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妈妈抱怨自己孩子怎么总像个“鸵鸟”似得,与小朋友的交往一点儿也不主动,也没啥自信。其实这是父母从小错误教育的后果。
晚上在逛超市时,在食品区看到一个3岁孩子吵着要买薯片,妈妈十分严厉地回绝:“零食吃多了容易蛀牙,影响你健康,不能买。”孩子一听妈妈不给自己买,立刻开始发脾气,他用手抓妈妈,嘴里说着:“打妈妈,妈妈坏。”,伴随着大哭,嘴里不依不饶说着:“我要买糖,我就要买糖!”,这时妈妈坚持自己的立场,就是不答应。最后看着哭得可怜兮兮的孩子被妈妈强硬抱走了。
人际关系中有这么一句话:你希望他人会如何对待你,你就要如何对待他人!其实,亲子关系更是如此。
爸妈用权威式吼骂孩子,当孩子小无力反击时只能害怕屈服,但孩子有想法后,可能就会顶嘴回话,甚至故意反抗,因为你就这样对待他的,孩子从爸妈你这里学来的态度。
不难看出,因为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又受限于自身能力的缺陷,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
那我们的爸妈呢?他们又为何会这样对我们?其实,他们也是从他们父母身上学来这些的,这是个历史遗留问题。
家长如果经常拒绝或者无视孩子的需求,总是以一副“都是为你好”的姿态面对孩子,最坏的后果是:孩子也许会在儿童期表现的非常听话,但这种听话不会维持很久,隐藏的问题(需求总不被满足、缺乏安全感等)会随着孩子的成长逐渐暴露出来。
东方父母,普遍都认为“骂孩子”、“纠正孩子”、“阻止孩子犯错”才能表示你是尽责的父母,“若少了棍子,会宠了孩子!”,这样的观念似乎生根蒂固。“孩子是不打不成器啊,看到孩子犯错就要责骂。”总有人这样提醒着。
为什么网上常常爆出各种女生援交的新闻?这些孩子家境真的不好吗?生活很困难吗?其实都不是,原因在于这些孩子从小被父母过度控制,失去很多自主权。孩子在家里得不到想要的,转而寻求其他渠道。
但是你忘记了。父母的态度,深刻影响着孩子自尊的建立。
有个很极端的例子,某次警察扫黄的时候竟然发现有个12岁的女孩。盘问之下才了解,竟是为了买零食,一次100元贱卖自己。在后续的新闻中得知,女孩生在一个很传统的家庭里,成长中的每一步,都被父母强制控制中,不能吃零食,不能夜归,不能看电视等等。女孩的正常需求长久得不到满足,才导致这一行为。
0到3岁是孩子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父母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接纳孩子的任何需求,给予及时回应与满足。这样孩子的内心才会有充足的安全感,觉得自己是值得受关注,值得被关爱的。
这样孩子长大了才会有勇气和自信去面对周围的环境和世界。所以,在这个年龄阶段,最好不要训练孩子的延迟满足能力。
家长的不主动满足,导致孩子严重缺乏安全感,内心极度匮乏。只要能满足心中需求,那些孩子很可能就会无视是非对错,被社会各种诱惑而走错人生路。
有研究表明,孩子在童年期,延迟满足能力会随着年龄增长有显着提高,自我控制行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童年期。
但即使一年只能吃一顿肉,他们的父母也愿意叫上朋友孩子一起分享,并时不时用一些小玩意给孩子制造美好惊喜,哪怕是过生日时吃一颗糖,也能让生活充满仪式感。
内向、敏感、胆小、拘谨、听话的孩子可能会更容易完成延迟满足训练,因为他
们会比较守规矩,不敢打破常规和设置,自我控制能力会好一些;而那些外向、活泼、大胆、勇敢的孩子会比较难完成延迟满足训练,因为他们会更倾向于突破常规,大胆尝试和冒险,容易冲动,不善于做长远规划和自我控制,于是会较早地抵不住诱惑,放弃等待!
妈妈从来不对我们说买不起、没钱买,总是说:一定有办法的,我们一起看看怎么才能获得。
妈妈的做法对我们姐妹几个影响都很大,无论是读大学、买房、结婚、还是创业,缺钱的时候我们都会乐观的鼓励自己:总会有办法的!
孩子的生理状况也对孩子能否完成延迟满足实验起着关键的作用。如果孩子当前的生理与心理状况良好,在身体健康、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对孩子进行延迟满足训练,孩子会更容易接受;如果孩子当前的身体欠安、心情不好,
家长非要让孩子来个延迟满足,那孩子估计会很难接受。
上小学的时候,常遇到卖冰淇淋的小贩,对于只吃过冰棍的我们来说,冰淇淋简直是无法抵挡的诱惑。
有的妈妈会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放任不管,心想:只要我不去回应孩子,孩子就会知道哭闹是没用的,慢慢的,他就不会再把哭闹当武器了。可孰不知这样会使孩子正常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
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关爱,会使他们的内心缺乏安全感,长大后不容易与人建立信任、亲密的关系,始终有距离感,甚至会影响人际交往。
奔回家的路上,舌头伸得长长的,每舔一口就大喊:妈妈,真的太好吃了!
这样“主动满足”的教育方式,我同样可以拥有满足而快乐的童年,长大后,也不会有对金钱、物质缺乏安全感。
父母不恰当地使用延迟满足,还会让孩子时刻处于一种焦虑、担心、困惑、不确定的情境中。内心诚惶诚恐,必然会使得孩子与父母很难建立亲密的依恋关系。内在的情感联结不够紧密,外在的形式上的分离焦虑就会越严重,
这种矛盾纠结的心情会使孩子离开父母时担心自己是否被抛弃了、是不是父母不要自己了、再也见不到了。这样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所以说,父母在童年满足了孩子哪些方面,孩子未来在哪些方面就会有自由去体验更高级的需求层次。
小孩子在饥饿的时候,会先分泌胃液,然后寻找吃的,找不到才会哭闹引来妈妈的关注,以期得到食物。在这个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还没发展,
所以潜意识中会认为是通过自己的能力获得食物的。如果这时,妈妈经常不给予孩子及时的生理满足,孩子哭闹半天等不来食物,那他就会学会让自己的生理反应推迟,先通过哭闹来获得关注,然后再慢慢分泌胃液,消化食物,
安全感被充分满足的孩子、物质需要被父母及时肯定回应的孩子,人生追求不会只停留在赚钱层面而不敢享受。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以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对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
父母无论贫富,都可以给孩子传递:你的欲求很美好,你值得一切最好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