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网连中国]9城调查:“无痛分娩”普及之痛
“我是在一家三甲医院生的孩子,之前要求上‘无痛’,但是,从签字到孩子生下来,约好的麻醉医生都没来,我硬生生痛了整个产程……”重庆的邓女士回忆生产时的宫缩阵痛,感慨这是一场从精神到身体都很严峻的考验。
其实,这样的痛苦完全可以避免。无痛分娩作为一项成熟的助产技术,为无数准妈妈减轻分娩疼痛提供了帮助。然而,数据显示,国内的无痛分娩率尚不足10%。无痛分娩“叫好不叫座” 的原因何在?邓女士的遭遇又因何发生?近日,人民网记者在上海、天津、重庆、哈尔滨、合肥、兰州、昆明、福州、长沙等9座城市采访了多位妇产科医生、产妇,听他们聊一聊无痛分娩那些事儿。
感受:“无痛分娩让我从地狱到天堂”
6月9日刚刚生下宝宝的张龙凤是福建省肿瘤医院一名医生,由于实习期看过太多产妇自然分娩的“惨状”,临盆前她决定尝试无痛分娩。
当日14时30分左右,张龙凤被推进待产室。随着宫缩越来越强、间隔时间越来越短,她满头大汗、脸色发青、面孔扭曲,狠狠地抓着护士的手。“我要打无痛!”这是她进待产室后说的唯一一句话。
15时10分左右,经过大半个小时的宫缩和胎心监护,张龙凤终于被推入手术室,进行无痛分娩手术,仅耗时2分钟。
无痛分娩手术室内,麻醉科医师张素晶正在为张龙凤进行局部麻醉。余杉芳摄
10多分钟后,张龙凤从紧紧抓着病床栏杆咬牙、呻吟喊痛到面部渐渐停止扭曲,到后来甚至可以说上一两句话。
“打完无痛完全可以谈笑风生啦。”16时左右,张龙凤再度回到待产室时,脸上有了笑容。
18时,张龙凤转移到产床准备生产。进入产房前,状态良好的她还向护士借来口红,涂了嘴唇,“我要美美的生宝宝!”
进入产房后,张龙凤开始进入最后的“冲刺”。1个多小时后,19时16分,她顺利生下了近7斤的健康男婴。
“全程不紧张也不痛苦,对产道的保护也很好,产后也没有很大的伤口。”11日,产后回到家中的张龙凤感慨,“可以用‘从地狱到天堂’来形容当时的感受,有条件一定要就进行无痛分娩。”
“像我这样合并症比较多,血压偏高的产妇,上‘无痛’是比较好的选择。”和张龙凤一样,天津的田女士也选择了无痛分娩。早在2014年生产第一胎时,田女士就对这一技术有所了解,但当时开展的医院少,没有进行无痛分娩。“我了解了一下,对产妇和胎儿都没什么影响,这样生产不仅能控制她的血压,还能减轻生产痛苦。”田女士的母亲对女儿的决定也非常支持。
本次采访中,所有接受过无痛分娩的女性都给出了同样的建议:“不要‘挑战极限’,无痛分娩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调查:对无痛分娩知晓度低 传统分娩观念根深蒂固
相比上述两位女士最终选择了无痛分娩,本网记者在各地随机对数十位适龄女性及家属进行调查后发现,不少人对无痛分娩根本不了解,更不用提亲身尝试了。
“分娩不是只有顺产和剖腹产吗?”这一疑问,成为不少受访者询问最多的内容。“假如真能无痛安全分娩,肯定选这种。”安徽的李女士表示,“主要还是宣传得太少了,很多人都不知道。”
“希望能加大对无痛分娩的知识宣传和普及力度,尤其要面向基层地区大力普及。”昆明市民小李建议。
“在我们医院进行产检的孕妇,会被要求定期上一些免费的孕妇课,其中会涉及到无痛分娩。”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分娩中心护士长陆天慧说,“在上课时明显感到,很多孕妇此前并对无痛分娩了解不多,这一技术知晓度较低。”
而即使对无痛分娩了解一二,也有不少受访者态度坚决地表示,不会选择无痛分娩。
“麻醉会影响胎儿健康”“做了‘无痛’会有产后腰疼”……这些分娩观念成为受访者排斥分娩镇痛技术的主要原因。
“为了孩子的健康,我还是要自己生。”即将临盆的林文娟认为,“动手术总会有一定危险性,普及率低不就是因为安全性还不能保证吗?我身体状态挺好的,产检也都很正常,自己生没问题。”
