多孩子犯错后的第一反应,因为他们自己有时也会被所犯下的错误镇住,此时的孩子心理状态是惶恐的,这就是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孩子犯错后要他们马上认错会有点难的原因。

Adam的老师比较有经验,她见Adam走开,没有强行要他回来执行指令,而是请另一个孩子Adel来帮忙,老师请Adel来是因为她了解这个孩子的性格,这个孩子一般比较配合老师的指令。

Adel的行动在这个场景中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榜样作用,老师对Adel的赞扬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力量,也让Adam看到执行老师的指令的好处。

在从众和想获得表扬的双重动力驱使下,Adam回头来配合了。

榜样的力量,不但强化正面的行为,也让孩子在跟随榜样中有一个比较有“尊严”的改正错误的机会。

幼儿教师要有一双洞察“孩性”的慧眼,巧用这种力量!

作者介绍

胡江波(Helen Hu),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Macquarie University)学前教育系博士、现任麦考瑞大学研究员/特邀讲师,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如何与幼儿进行有效语言交流的研究领域颇有建树。

转载自公众号“大洋幼教”,转载已获得授权。

你可能还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