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再买”这句话有多可怕,90%的父母都不知道!

作者:包妈聊孕事 01-16阅读:3682次

关注我

上个礼拜,我和表妹带着各家孩子一块逛街吃饭。路过一家玩具店的时候,她儿子非要闹着买最新版的大黄蜂模型。

表妹想了想,蹲下身对儿子说:“宝宝,只要你今晚好好吃饭、不看动画片,妈妈下次就带你来买。”

孩子一听这话,立马小嘴一瘪,大哭起来。边哭,还边委屈巴巴地说:“妈妈,你骗人,你上次就说,只要我乖乖听话,下次就给我买。现在已经是下次了。”

看着孩子越哭越厉害,我刚想上去安慰他几句,就被他妈妈拦住了。“没事,我在训练他‘延迟满足’的能力呢!”

这几年,“延迟满足”概念在中国风靡。

连今日头条的CEO张一鸣都大肆赞美它,“很多人人生中一半的问题都是因为没有延迟满足感” 。

而这个概念,最先来自于美国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的“棉花糖实验”。

米歇尔让一群学龄前儿童独自坐在房间里,桌上放着两颗棉花糖。研究人员告诉他们可以马上吃掉零食,但那样只能吃一颗。如果等研究人员回来再吃,就可以吃掉两颗。

之后,米歇尔对这群孩子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选择等待的孩子,长大后不仅更能控制自己的体重,也更能适应社会。

换句话说,也就是“延时满足”能力强的孩子,要比“即时满足”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

因此,很多父母都决心要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训练,可他们似乎误解了“延迟满足”真正的含义。

误解一:下一次=延迟满

表妹把“下一次再买”当作是对孩子“延迟满足”的训练。但其实,“下一次再买”≠延迟满足。

这两个词都是让孩子克制自己的欲望。但大多数的“下一次再买”,是父母敷衍孩子的常用方式,它只有延迟,没有满足。

而正确的“延迟满足”,关键不在于“延迟”,而在于“满足”。只有最终满足了孩子的需求,才能建立起孩子内心的安全感。

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陈小春就是这么做的。他和Jasper参加装土豆比赛时,Jasper想要捡一个李子带回家。

但因为李子还要被称重量,陈小春就对他说“等一下”。Jasper看着爸爸,虽然有点不高兴,但还是乖乖听话。

等到比赛结束,陈小春立马就捡了一个李子,递给Jasper说:“拿着,我们边走边吃”。

误解二:等一下=延迟满

演员马伊琍也曾误解过“延迟满足”的含义。

她在大女儿一岁的时候,就对她进行了“哭声免疫训练”。每次女儿睡醒,哭着求抱抱时,马伊琍都狠下心来不加理睬,她觉得这样才是对孩子好。

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这样的“延迟满足”训练却令她后悔不已。

她说:“现在的妹妹(小女儿),未经任何训练,哭就抱,饿就喂,满一岁就自然睡整觉也不吃夜奶,想来六年前的那些夜晚,我到底在急什么呀!”

很多妈妈都像曾经的马伊琍一样,认为“延迟满足”可以培养孩子独立和自控的能力,却忽略了孩子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

著名心理学家阿达丽说:“1岁以前的宝宝,是建立对身边养育者的信任和亲密感的关键时期,延迟的感觉对着这个阶段的宝宝而言,次数多了影响不亚于心理的创伤。”

因此,正确的“延迟满足”训练,需要根据孩子不同的阶段进行调整。

不同年龄段的“延迟满足”

0-1.5岁,要以“即时满足”为主,哭了就抱,饿了就喂,以此来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

1.5-3岁,可以循序渐进地进行“延迟满足”训练。延迟的时间,建议从几分钟,慢慢增加到一两天;

3岁之后,孩子过了肛欲期,慢慢形成自主意识。这个年龄段,是“延迟满足”训练最佳时期,延迟的时间可延长至一周。

正确的“延迟满足”,才能带来真正的延迟满足能力。

而这份能力,能让孩子拥有韧性、忍耐力,以及超强的自控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控能力非常重要。

心理学家艾米丽·琼斯博士经过多年研究,表明:“自控能力更强的儿童,往往在学校更专注,遵守规则,考试成绩也会更好,还能避免一些青少年时期的陷阱。”

那么,家长又该如何培养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呢?

首先,在训练“延迟满足能力”时,父母帮助孩子适当转移注意力是非常重要的。

BBC最新的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里,就有一项关于婴儿自控能力的测试。

艾米丽·琼斯博士给被测试的宝宝戴上大脑扫描仪,然后在他们面前放置一个玩具。之后,妈妈们要对宝宝说:“不要碰玩具。”

最终只有两个宝宝坚持到了45秒。其中一个叫安娜贝尓,她在控制自己冲动的过程中,选择去抓自己头上佩戴的扫描仪。

艾米丽·琼斯说:“这些孩子开始想出策略,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他们或许在努力关注其他事物,这是他们学着控制自己冲动的非常重要的方式。”

其次,在训练“延迟满足能力”时,父母可以帮孩子制定奖励计划,从而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给过一个办法,她说:“第一次带孩子去买玩具,无论这个玩具多少钱,一定要留个零头。

告诉他,如果这个玩具是56块钱,我今天的计划只有50块,计划超了,今天就买不了。但是你可以自己去挣那超过的6块钱。

怎么挣呢?那就需要父母为他制定一系列的奖励计划,比如一天画3幅画,就可以换取1块钱等。”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智商、情商很重要,但是逆商同样不可缺少。

正确的“延迟满足”,能让孩子懂得忍耐,明白世界不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加强了被拒绝的心理承受能力。

而这些,都有利于孩子逆商的培养,有利于让他在之后的人生中,可以更好地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心理治疗大师M·斯科特·派克,对延迟满足的定义令我印象深刻。

“推迟满足感,意味着不贪图暂时的安逸,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他说,“首先,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这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