“我们那时候生小孩哪有那么矫情呀,哪有什么无痛咯。”罗阿姨陪女儿在湖南省妇幼保健院做产检,她认为无痛分娩不仅没必要,还会让新生儿身体抵抗力变差。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通过上孕妇课或者自己查资料,对无痛分娩有明确了解的受访者大多对无痛分娩的接受度较高。
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记者询问了5名准妈妈对无痛分娩的认知。她们均表示,通过在孕妇学校的学习,她们对无痛分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如果身体指征符合条件,很愿意进行无痛分娩。
释疑:麻醉医生紧缺、缺乏政策是最大障碍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不同地区无痛分娩率差异很大,华东地区无痛分娩率较高为38%,西北地区最低为1.02%,全国范围平均仅为10%,而在欧美发达国家,无痛分娩的使用率为85%左右。
仅就甘肃省为例,目前,甘肃开展无痛分娩技术的医院不超过20家,很多也都是非常少量的“实验性”“选择性”开展,成规模开展的也就甘肃省妇幼保健院一家。
除了上述产妇自身的原因,导致无痛分娩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麻醉医师的短缺以及相关政策因素。
根据国际麻醉研究学会(IARS)官方杂志2017年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麻醉医生人口比例为每10万人口3-5名,而这一数据在欧洲的比例是每10万人口10-20名。
而2016年底,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副会长黄文起也曾向媒体表示,“目前全国有麻醉医生8.5万多名,缺口约有30万人。”麻醉医生的短缺可谓很严重。
拿湖南省妇幼保健院来说,据湖南省麻醉学会产科学组组长李爱媛介绍,目前,该院有30多名麻醉科医生,加上麻醉科护士也只有40多人。每一个无痛分娩手术,都需要配备医生、护士、助产士各一名,就算麻醉医生24小时待在产房,从最开始评估是否可以进行手术,到和产妇交谈、和产妇家属沟通签手术同意书,再到给药、观察效果、陪产妇生产,最后进行术后观察,整个过程下来,有的甚至要超过20个小时,这个麻醉医生一天最多能进行10多例无痛分娩手术。
作为年轻的麻醉科医生,李潇潇感触更深。今年32岁的李潇潇进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麻醉科工作已有8年时间,近几年开始,医院要求无痛分娩的产妇逐渐多了起来,她也就开始了连轴转的生活。
“我现在基本睡在医院,做完一台麻醉手术,抓紧时间休息一下,随时又要开始下一台,只有凌晨2点到5点可以睡个整觉,其余时间就要随叫随到。”由于长期睡在医院,一个星期和爱人只能见一两次面,而这也基本上是他们医院58个麻醉医生的常态。
除此之外,据受访的几位业内专家介绍,目前全国大部分地方未对无痛分娩这一项目进行单独定价,只能按照硬膜外麻醉的标准来收费。分娩镇痛,麻醉师和医生要一直看着产妇十几个小时,还不能额外收费,在医疗资源不足、麻醉医师本已超负荷的前提下,医院对这项“费力不讨好”的服务缺乏推广动力。
同时,无痛分娩未纳入医保也是阻碍不少人选择这一生产方式的原因。
建议:解决之道关键要加强顶层设计 建立合理机制
“‘自然’应该与社会发展阶段相对应。医疗技术进步,就要让分娩变得更安全、更舒适。”在上海一妇婴产科主任应豪看来,分娩镇痛是现代文明产科的标志,体现了对生命个体的尊重。
