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在幼儿园被同一个孩子打了十次,科学家用实验解释其缘由

作者:IF枕边育儿 04-17阅读:760次

我表妹最近愁坏了,原来她一个分行的同事发来微信,传来一张图片,上面是一张医药费收据。她心里一沉,外甥又双叒叕把那个小男孩给打了,这是第十次了。表妹赶紧把创可贴和药水钱转了过去。刚好那个孩子的妈妈还是她的同事。后来一次聚餐,那个妈妈不无尴尬的说起来,要不让自己孩子转学好了。这个妈妈也是无奈,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学会反抗。甚至给他报了跆拳道班,也被他以“我不想学打人”拒绝了。

相比起来那些“打人宝宝”的家长,“被打宝宝”的家长好像更加尴尬一些,自己的娃在家横成一条狗,去了幼儿园怎么就能屡次三番的被“欺负”呢。妈妈一方面恨他太软弱,一面觉得欺负人的孩子太差。一边想要去找“打人宝宝”的家长沟通,一边又觉得孩子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处理。那到底应该怎么办呢?别急,我们先看看科学研究。

科学家用实验解释孩子频频被打的缘由

有一群科学家在幼儿园记录了好几千次幼儿之间的攻击行为,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情。

当孩子被攻击了,个性不同的他们会如何回应呢?80%左右的孩子都没法去反击,他们有的哇哇大哭,有的赶紧跑开,也有待在原地被抢走玩具的。仅仅有20%的孩子,直接去还手,有些孩子成功的保住了玩具,有些孩子还是被抢走了玩具。另一小部分孩子,会直接选择找老师汇报情况出面仲裁。那么孩子的这些行为都会导致什么结果呢?

1. 没有反击的孩子们,会让攻击的孩子们得逞,下一次他们还会选择出击;

2. 反击成功孩子,攻击的人就不会再攻击他,或者下次攻击还会继续反击;

3. 反击失败的孩子,下次还会被打,而且会频繁的被报复;

4. 告老师的孩子,老师会制止打人行为,打人的孩子会停止,或转向别的人。

看到这里有的家长可能会想: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给我打回去。就像表妹的同事那样,希望儿子能够反击来保护自己。我猜想这个男孩肯定也反击过外甥,但是无奈打不过啊。谁能保证我们的娃,反击就一定能成功呢?反击失败后,可是更加猛烈的欺负呀。

所以反击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在实验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那些选择反击的孩子,有一部分会转换为欺负别人的人。可能是他们习得了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大部分孩子并不会有这种转化,可能和家长的教育引导有关系。真的不建议家长要求孩子在被欺负的时候,反击回去。

那么不反击,难道就待着被欺负吗,这里有几点小建议,宝妈们可以先自己看看,然后回去教给孩子。

首先,不反击并不是懦弱。像妹妹同事那样觉得自家孩子懦弱的家长不在少数。然而孩子并不是懦弱,而是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宝妈宝爸如果一味地埋怨孩子懦弱,胆小。反而会让孩子在身体心灵上受到双重伤害。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体谅自己的娃。并且坚定地告诉他,打人是不对的,欺负你的人是不对的。

其次,强化孩子的所有权意识。刚上幼儿园的孩子,所有权意识还没那么坚定。所以在面对被抢玩具的情况,是会懵的。宝妈们要借机告诉孩子,玩具是你的,你有权玩它。身体是你的,你有权不让别人碰。当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家长也要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孩子的身体所有权,不能想摸摸想抱抱。这样,先让娃树立起一个界限感,对侵犯的人会更坚定的反馈。

再次,教会孩子用言语威胁。这个有点像是动物打架之前的呜呜呜。举个小例子,如果多多抢了点点的玩具,点点可以说:住手,你不能这样,这个玩具是我的。如果多多推了点点,点点可以喊:你走开,你再推我我就生气了。或者尖叫大吼都是可以的。

第三:如果孩子真的胆小,逃跑也没什么可耻。我们的目标是停止攻击行为,终止对自己的伤害。娃如果真的是撤退了,千万别说娃胆小,怂包。这个是很正确的策略。

那么最最最最正确的行为是什么呢,就是我们小时候最不耻的,告老师,告家长。当我们成了家长和老师,才知道这种行为有多可贵。很多情况下,孩子是没办法处理类似攻击行为的,及时告诉大人,对攻击人和被攻击的双方都是有好处的。

枕边育儿寄语:

儿子在幼儿园被同一个孩子打了十次,科学家用实验解释其缘由,从而得出如果你的孩子在学校屡次被攻击,千万不要试图改变他的性格,让他还击,或者斥责孩子没用不敢还手。作为爸爸妈妈我们应该让孩子知道,我们和你是一边儿的。打不过可以先喊,再跑,跑了去告老师。最最重要的是要告诉孩子:你被欺负了,这并不是你的错。

高级育婴师,多平台邀约原创作者,一位西南大学儿童心理学专业的妈妈,专注育儿、孕期、新生儿护理知识分享!希望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