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
对这种玩具并没有什么看法,
直到有一次
……
我和孩子的一次侥幸逃脱
记得有一次带我家孩子到一个妈妈家里玩,她家有个6岁左右的小男孩。那天因为吃糖的问题,小男孩被妈妈批评后,一怒之下不仅把糖丢在地上,还进房门把自己锁在里面。“咚咚咚”不知踢打着什么。
小男孩的妈妈不好意思地笑了,说:“这孩子经常生气,他在房间踢他的充气不倒翁,别理他。”
我家儿子听到房间内“咚咚咚”的声音很好奇,在房门外敲门,希望小哥哥让他进去玩。我下意识地把儿子唤回来,说:“哥哥正在生气,你别打扰他。”其实我是担心儿子有挨打的风险。没多久,我们便离开了。
果真,后来听说邻居的一个2岁小女孩在我们离开后没多久到他家玩,被小男孩一拳打在嘴巴上,一颗牙齿也被打掉了!两家人因此闹了不小的矛盾。
没错!
我说的这种不好的玩具就是——
充气不倒翁
美国妈妈安妮丝的亲身体验
很早的时候曾经看过一位外国妈妈的呼吁——“千万别让孩子玩充气不倒翁,不仅浪费钱,还会让孩子变得有攻击性。尤其是当孩子生气或愤怒时,绝不能让他们踢打充气不倒翁……”
这位妈妈叫安妮丝,住在美国加州。她有3个孩子,一个8岁的男孩库布,两个双胞胎女孩3岁,分别是萨娜和碧昂斯。安妮丝说库布原来是个胆小又调皮的孩子,经常会欺负两个妹妹,但每次妈妈批评后,库布都能认错。后来安妮丝一位朋友送给库布一个充气不倒翁。安妮丝看到库布喜欢,后来也陆续买了多个。
不知什么时候起,库布每次被妈妈批评后,都喜欢踢打他的充气不倒翁。后来,妈妈发现库布每次玩完充气不倒翁后粗野动作特别多,即使在心情好时,也会突然狠狠地捏两个妹妹,有时甚至会用脚踹妹妹们。
后来有一天,安妮丝接到老师的电话,说库布在日记写了一个报复计划:打算在周末趁妈妈外出,把妹妹们绑在房间里,就像锤击充气不倒翁那样教训两个妹妹,直到两个妹妹就像充气不倒翁那样漏气为止……
一位日本妈妈的话
一位名叫端木百惠的日本妈妈这样谴责丈夫给儿子买充气不倒翁:“我身边的闺蜜妈妈们都让我不能买充气不倒翁或任何儿童沙包给孩子玩。你让自己儿子玩充气不倒翁,实际上是在鼓励他犯错。你没见你的儿子平时动作粗暴,总是喜欢打人吗?你是想让他变得更暴力?……”
充气不倒翁或沙包,真的会导致孩子的攻击性吗?
不少家长大概会有疑问:“不是说有一种让人发泄情绪的场所,专门提供沙包,甚至是人肉沙包让人踢打,说是能够发泄不良情绪、减轻压力、调节身心健康的吗?”
其实这是一种商业误导,过度强调了暴力发泄对心理健康的作用,就算能发泄不良情绪,也不是对所有人都有效的。
有这样一则心理实验,证实了此类玩具对孩子负面影响。
▼
实验人员让一些孩子画画,当这些孩子画完后,让一个红头发的人(实际上也是实验人员)当着孩子的面把他们的画撕掉,并语言侮辱,激怒这些孩子。
随后,这些愤怒的孩子被分成两组。一组在一个房间里休息,什么也不做,另一组孩子在一个房间里踢打沙包宣泄情绪。
随后实验人员让这些孩子回想他们的画被撕以及被侮辱的过程,并示意他们可以隔着玻璃墙对那个红头发的人吼叫表达愤怒。
结果那些经历过踢打沙包的孩子,他们的吼叫声更大,表达出更强烈的攻击倾向。
早年著名的“班杜拉实验”除了说明了此类玩具对孩子的不良影响,同时还说明他人的示范会增加孩子的暴力倾向。
▼
班杜拉把儿童带到一间屋子里玩一些有趣的玩具,而在同一个屋子的另一头,一个大人正在悄悄地玩另一些玩具(其中包括一个大木棰和一个假人Bobo doll)。
儿童被分为两组:A组的室内,大人叫喊着用大木棰击打假人,B组室内的大人只是悄悄地玩其他的玩具。
10分钟后,把他们带到另一间放着各种各样孩子们喜欢的玩具的屋子,但不让他们玩儿任何东西,从而激起他们的愤怒和挫折感。
之后又把孩子们带到第三间屋子,屋子里有一些玩具,包括Bobo doll。结果正如人们所预料的:A组的儿童比B组的儿童表现出了更多的暴力行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布拉德.布什曼,后来经过多次的类似实验证实,得到以下结论:
“让生气的人踢打沙包等发泄怒火的行为,会让这些人变得更具攻击性。那些疯狂发泄的孩子,由于多巴胺分泌的增加虽然能表现出短暂的高兴情绪,但他们的攻击性却增强了。”
“看来,如果单纯想让孩子发泄负面情绪,还不如让这些孩子出外参与运动更好。”
充气不倒翁或沙包,不是”好玩具“!
如果你家的孩子常爱生气、脾气暴躁、或常有攻击性行为,家长更不能给他们购买充气不倒翁或儿童沙包等踢打玩具供他们发泄。否则你会发现这些孩子的脾气会越来越暴躁,行为越来越有攻击性。即使对一个脾性良好的孩子,玩这种玩具也可能会助长他们的粗野行为。所以说,这类踢打玩具不是好的玩具!
如果你只是为了让她锻炼身体而购买这些玩具的话,在没有专人指导的情况下,仅仅推拥、踢打也不是最好的锻炼方式。既然踢打类玩具有这么大隐患,我们为什么不选择一些其他的锻炼方式呢?
好玩具是天使,坏玩具是恶魔。孩子们的心智尚不成熟,判断和控制能力较差,而好奇心、模仿能力却很强。如果孩子经常玩不好的玩具,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健康。
武术,是否会主张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如果教练教导得当,传授孩子武术的同时,重视教会他们为人之道,身心修炼同步进行,就会使孩子既能强身健体、充满正义感和阳刚气,又能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否则,武术界岂不都是暴力分子了?所以说,正确的引导是关键,好的教练是关键。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