而对于如何更好地推动无痛分娩的发展,不少业内人士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甘肃省妇幼保健院麻醉手术科副主任韩旭东认为,首先,社会各界应该更加关心和关注产妇的“疼痛”,“生孩子哪有不疼的”这样的观念应该有所改变;其次,无论是综合医院还是专科医院,解决麻醉医师缺口大的问题,都是推广该技术的关键之一;最后,制定省内该技术收费标准,最终将分娩镇痛纳入医保,缓解产妇的经济压力,从政策层面促进该技术推广。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主任李有才认为,解决之道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合理机制,“给分娩镇痛一个收费标准,或者纳入医保范围,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机制,是很难可持续的。”
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产科行政主任崔洪艳则提出,要想开展分娩镇痛,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即麻醉医生24小时进驻产房,加强产程的监护管理,避免产程中对孕婴的伤害,让产妇及家属认识到分娩镇痛是安全的。
在采访中,还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无痛分娩的推广除了医院,更多应该是政府的宣传和引导。效果好不好,让技术来说话,不加强顶层设计和推广,这项技术运用起来阻力可不小。(马丽娅、唐玉洁、陶建、韩婷澎、唐小丽、姚庆林、余杉芳、匡滢、陈琦、薛丹、牟健参与采写)
Q&A
什么是无痛分娩?
“无痛分娩”在医学上被称为“分娩镇痛”,即使用适量的麻醉药物使分娩时的疼痛减轻甚至消失,让准妈妈们不再经历疼痛的折磨,减少分娩时的恐惧和产后的疲倦。
无痛分娩技术是否成熟、安全?
“无痛分娩”的概念从提出到实践历经几十年的发展,早已是临床上一项成熟、安全的技术。椎管内阻滞分娩镇痛是目前国际公认的镇痛效果最可靠,使用最广泛、最可行的分娩镇痛法,对孕妇和婴儿都没有影响。由麻醉医生从脊椎外层的硬膜外腔注射麻醉药,麻醉剂量只有剖宫产手术剂量的1/10。
是否所有产妇都可进行无痛分娩?
适合自然分娩的产妇主观有做分娩镇痛的意愿,并在麻醉方面没有脊柱畸形、颅内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及穿刺部位感染的,都可以做椎管内分娩镇痛。不过,专家也提醒:实施分娩阵痛后,有些人完全无痛,有些人还是有痛感,这与个人体质差异等因素有关。
以上采访内容由业内人士提供。
受访者:
哈尔滨红十字中心医院麻醉科主任靳亚琴
哈尔滨红十字中心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姜勇镝
哈尔滨红十字中心医院分娩室助产长肖艳
重庆市妇幼保健院麻醉科主任李有才
安徽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产科麻醉学组组长、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副院长方向东
后记:
据了解,医学上将疼痛指数分为10级,一般分娩疼痛可达到8-9级,更有许多产妇会达到最高的10级疼痛。
我们无法讨论出生孩子有多疼,因为疼痛是一件没法感同身受的事。作为记者,我们只能通过笔和镜头呼吁大力推广无痛分娩,减少产妇的痛苦。
然而,整个采访过程其实并不顺利。“本地可以开展无痛分娩的医院有多少家?”“无痛分娩率是多少?”诸如这样的数据,不少地方卫生部门并没有统计,上面图表中所列的医院大多也是由本网多地记者分头致电医院得出。
在我们深入了解后也发现,无痛分娩在我国推广起来,可能并不如想象得那样简单,依然存在如上所述的方方面面的制约。也许,正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如此一项简单、安全的技术对于我国许许多多产妇来说至今仍是个“奢侈品”。
当前,无痛分娩普及难属于典型的市场失灵,亟需政府伸出有形之手减阻,让这项造福千万产妇的技术得以推广普及。尽管尚需时日,但我们相信,无痛分娩健康持久地发展一定是大势所趋。
(责编:张静淇、王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