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博士自杀,遗言:来世不再做您的孩子,不让您再受伤!

作者:家长一百 10-26阅读:1400次

100君

是什么让这些人人钦羡、品学兼优的孩子,如此想不开?

很多人表示:“那么优秀的孩子,在家肯定是父母的骄傲,但怎么一下子就变成这样了呢?”

其实,可能事情并不是“一下子”变糟糕的,因果早已种下......

有多少心理受伤的孩子,父母是到无可挽回的那一天,才知道原来我的孩子已经病了那么久?

近日,浙江大学博士生侯某某自杀事件牵动人心,令人心痛又引人深思。

朋友圈式遗书上是他最后留下的文字,看起来安静从容,字里行间表达的,不是一时失意,一时冲动,而是日积月累,毫无希望后的选择。

网上流传的疑似失踪学生发布的朋友圈 来源:钱江晚报

他说他不曾做过自己,一直活成了别人希望的样子。

带着对妈妈的愧疚,他走了,甚至说不想再有来生!

寒窗苦读十几载,大家眼中的学霸、“别人家的孩子”。原本可以过上令人艳羡不已的生活,未来的发展更是无可限量。是什么让他在刚要展翅高飞的时候义无反顾地选择离开?

爸妈把他养这么大,投入的是数不清的关心和爱,曾经他肯定是他父母的骄傲,现在却成为父母心中永远的痛!一边是一个鲜活生命消逝,一边是父母的悲痛,虽不知道他到底经历了什么,但是这些话还是刺痛了我们,让人忍不住扼腕叹息!

无独有偶,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

1

2018年5月,纽约大学医学院在读华裔女博士安德莉亚·刘(Andrea Liu)在学校的宿舍内自缢身亡,结束了自己 26 岁的生命……

2

2018年3月,武汉理工大学自动化研究院的一位研三学生不堪重负坠楼身亡2009年武汉大学博士杨志高,用一根电线结束了生命

3

2017年10月,犹他大学女博士唐晓琳因毕业压力巨大选择自杀

4

2009年武汉大学博士杨志高,用一根电线结束了生命

正值青春的的年轻人,竟频频有人走上极端,给自己、给家人画上悲剧的休止符。

更让人忧心的,是我们身边的孩子,由于内心得不到疏解,有许多人的内心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甚至不少人也透露出了厌世、想要结束生命的想法。

听话,听爸爸妈妈的话,听老师的话

不能听你自己的话

否则,你就是不听话的孩子

你就是坏孩子,你就是不爱妈妈爸爸的孩子

一味要孩子听话、只用分数衡量孩子......

当孩子有时变成了“面子”......

我们的家庭教育是否出了问题?

在中国,做一个有自我的孩子多难

小琴原本是一个成绩很好,又多才多艺的女孩。她的父母都是大学教授,所有人都觉得,她的学习、成长环境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前程无忧,人生圆满。

可是,她却好几次在日记里表露想自杀,她说:“只要考试从第一名掉到第二名,就失眠、焦虑,觉得人生没意义。”

心理咨询师开导她:“第一名很好,第二名也很厉害啊,尤其是你所在的是名牌学校,何苦要这样逼迫自己呢?”

小文却很固执:“做不了第一名,不如死了好。”

原来,小琴的父母自小对孩子要求标准就非常高,只要孩子没得第一名,父母就会满脸失望,言辞间流露出:有这么好的家庭条件,不考第一名真是不应该!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小琴被潜移默化地影响成一个完美主义者,凡事要求尽善尽美,稍有点不如意,就否定自己,怀疑人生。

感叹之余,众多网友纷纷叹息并把矛头和火力集中在中国式教育问题上,指责中国式教育各种弊端:忽视了家庭教育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影响!

让教育回归家庭

教育也从来不会是单方面的事情,老师、家长、整个社会的风气、价值取向都是重要因素。当然,孩子自身也是。

教育分为“教”和“育”两部分。教什么?学校教知识,教人成才。育什么?育品行、育心志、育性情、育思维、育价值,教人成人,教和育的完美结合才是教育。

类似上文自杀的博士,他们能够读书读成一个名牌大学的最高学历,说明中国在“教”的层面上是成功的。但其自杀行为折射出了中国社会在“育”的认识上的误区和阴暗面。

自古以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人皆有之。但还有很多家长都有一个错误思维——孩子嘛,健康快乐、成绩好就一切OK。往往会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及社会和家庭带给孩子的压力。

孩子要成才须得先成人,教育孩子不只是学校的事,教育涉及的不只是成绩,家庭教育尤其重要,一定要注意避免只用分数衡量孩子!孩子如何与在“适者生存”的社会环境里先成人,是家长应该考虑的问题!

