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到商场什么都想买,我只用5招就培养了花钱好习惯

作者:孕妇产妇幼儿新生儿早教妈妈网 06-25阅读:1007次

welcome you

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

让TA有购物的乐趣

小二班的群里又炸开了锅,好几个家长在微信群里面呼喊着,我家儿子/女儿问谁借了钱,小孩子乱花钱又不记得是向谁借的,很抱歉等等……

这次二年级出游,老师告知家长可以给每个孩子拿80元钱,买些小纪念品回家。大部分孩子都把钱花光,甚至还有借钱买东西的,还有小部分没有花光,也有只花了10元钱的,比如我闺女。

家长们都在问我“你家小北真是节省啊,这么有克制力,你怎么教的”。其实不是孩子有意节省,是她觉得没有值得买的东西,只买了一个包装漂亮的饼干,跟同学分享吃掉了。

有妈妈私聊我,她家儿子每次去超市要买各种玩具和零食,如果不满足他的需求,就开始耍脾气或软磨硬泡,她总是心软满足孩子的要求。

听说我女儿竟然会 “没有值得买的东西,拿到手里的钱也不花”,非常惊讶。

于是,我就跟她分享了我在女儿“花钱”上面下的功夫。

一、幼儿园开始“1次买1样”的预防针

闺蜜说我女儿是富养,我笑笑默许。这个富养,不是我给她买了多少名牌服饰、鞋包和玩具,也不是花钱无度。而是我从小就给她自己掌控“钱”的权利。

当妈的都有这个体验,孩子一到了超市商场,什么都想要。今天给TA买了这些东西,下次再购物TA会有更多新的要买,这就开始涉猎了你所不希望的“不健康的”、“价格贵的”东西。

如果你不满足孩子的需求,TA就会诧异为什么妈妈不再给我买了,于是他们就会想办法,会通过大哭大闹或撒娇等方式得到满足,如果不满足,就会上演妈娃大吼大哭的戏码。

最后,妈妈们往往带着满腔怒火,孩子骂也骂了,东西最后也买了。但心里总归是对孩子毫无克制的购物行为而伤神。

与其让事态这么发展,不如一开始就给孩子们定下规矩。

在小北还在读幼儿园的时候,我会像对待成年人一样,跟她说,今天我们一起逛超市,妈妈要买洗发水、牙膏、水果蔬菜,还有你要吃的奶酪、牛奶、酸奶……你也可以买东西哦,但“1次只挑1样”。

得知自己可以挑东西,女儿很开心,痛快答应。可到了挑的时候,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

我会说:“妈妈知道你想要这些,但我们说好的,1次只挑1样哦。”

我先是共情,表示理解,但还是会坚持当初的规则约定。当然一开始实行不会很顺利,但多试几次,孩子就会明白TA的权利是“1次只买1样”。

小北经常左右为难,两个都想要,最后还是恋恋不舍地放下其中一个。

有时我就会把她放下的那个放到购物车并告诉她,这是妈妈给你买的,不算在你的1样物品内,她就会特别开心,额外的奖励一般,她也有了很强的满足感。

给孩子自己选择的权利,让TA有购物的乐趣,也就学会了如何取舍和克制。

二、小学开始“购物有额度”

到了小学阶段,我开始对“1次只买1样”做了升级,“每次给出20元额度,花不完可以累计到下次用”。想买一件超过额度的东西,她就要忍耐一下,攒够了钱就可以买了。

这个做法给了她更多的自由,同时也让她明白商品的价值,在购物的实践中对数字的多少也有个概念。

第一次逛商场,她拿着20元,满心欢喜准备大买一场。她看中了一块表,开始询价,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一番对话:

我在一旁偷笑,随后告诉她,商场里的东西一分价钱一分货,你想买这块表,可以把钱累积起来。

女儿很失望,她高估了手中“20元钱”的价值,不舍地放弃了这只表。

最后,她用20元钱满打满算地在文具店买了一支粉红色的圆珠笔,一对蝴蝶结头绳,还有一个精巧的紫色心型发卡,心满意足。

用孩子感兴趣的东西去替换钱的价值,孩子才能真正明白什么是钱。

给了孩子花钱的自由度,她才能学会如何使用钱。

在这个过程中,她的消费习惯被不断挑战着,要买的东西真的很多,但额度有限,只能取舍。慢慢的她也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合理分配钱。

小北最先学会了比价,也有了耐心累计几次额度,买一件自己特别喜欢的礼物。

也会把钱省下来给同学买生日礼物,或是给爸爸妈妈一个小惊喜。当然也经常有冲动购物的时候,但一旦做出选择,就要自己承担后果了。

这都是每次购物都有额度这个小规则带来的成果。

三、财商启蒙,避免孩子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

做理财师的闺蜜,对我给女儿关于“花钱”的教育很是赞赏。我才意识到,原来在不知不觉中,我已经开始对孩子进行了“财商”启蒙。

如何让孩子懂得父母赚钱的辛苦,不乱花钱,甚至还能储蓄和赚钱,不让孩子养成不劳而获的习惯,需要慢慢培养:

1. 带孩子去父母工作的地方,让TA知道钱是怎么来的。

孩子问我们钱是从哪里来的,我们通常会说工作赚的,但想要孩子有一个切实的体会,要解释清楚:

妈妈每天在公司努力工作,每个月老板会给妈妈发工资(就是钱),这样我们才能买想要的东西。

想让孩子对工作赚钱有更深刻的理解,可以带孩子到单位去瞧瞧,看看公司长什么样子,爸爸妈妈是怎样工作的,让孩子有一个感官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