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多的眼泪也换不回两个稚嫩的生命 !如何让悲剧不再发生,关注儿童出行安全

作者:环球宝宝食谱 06-30阅读:1056次

小荷才露尖尖角,却惨遭毒手。这起发生在校门口的惨剧,再次给我敲醒了警钟。再多的眼泪也换不回两条鲜活的如初绽花朵般的稚嫩生命。年轻力壮的青年竟然将尖刀伸向两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孩童,竟只是因为丢了工作而报复社会。这样的不公平,我们如何做才能杜绝?该怎样做,才能保护我们的孩子远离这种无妄之灾?

关注儿童出行安全

1、家长应给予孩子更多关注

不要让孩子独自上下学。工作忙,实在无法兼顾的家长,也可以几个家庭轮流值班,接送孩子上下学。有些家长,说是去送上学,一手牵着孩子,一路上低头玩手机,孩子落下老远,他连头都不曾回过。接孩子放学,连车都不曾下,依旧低头划拉着手机,等孩子自己跑到车上。

2、学校提供校车接送

应鼓励学校更多地提供校车接送服务。家长在指定的候车点接送孩子,到学校后在校内制定地点安排停车场,组织上下车。自从国家出台《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之后,各幼儿园、中小学都开始注重提高校车的安全管理,设置符合国家要求的校车:

○专用校车是设计和制造上专门运送不少于10人的校车,且应有统一标牌。为确保学生的安全,专用校车标准要求每个学生座位必须安装安全带,如果车上装有能开启每个座位安全带的集中控制装置,其操纵件应在驾驶员可操控范围内,并且该装置在任何情况下均不影响每个安全带的正常操作功能。

○标准还要求每辆校车上至少应安装一个照管人员座位,当座位数超过40个时,应至少安装两个照管人员座位。

○专用学生校车还必须安装汽车行驶记录仪,该装置俗称“汽车黑匣子”,可对车辆行驶速度、时间、里程以及有关车辆行驶的其他状态信息进行记录、存储,并可以通过接口实现数据输出。

如今越来越多的孩子坐上了新国标校车,新国标校车虽然安全,我们在乘坐的时候也要遵守纪律,这样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那么,孩子们在乘坐校车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等校车注意事项:

1、早晨上学时,要按照校车驾驶员定好的时间,在指定的地方等候上车,不要站在车道(包括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上等车,不要太早,也不要迟到,你的迟到会影响其他同学的上课时间。

2、放学等车时,到指定的教室等车,要按照老师的管理来候车,在等车时不要追逐打闹,不要扔杂物,要爱护公共财物,不能私自走出候车教室。等校车驾驶员来领取学生时,各位同学要排好队伍,不要拥挤,不要插队。

3、上下车时应注意等车停稳以后,因为在车子还没停稳,如果大家都去拦车的话,反而会让司机措手不及。如果上车都争先恐后的上,不巧被其他人挤倒,都可能发生事故,这样很危险,所以大家一定要记住,有序上车,不要争抢。

4、不要把汽油、爆竹等易燃易爆的危险品带入车内。易燃易爆物品容易在挤压、碰撞、或车辆震动过程中引起燃烧和爆炸,严重危及大家的生命安全。也不要把锐利的用品,特别是管制刀具等带到车上,因为容易误伤到其他同学。

如果家长自己开车接送孩子,应该注意不要让孩子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最安全的位置在驾驶员的后面。孩子做的位置应该安装安全儿童座椅,以防万一发生交通事故。传统的保护方式,如家长抱住孩子、给孩子系安全带并不能起到保护作用:如果汽车在40km/h的速度行驶时发生撞击,一个9kg的婴儿将产生270公斤的冲击力,在这种情况下成人根本是无法抱住孩子的。车载安全带是专门给成年人设计的,儿童由于高度不够,安全带肩带和儿童锁骨的位置不对应,在车辆发生事故时不仅起不到保护作用,反而会导致腰部挤伤和脖子脸颊的压伤,也会经常发生孩子被安全带勒住脖子等致命危险。安装儿童安全座椅是保护儿童乘车安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3、对孩子进行安全意识教育以及心理健康辅导

加强常规交通、水电、煤气的安全知识教育。例如:

○过马路要等绿灯通行,先向左看再向右看,确认安全再通行;

○下雨天尽量避免外出,雷雨天气避免在空旷的地方行走或在地势较高的位置打伞;

○游泳玩水时,要先确定泳池的深浅,不到超过身高的深水区域,佩戴游泳圈,不要嬉闹;

○远离高压电线电箱,年龄过小的孩子应避免接触插座,充电器,任何时候不能用湿手接触电源等;

○远离厨房煤气,当发现有煤气泄漏情况下,不要使用明火,避免摩擦或穿脱衣物产生静电等。

遇到意外突发情况的安全意识培养

当遇到困难远远超过自己的能力范围,第一时间要懂得保护自己,减小伤害。这个时候应该躲避,首先想办法逃离;如果无法脱身,要顺应对方要求,不能一味反抗,等待逃跑时机;当遇到挟持绑架情况,应性办法留下线索,便于家长寻找及警方破案。

此外,应重视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辅导。社会用人单位应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社会媒体也应该做更多的正面积极的引导、宣传,传播职业心理健康知识,高压人群的心理辅导。对心理疾病应更加重视,一方面提供更多的心理咨询、辅导渠道,邀请更多的心理专家进行社会公益性质的讲座等;另一方面应唤醒人们对心理疾病的认识,知道心病也需要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