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个人自言自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作者:诺妈家有男宝娃 09-26阅读:1111次

孩子小的时候,会一个人自言自语,或者对几个词语反反复复。细心的家长,于是就奇怪了:

我家孩子老自言自语,正常吗?

其实,家长不必太紧张。孩子自言自语,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这其实就是孩子在语言启蒙方面所取得的早期成就之一。

有心的家长,可以留意观察一下,孩子口中反复的这些词语是从在哪个契机被孩子提上了“议程”,再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察一番,这里面有很大的奥秘与学问呢!

举个小小的例子:

儿子小的时候,我记得有一次带他出门遛弯,路过了一个小水塘,里面有几只鸭子自由自在地浮在水上嬉戏,不时地低头吃浮萍,叫唤几声,又或者是爬上岸来拍拍翅膀。

1岁多的儿子,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目不转睛地盯了很久。接着,他企图挣脱我的抱,想去摸一摸上岸休息的鸭子。我阻止了孩子的这个行为,孩子很不开心地变扭了一下,然后指着鸭子说:“嘎嘎,鸭鸭”。我告诉他:那是鸭子,它们真可爱,它们会“嘎嘎”地叫,那是鸭子在说话。

儿子显得很兴奋,“嘎嘎”地冲鸭子叫了几声,然似乎想用这种方式跟鸭子打招呼。儿子在池塘边欣赏了一会,然后满足地跟着我朝别的地方去散步了。

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发现儿子嘴里经常叫唤着“嘎嘎、鸭鸭”,一个人自娱自乐玩的时候,也忍不住会这么发声。至于出门,他也是非常希望经常路过池塘看一看,当然他也习惯了站住岸边观看鸭子游水。

词语的魔力,则让孩子乐此不疲地念叨着词语,想象着词语,玩着与词语似乎相关的小活动。

并且,在这里,语言代替了行为。这也是语言最重要的一个功能。就像儿子在看鸭子这个事件中,他通过叫“嘎嘎、鸭鸭”与鸭子接触,通过叫鸭子的名字来取得玩耍的快乐,而不是直接捉鸭子。


心理学指出:之所以只有人类能够做到控制、延迟甚至放弃满足生理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语言让高级心理过程成为可能。

人类能够有意识地抑制某种行为,放弃愿望饿满足,哪怕只是暂时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与人类的判断力和理性。如果没有语言,现状就令人难以想象。

所以,有些时候去研究孩子的心理,走进孩子的心理,你才能读懂孩子,并且会发现:孩子的精神世界,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王国。

诺妈家有男宝 / 80后小妈,育男宝一枚,自称诺妈。世界很大,理想很小,读书、写作、遛娃,笑看窗外事,静写心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