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侗寨“计划生育”已三百年,生男生女全由“药师”一手“掌握”

作者:书影 07-01阅读:3150次

有这么一口井,左边流出的泉水喝了生男孩,右边涌出的泉水喝了生女孩。

我这么说你会信吗?

你肯定认为我是信口雌黄,怎会有这样的事?但我在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占里村真的见到了这口井,还有生男生女的种种传说。

占里村位于贵州省从江县的深山密林中,这里在2005年以前是不通公路的,很少有外人到过这里,完全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

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使这里的人们养成了独特的生活习惯,他们习惯了大山,大山也容纳了他们。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一个自然节点是控制人口数量,不与老天争地,不与树木结怨,占里村的祖先是明智的。

整个占里村寨全部是侗族,他们的祖先是在一千多年前,为了躲避战乱由广西梧州迁徙而来,走到这里发现不仅风光秀美,自然环境好,有水源、有森林和可以耕种的大片土地。先民一下子喜欢上了这里不走了,便在此定居,开垦土地,建设家园。

其实最初占里村只有五户人家,地多人少,资源丰厚,砍下的树木烧不尽,种出的粮食吃不完,其乐融融。

但很快这种悠哉的生活状态就被过快增长的人口给打破了,砍柴不够烧了,土地不够种了。为了吃饭能开垦的山都种上了庄稼,能堆起的土都围上了堤坝,但还是不够,村民为了争土地出现了争执甚至打斗,已经到了不整治不行的地步。

但如何处理人口无限增长但土地相对不变的矛盾让头人操碎了心。

终于在清朝初期,一个叫吴公力的人率先提出控制人口增长这一充满勇气与智慧的做法,并得到族人的响应,于是组织村民立下占里村寨铁律:一对夫妻只能生育两个孩子,多生要接受处罚,严重的直接逐出村寨。这应该是我国最早计划生育的提出者和实践者。

当然少生孩子是控制人口增长的一个方面,而晚婚晚育也是控制人口增长的另一个因素。

这里的青年完全是自由恋爱,但每年只有两天可以结婚,就是农历的二月十六和十二月十六。到了这两天自然也成村寨的集体婚礼,那天是整个村寨喜庆的日子,但其他时间不许结婚。

结婚后女方也不能马上到男方家里去,要等到女方二十七八岁才能到男方家里正式生活。他们信奉早结婚早生孩子早衰老的生命原则,不如在年轻时多给自己一点时间,多干点事,多玩几年。

占里村还有一项村规非常合理,就是男女的绝对平等,不仅女方出嫁要带走一份“田地”,就是在遗产和家庭财产的分配上也是完全平等,没有“嫁出姑娘泼出去的水”一说。生男生女不仅在法理上一致,在经济利益上也是不分伯仲的。

一对夫妻可以生两个孩子,当然是一儿一女最好。最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可以直接选择自己是生男还是生女,这可是“超世界”的难题啊!他们是怎么解决的?是喝井里的水吗?

当然不全是,他们有祖上流传下来的一种“生育药”,把这药就着井水喝下才管用。

这种药由本地的中草药配制,秘方由一位神秘的女药师掌握。

这药师可不是一般人,是祖上传承下来的,传女不传男,全村只有一人单传。由她把控着全村男女人口的变数,在女人怀孕后三个月内吃下一种叫“换花草”的生男、生女选项密药,结果生下的孩子完全准确,让外乡人都羡慕死了。

但这种药只给占里村民用,外人是无法得到的。这是祖训,不可违!

村里的女药师不仅能配制生男生女的灵丹妙药,还能配制防止孩子畸形的保胎药。由于多年来都是一个村子里互相结婚,近亲率很高,但却没有畸形婴儿的出现。真实太神奇了。

如果在外面听传说可能没有人会相信这些,到我真的到了现场啊,还问了几个村民,看到他们坚定不移的回答,不得不信服。

这是古老的智慧还是民间的巫术呢?