我们如今所生活的社会就如达尔文所言是“适者生存”。

适,是适应;

适,是适应能力;

适,是适应人群生活的能力。

人是生活在社会和人群中的,凡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不一样,就有麻烦,就有困难,就有意想不到的问题,这些适应能力,抗挫折心态,我们家长教给孩子了吗?

然而,有的父母认为,毫无生活压力的孩子只需要全身心地去应付学业,根本不存在心理压力。但其实,现在的孩子所面临的学业压力一点也不比父母遇到的生活压力要轻,从幼儿园开始他们就被父母要求去报兴趣班和学习班。

等他们再长大些,除了要应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压力,每次考试后还得应付父母和老师对于成绩的唠叨和指责,这一切的一切,对于孩子都太过沉重。

这种状态下的孩子就像是超负荷运转的机器,一刻得不到停歇,即便是将来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心理上或多或少都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和隐患。

当他们在人生路上遭遇挫折后,那些曾经留在心灵深处的结,都会在一瞬间爆发出来,让他们对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绝望。

沟通的桥梁

孩子永远是道谜题,优秀的父母懂得如何让孩子自己说出答案,笨拙的父母只会想尽办法去寻找答案。

优秀的父母都能做到以下四件事情:

进行定期的家庭交流会,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

曾经的亚洲首富李嘉诚在家庭教育中最看重亲子之间的交流,他定下了一条规矩:无论有多忙,每周星期一晚上,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顿饭,父子三人在饭桌上闲聊。几十年来,这条规矩被李家所有人执行得很好,每到周一晚上,所有家人都会出现在餐桌上,彼此在最温馨的状态下平等交流日常,互换心得。

这看似是一次简单的家庭聚餐,实际上是在给孩子提供一次诉说的机会,也在给父母提供一次发现问题,和帮助孩子的机会。

正确的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是父母的必修课。

不能让孩子成为考试的天才,生活的蠢材,生存能力远大于得分能力!

生活中,特别是踏入社会,经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打击、输不起的孩子无法在未来面对社会激烈的竞争,更无法振作起来迎接挑战。

家长要让孩子学会接受自己的失败,也就是接受自己不完美,他不必总和别人比较,而应该与过去的自己比较。 当孩子遇到失败应该去反思失败的原因以及如何才能做得更好,而非选择放弃努力,或是纯粹依靠他人的帮助。

当孩子遭遇挫折时,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调节认知,让孩子意识到困难只是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克服困难就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要时刻向孩子传达成绩固然重要,但父母更爱你的观念。

因为对父母的爱产生怀疑,从而陷入抑郁的青少年比比皆是。

很多孩子因为成绩下降遭到父母责备的时候,都会在心里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那就是父母只喜欢成绩好的孩子,而不喜欢自己。

父母要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情感联结,父母的情感支持有助于孩子形成积极乐观的品质。这种品质将是他在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武器”之一。

这也是浙大博士自杀事件发生后众多家长表达的心声:孩子,和平庸相比,我更希望你一生平安——即使成不了将军也可以当小兵!

做孩子的启蒙人,不把他当成圆梦的工具。

一切亲子关系悲剧的起源,都是父母用自己的思维,强行取代了孩子的想法。

启蒙不是灌输,不是要孩子非听你的不可,而是按照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启发他们本来就有的潜能!

现在,很多父母常常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寄望给子女,这真的很糟糕。

“爸爸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上北大,你一定要考上北大”“妈妈这辈子不能成为画家很可惜,你要给我好好学画”,这不是强人所难吗?

父母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有没有达成,那是父母自己的事情,不是孩子的事情。子女是父母所生不假,但子女不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不是父母圆梦的工具。

父母终归要放手

其实每个父母都知道,孩子终归会离开我们走上社会,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创造自己的人生。

我们可以在他年幼时提供舒适的生活、极致的呵护,但不可能陪他一辈子。总有一天,他要独自面对这世界,自己解难题,自己担风雨,自己“杀血路”。

这些能力是他傍身的武器:抗压抗挫能力、与外界接触、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广交朋友的能力、积极乐观的能力、认识自己的能力、承担责任的能力。

所以,如果你真的爱他,就该在他离开你之前,教会他和世界相处的能力,这是你对他的最大帮助和保护。

对于类似自杀事件你怎么看?

欢迎在留言区分享你的看法~

END

来源| 整理自网络,转载请联系授权

编辑| 蔻蔻 主编| 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