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管婴儿,是“技术恶魔”还是“送子观音”?

作者:名家健康论 10-09阅读:5756次

问:

很多到了一定年龄还没有生宝宝的父母,都会想通过体外人工受精的方式孕育一个自己的宝宝,那么这个技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产生的呢?

尹:

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的时间是1978年7月25日,我们必须感谢“试管婴儿之父”——罗伯特·爱德华兹,他在32年以后获得了诺贝尔奖。

问:

为什么隔了这么久才得奖呢?

尹:

首先你要活得长,一定要挺到得奖的时候,这跟屠呦呦老师是一样的。同时,在近40年中,保守估计诞生了超过400万个宝宝,而且第一代试管婴儿也有了自己的孩子。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这一技术逐渐打消了学术界的顾虑,大家也都认可这个技术了。

要知道,罗伯特开始做这个研究的时候,就跟今天反转基因一样,大家认为这就是一个违背天理、跟人伦不相符合的事情,为什么要用试管而不是自然受孕呢?但是大家都要承认,我们在人群当中有10%~20%的父母就是无法通过正常的自然受孕怀上孩子的,而试管婴儿就大大解决了这个问题,它其实是给了更多人向下一代传递自己基因的可能。

问:

这个技术是怎么实现的呢?

尹:

这个技术其实就是体外的细胞操作,让精子跟卵子相结合。第一代试管婴儿技术很简单,把优选的A级精子和卵子以各种方式混在一起,让它们结合,最后哪个胚胎好选哪个胚胎。

到了第二代,就变成了单精子注射,大大增加了成功的概率。

第三代技术,是在胚胎发育到一定阶段后(从第二天到第五天)再送到母体内。在从四细胞一直到囊胚这个过程中,医生可以取一个胚胎细胞进行基因检测,因而能够非常精准地选择一个没有遗传缺陷的受精卵,我们把它称为PGD或PGS技术,就是植入前筛查或植入前诊断。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一些有遗传病的父母(比如双方都是地中海贫血的携带者)生出一个健康的宝宝。

对受精卵的质量把关,是有一套严格审查办法的,制作“定制胎儿”是不被允许的。只能排除有缺陷的,但是不能选择更好的。

这个技术,现在中国最好的医院综合成功率可能超过60%,全球的平均水平大家一般认为是在40%左右,所以有些人做了几次都不成功也是有可能的。

问:

可是对于胚胎细胞怎么进行基因检测呢?如果把这个细胞做了那不就没有受精卵了嘛?

尹:

它不是一个受精卵,这个技术最早可以从四细胞开始,但绝大部分会从八细胞开始取。在胚胎过程中,这个细胞的分裂是极其旺盛的,它有一个很好的代偿机制,会迅速补充上被取的这一块。等到囊胚期的时候,就已经是无数个细胞了,这个时候再取都是不要紧的事。

问:

现在通过试管婴儿来获得宝宝,费用是不是依然居高不下?

尹:

不光是费用高,而且还排不上队。能做三代试管婴儿的医院少之又少,全国就只有大概20多家吧;有资质做检测的机构也很少,华大是其中之一。当然长期来看,试管婴儿可能会变成一个愈发普及的技术。现代人因为压力过大、二胎放开、结婚年纪后推等因素,可能有越来越多人会面临不孕不育等一些问题,而试管婴儿技术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这样一个诉求。

问:

未来如果真的是做出了“人体电饭锅”,直接弄到机器里代孕,这不就会更方便吗?

尹:

对,现在其实有很多国家都在积极尝试。当然不能在人身上做实验,现在对人类胚胎实验的要求是最多只能发育到14天,大于14天的实验有巨大的伦理风险。但是我们可以在一些哺乳动物身上做,看到底能不能在体外直接发育成一个成体,这应该是一个有意义的尝试。

比如有一天,我们真的可以星际旅行了,假如这个星际旅行的时间超过了一个世代,大家就一定要在太空当中繁衍后代。我们就可以带很多胚胎上去,在太空中把胚胎抚育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人造子宫是非常有前瞻性的话题。

在我看来,不管是克隆、干细胞、基因编辑,或者试管婴儿,这些东西在刚开始出来时都会有巨大的争议,但后来我们会发现,科技从来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就是一个技术,这个技术出来以后到底怎么用,还是在于技术使用者的一己知心。

所以,应该让好人更快地掌握这个技术,而且把一些正确的应用很快去普及,这可能才是生物科技最正确的演化路径。

问:

好像大家在讨论转基因该不该用的时候,这个技术已经过时了,是吗?

尹:

转基因还没被正确科普,但现在看起来确实已经过时,因为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都已经出来了。就像今天我们都知道,角膜移植、肝脏移植,甚至现在心肺都是可以同时移植的,但在几个世纪前教皇那个年代,连解剖人体都是不被准许的,那怎么去理解那个年代如何看待今天的医学技术呢?

问:

国家基因库的沈玥女士人工合成酵母菌的实验登上了Science封面,在未来我们有没有可能合成人的细胞核染色体,然后放到一个健康妈妈的卵细胞细胞核里,再跟爸爸的精子结合受孕?

尹:

去年6月份的时候,这个领域的一个大牛Church教授在美国发表过一个叫“HGP2.0”的计划,就是“人类基因组2.0计划”,希望人工合成一个人的基因组。不过酵母菌的基因组毕竟也就10MB,但人的基因组还是太大了。从未来看,这个技术的实现将会带来无限的可能性。比如,如果我们可以正确地合成21号染色体,就能在受精卵期间把第21号染色体给置换出来,从而可以真的进行唐氏综合征的治疗,这在以前是不能想象的。当然,这也都是比较远期的想法。

本文摘自:试管服务中心(123ivf.cn),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