所以这个村子从1952年到2000年的48年里,人口只增长了9人,自然增长率几近于零。现对而言,这个村寨的土地压力不大,还足够养活一村人。只是村寨官方管计划生育的人士该有多寂寞啊!

虽然古老的生育理念保证村民不增长,产出的粮食也够吃,但也只能解决温饱,而不是现代社会的奔小康目标。相比较外地那些富裕起来的农民,这里还是大大的落伍了。

所以现在村民急需要修公路,自己能走出去,也能发展旅游把人们请进来。现在占里村是从江县要倾力打造的“七星侗寨”之一。

这是一个很古老的村寨,人们的穿戴特别是女人都是民族服装,老房子也都是木制的,很多都过了百年。由于要开发旅游,新房子也要建成仿古的木制结构。

这个季节似乎是农闲,好几家在盖房子,过去询问,如果盖200平米的房子大约需要十万元材料钱,而人工费不花,都是互相帮忙,只要管饭就可以了。

村里的人不多,特别是年轻人很少能见到,都出去打工了。

村里最多见到的都是老年人和孩子。在村里标志性建筑鼓楼里,一些老人悠闲的聊天,其实这里的老年人有时也不肯闲着,总会找些活干,这些人可能是真的没有什么可干的了。

鼓楼是侗族村寨的中心,几乎每个村子都有。

侗族有三大宝:鼓楼、花桥和大歌。而鼓楼的作用最大,平时可以作为大家议事和休闲之地,但在古代就作为抵御外来侵袭骚扰的瞭望塔与敲鼓搂,头人爬上去击鼓以号召群众。

鼓楼的周围也都是村里的公用场地,这个小房子谁也不会想到它是做什么的吧?

这是一间牛舍,里面养着一头硕大的水牛。

这牛舍不仅外面干净,里面也非常整洁,房顶上有吊着的电扇吹,牛的鼻子被栓得牢牢地,使牛无法动弹,一个老人正在把青草团成卷,慢慢的往牛的嘴里塞,另一只手不断地哄着蚊蝇,牛的犄角用铁皮包着,这是一头神牛啊!

这种特殊待遇的牛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头,它叫“牛王”,价值十万元。这不是个人的财产,而是全村的集体财产,由村里最有名望的老人负责饲养,草料也是大伙儿轮流上山去割,一天要吃掉一百斤青草。

侗家人喜欢斗牛,有一头战无不胜的神牛是全村寨荣耀的事。各村寨都有自己的牛王,在春秋两季传统的节日村寨与村寨之间举行比赛,深受侗家人喜欢。

我在村寨闲逛,一个老奶奶门前刺绣引起我的注意,过去拍照旁边一个女子说她家有织布机,要我到她家看看。她说自己叫石玉琴,她老公在外面打工,她原来也在外面打工,后来有了小孩就回来了,现在家里织布。

她说自己的公公过世了,家里的农活完全靠七十岁的婆婆打理。

我看见满墙的的奖状问是谁的,她说是小姑子的,我又问起村里的留守儿童多么。她说非常多,学校的条件也不好...

这让我有了恻隐之心,我留下她的电话,我希望她能到学校了解一些孩子们的事,我正在做给云南留守儿童募集体育用品的事,希望顺便也能够帮到他们。

由于着急赶往下一站,我没有时间在占里多停留,很多事情了解的不深不透。这个被誉为“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在外面名声很响的村寨同周围的侗寨、苗寨一样并不富裕。

虽然占里的计划生育与环境保护,道德规范以及文明和谐程度都走在了社会前面,但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无法让他们获得更多的财富,毕竟从江县也是国家级贫困县。

有些问题不是靠计划生育就能解决的,控制人口永远是人类发展中一种被动选项和无奈之举。

在不发达的农耕时代,占里人用智慧与约束,靠人口控制完成了人类与生产资料配比的和谐关系。但在现有商品经济大潮下,他们对财富的取得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年轻人纷纷走了出去打工了。

因为无论是哪个民族,那个阶层都有选择和拥有幸福生活的权利。只有融入这个社会的大潮中才能实现全民奔小康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