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面前, 可千万别说这些! 最容易影响孩子厌学!

作者:十月小育儿 06-12阅读:5796次

在现实生活中,相信有很多家长都习惯用奖惩制度来对待孩子的学习表现,可你有想过吗?这样的做法不仅会加重孩子疲劳厌学的情绪,更会让孩子无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一,考好了,给你奖励;考不好,就惩罚你!

很多家长习惯用奖惩制度看待孩子的学习表现,孩子考好了,奖励孩子一个手机,iPAD,带孩子去游乐场,买什么玩具等等;考不好,就不许孩子看电视玩游戏。这种奖惩制度是简单的,短期内的效果也是有效的,不需要什麼亲子互动,似乎也爲家长们提供了一种摆脱方式。

但是,家长们却没有意识到,奖惩制度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并使他们感到焦虑。当学习的动力不再是内在的兴趣,而变成内在的奖励时,他们就不再会自动去追求知识,而是只想取得奖励。要清楚,在漫长的学习知识的进程中,物质奖励是十分软弱的,内心自发的动机才是最持久有效的动力。

当孩子由于没有达成某一学习目的而遭到惩罚时,在以后的学习进程中,他们会更有压力,会由于惧怕惩罚而焦虑恐惧,甚至会厌学,效果就会与父母的预期南辕北辙。

另外,来自外界的奖励会极大地耗费孩子本身的学习兴趣,这个实际被称爲过度合理化。当孩子学习成绩获得名次时,家长会给孩子一个奖励,而当这个奖励突然被中止时,毕竟谁也不情愿白干活。相对的,孩子们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我不赞成运用奖励并不意味着父母不能在孩子每次成功的时分去欣赏和鼓舞他,只是不要试图去用一种“奖励制度”去操纵孩子的行爲。

当孩子得到家长的真心认可时,会做得更好。

二,你看谁谁谁,这次又考了第一名!

在我们小的时候,就常常听到父母说这样的话:

“你看人家小明,懂事听话,哪像你啊,上课不老实,话又那麼多!”

“你看人家小杰,每次考试都考第一名,多让爸妈省心啊!再看看你……”

很多家长喜欢拿自家孩子与他人家的孩子做比较,让孩子看法到自己的缺乏,给孩子一个斗争和努力的目的,以此鼓励他们的生长。

其实,家长都没有想到,这样的比较和言语安慰不只难以起到一种鼓励的作用,反而会起到反作用,不只会让孩子“仇视”优秀生,愈加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让孩子在学习中倍感压力,很容易泄气从而讨厌学习,后果使教育进入“恶性循环”。

在这种安慰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不够自信。在学习中遇到波折时,往往心思不够弱小,没有面对困难或应战的勇气。哪怕在踏上社会之后,也会由于小时候从没取得一定或很少取得鼓舞,导致一遇见窘境,就会自尊心连连受挫,变得愈加自大,甚至会形成随同终身的心思妨碍。

与其处处拿孩子与他人家的比,不如让孩子和自己比。拿他的明天与昨天相比,细心地找出他的提高。比方,从孩子不自动上学到自动去;从回家不自觉看书到自觉看一页书......

珍惜孩子一点点的提高,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点滴提高,觉得自己是有希望的。那时,他才会努力去争取大一点的提高和成果,真正树立起自尊和自信,才干拥有真正的学习动力和自强精神。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无独有偶的世界。希望每一个家庭,都能用心去发现自家孩子的共同精彩。一个心思阳光、健康高兴的孩子,自然而然地就会在这个世界上释放出本身无独有偶的耀眼光荣。

三,你的主要义务就是好好学习,其他的不必管!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妈妈们说这样的话:“饭我给你做,衣服我给你洗,你什么都不必管,尽管好好学习就行了”;我们也常常看到上下学的路上,爷爷奶奶或是爸爸妈妈背着孩子的书包,早晚接送,风尘仆仆;家里有什麼重要的事情也不会和孩子磋商,因为孩子的主要义务就是“好好学习”。

父母关注孩子的学习并没有错,但是,假如只关注孩子的学习就片面了,就障碍了孩子真正学习才能的发展。孩子的生活本应是丰厚多彩的,学习书本知识只是孩子生活的一局部,是孩子学校生活的次要内容。回到家里,孩子需要丰厚的家庭生活,需要有回到家里的感觉。

假如父母只是一味地让孩子尽管学习,其他的什麼都不论,孩子会渐渐地习惯这种家庭形式,即便妈妈上班回家做家务累得腰酸背痛,孩子也已经学会了无动于衷,视而不见。随着孩子慢慢地长大,父母会发现孩子越来越不懂事,越来越难管,不懂得体恤父母。

而且,这样长大的孩子一定会缺乏生活自理才能和独立性,遇到困难,不是想着依托自己的力气处理问题,而是依赖父母。

孩子应该和成年人一样,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让他做他应该担任的家庭责任,特别是让孩子干一些不太费力气的家务活。父母要晓得,这种休息可以孩子的手指得到运动,能此件孩子大脑的生长发育。

所以,请不要把孩子学习的范围限制在课业上,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孩子生活才能、社会才能的培育。假如只关注孩子功课和学习,不只会增加孩子疲劳厌学的心情,更会让孩子无法成爲一个独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