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常说:他还是个孩子!熊孩子就免了一切惩罚!他们认为自己可以肆意的调皮、哭闹、恶作剧、出言不逊、目中无人....把自己当国王。
孩子的一切行为习惯大部分源于家庭,他们的恶习大多是被父母惯养出来的,当初对孩子有多么溺爱,现在就有多大的伤害。
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改变自己的教育心态,才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一起来看看父母有哪些行为习惯需要改变!
1 特殊待遇
现在家庭中,孩子是最“宝”贝的人,他们的地位已经跃升为第一。父母习惯性的会把最好的玩具、最好的食物、最好的衣服......首先给孩子,于是孩子就认为:好东西先给我,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
这样的教育往往会养成孩子自私、占有欲强、没有同情心,不懂得分享、不懂得照顾他人的性格。
2 包庇袒护心理
在孩子犯错时,父母常常是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比如:爸爸管教孩子,妈妈心疼的喊“他还小!”;父母管教孩子,爷爷奶奶心疼的护着“他还只是个孩子”!!
孩子犯错后,就这样被慈父慈母袒护包庇过去了,以致于他们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引导,总以为犯错会有“保护伞”罩着!对孩子来说,这种心态是不正确的。
3 以孩子为中心
孩子吃饭、睡觉、学习、玩耍等无时无刻不被大人们包围着,一家人的注意力都放在孩子那里。家里的亲戚来了,往往也是拿孩子嬉笑逗乐个没完。孩子就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所有人都要围着自己转。
在此环境下,孩子很容易养成骄傲、目中无人、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他们会习惯性的不考虑礼节,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的胡闹,给他人造成不舒服的感觉。
4 孩子的需求都满足
很多父母,对孩子是有求必应,给零花钱更是阔绰。孩子的愿望一般很容易满足,其实这样会养成孩子不珍惜钱财、不理解他人的辛苦、更无吃苦耐劳的精神。
5 孩子自我管理差
孩子学习、玩耍、日常生活等都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父母对孩子熬夜、睡懒觉、乱吃零食、没日没夜的玩等不良习惯均不加制止。
长久之后,孩子很容易成为一个作事没有计划性,缺乏上进心的人。
6 父母代办一切
关于“要不要让孩子劳动”的话题,自始至终都在争议中,许多家长不舍得让孩子劳动,更借口“孩子还小”、“让他做事还不如我自己做简单呢”,然后包办替代一切。
孩子成长路上,没有劳动的意识,很容易形成养尊处优、不爱劳动、不知道体谅父母的辛苦、动手能力差的性格。
7 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孩子磕着、碰着、摔倒、哭闹、不吃饭、不睡觉等,父母立马用哄、骗、逗孩子开心等方法来安慰孩子,这样真的对吗?有的孩子摔倒了,会一声不吭的站起来继续玩耍,而有的孩子非要等到父母把自己拉起来才行,这就是孩子不同性格养成的原因。
有些父母就是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这样的教育方式会把孩子培养成胆小怯懦、极度依赖父母、不懂得自食其力的性格。
8 骨子里的溺爱
孩子不吃饭、不睡觉、故意挑衅父母,父母往往迁就孩子,最后通过哄、骗、钱财妥协等方式来满足孩子的要求。
长期下来,孩子会养成自私、任性、不择手段等不良性格。
做父母的,为了孩子的长久发展,请不要过分溺爱孩子,正确的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康性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