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上学,就像这样骑车带弟弟)
1.
Q不止一次跟人抱怨她的弟弟。
弟弟结婚后完全变了样 。
弟弟总想赚便宜,却不为她做一点事。
她怀孕期间在婆家没人照顾,回到娘家居住,弟弟经常开她的车子带自己老婆孩子出去玩,却从没送她去产检。
肚子已经很大的时候,她老公有次去看她想开车带她去产检,结果弟弟说,你们把车开走了,我们就没法走亲戚了。
最后她和老公打车去了医院。
过月子期间,弟弟开她的车不小心撞了自己孩子,回头问她要钱:都怪你,要不是你在娘家过月子不吉利,就不会发生这种事。
她说,真体会到古代出嫁的女儿出了事不敢回娘家的尴尬。你看我还不穷呢,不过就是想孕期离父母近点有个照应,带着车子、钱去,还这样被各种嫌弃。
等她一股脑吐完,我说,你这个弟弟确实“渣”,他本可以做得更人性化,但他却选了反面。不过这种状况你本来也可以避免。有没有想过自己做得并不得当呢?
她瞪大眼睛看我,我弟弟以前那么可爱,我经常给他钱花,现在他结婚了就把我当外人了。熊成这样,你还觉得我有错?
我说, 你看你嘴上不止一次说弟弟结婚了,却没有真正承认他已结婚,有自己小家的现实。
他结了婚角色身份变了,当然表现也会有变化。一切以自己的小家为主,阻止姐姐进一步侵犯自己的家庭领土从另一方面说也许是对老婆孩子的负责呢?
不然,难听的话、不得体的事由弟媳做出来,你弟媳就变成了“恶人”。
至于孕期需要照顾,你可以跟父母商量,如果他们愿意,可以去你家照顾。若他们做不到,你有经济实力完全可以雇个阿姨照应下。
至于过月子,只要舍得花钱,好月嫂还是能找到的。何苦要去娘家“受气”?明明是你出嫁没离家,心理没长大,没有把握好亲情之间的界限,最后全变成了弟弟一个人的错。
她听了虽不太甘心,却不得不承认有道理。
其实,对弟弟恨铁不成钢的何止她一个。朋友中有很多非独生子女,当时一起上学时说起弟弟都是溢美之词:何等的懂事,聪明;现在说起弟弟都是不提也罢。
2.
M的弟弟上大学时,她每月工资才两千多,每月省下来一点,存着每学期给弟弟交学费。
弟弟结婚有了小孩,她准备小床、衣服。侄子长了牙齿,弟媳打电话,小孩先长了下牙,提醒下,需要姑姑买鞋子哦。
她心里不舒服:就算不说,衣服、鞋子岂能少买。
何止侄子的,出门在外的弟弟更让她担心。给老公买衣服时,总不忘顺手给弟弟买件寄过去。木讷少言的弟弟从未表示过感谢,倒是弟媳偶有怨言:姐,你这样给他买衣服,倒显得我不好,好像不知道疼他,还得需要姐姐照应。
她心说,你倒是买啊,要不是看着弟弟老穿旧衣服,我干嘛非要花自己的钱。自己的弟弟,虽然是别人的老公,但别人不心疼自己心疼啊。明明做了好事最后却落得这样,从此以后她再也不敢随便给弟弟买东西。
但是,她没买,弟弟也没见得穿得衣衫褴褛,没法见人。弟弟反而穿着新鞋喜滋滋地跑到家人面前:怎么样?好看吗,我老婆买的。
姐姐不好受却也明白了,自己花再多钱,还不如人家老婆买 一双便宜的鞋。
终究,对弟弟来说,最重要的是他的小家庭,是妻贤子孝,而不是来自姐姐的关爱。姐姐的关爱固然也很重要,但也是把双刃剑,对弟弟的小家也许并非幸事。
3.
姐姐们看着弟弟长大,跟妈妈们养儿子似的,看他长大,祝福目送又不舍;看他不如自己的期望,心疼又忍不住干涉。
但是这干涉却是最伤感情的,我们常常以亲情的名义干涉别人的生活。科学研究表明,家庭成员之间高浓度的情感表达,会导致心理疾病显著增加。
亲情也像友情一样,需要界限。姐姐们再憋屈,还是得放手。弟弟虽然曾经和自己很亲,处处需要自己照顾,但他如今已经长大成人,成为别人的丈夫。
就像龙应台写给儿子安德烈的信:
很多时候,固然是弟弟没有按照我们要求的成长,我们不满,指指点点。可是他为什么一定要按照我们要求的成长?
经历过一些事情后,姐姐们终会明白,把弟弟当别人不容易,但唯有放手才能看到更好的弟弟。
有次,几个朋友一起玩,有人问A,对了,你弟弟现在做什么呢?
她平静地说,他啊,以前在工厂干,现在主要在家照顾我父母,带带自己孩子。我们都觉得他把孩子带好就是对家庭最大的贡献。
她的回答出乎我意料。我忽然明白了:原来,除了反对,还可以接受弟弟和姐姐不一样。
也许能够接受弟弟的“平庸”,才是一个姐姐对弟弟最深的爱。
B也有个弟弟,她跟我一样,追求完美,喜欢折腾,不喜欢留在舒适区。我们对弟弟期望甚高。恰巧弟弟都喜欢安逸,不喜欢外面的奔波,宁愿在小地方过平静的生活。
她说的一段话戳中了我:
这段话我特别有感触,因为前段时间我刚想当然地为弟弟和弟媳的未来出主意,闹得不愉快。
他们并没有责怪我,反而解释目前正在努力做的事情。前几天他不断微信我,要不要带孩子回家一起过年,并主动帮我抢票。
我去年刚回过老家,今年本来没打算回去,想想还是答应了。
谁能真正了解别人的生活呢?我们又怎能知道他们对自己的生活没有计划呢?有时打着亲情的招牌也掩盖不了对别人生活横加干涉的事实。
也许我们什么时候能处理好亲情,正确看待姐弟关系的变化,才真正走向了成熟。
(文中油画图来自旅美画家李自健,版权属于原作者)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