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妈妈,特别是刚生下宝宝的新妈妈们,您们辛苦了!
刚经历了十月怀胎的辛酸,又要开始新的征程,照顾还未恢复的自己也要照顾宝宝,最重要的是,一旦不小心自己生病,吃药不是,不吃药也不是,两头为难!
俗话说的好,是药三分毒,所以,针对刚生下宝宝的新妈妈们,一定要照顾好自己!一旦生病,如果吃药,药物可能通过乳汁进入宝宝体内,给宝宝的健康带来危害;但是如果不吃药,又对自己的身体不利。
板凳今天汇总本篇内容是关于产后新妈妈的药物使用问题,希望能够给辛苦的新妈妈们一点帮助吧!
板凳建议:如果病情不重,尽量避免吃药
其实,新妈妈哺乳期的用药原则基本上和孕期的差不多,只不过要求略微松了一点,一般来说,生病之后最好由专业医生诊断并决定是否需要用药。但是不乏有些时候我们遇到这样的状况,就是病情不是太重,到医院去又不是很方便,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自己做出判断了,此时一定要记住,疾病不至于对健康造成较大危害,就尽量避免使用药物;若疾病比较严重,则应该立即就医给予必要的治疗,不能只强调药物的对宝宝的毒性而忽视妈妈疾病本身的危害,毕竟妈妈的身体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
药物对母乳或孩子的影响
许多药物可以通过乳汁排泄,乳母用药后,部分药物可出现于乳汁、血液中,其中有一些可能对乳儿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哺乳期妇女用药时必须考虑可能进入乳汁中的药物对乳儿的影响。
药物从母血进入乳汁必须通过血-乳屏障。血液和乳汁间的药物浓度梯度是药物向乳汁转运的主要因素,梯度越大则转运越多,当血浆中的药物浓度降低时,乳汁中的药物又会转回到血浆中。评估乳儿是否受到药物的影响,可通过测算药物在乳汁和乳母血浆中的浓度之比来衡量。药物对乳儿的影响、进入乳汁的药物浓度还与用药剂量、药物的蛋白结合率、分子量、pH值、脂溶性、解离度以及乳母的肾功能有关。药物蛋白结合率越低,乳汁中药物越高;分子量小于200的药物易进入乳汁,分子量大于500的药物难进入乳汁,碱性药物易进入乳汁,非离子型的脂溶性药物易进入乳汁;乳母肾功能损害时,可致血浆和乳汁中药物浓度升高。而乳汁中的药物能否对乳儿产生不良影响则取决于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乳儿的饮乳量、乳儿对药物的清除能力。
在乳母使用药物的情况下是否继续哺乳?
在乳母使用药物的情况下能否继续哺乳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但常常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观点,使临床医生无所适从。一般情况下,母乳中的药物含量很少超过母体用药剂量的1%~2%,其中有少部分被乳儿吸收,故通常不致对乳儿造成明显危害,除少数药物外可不必停止哺乳。然而为了尽可能减少和消除药物对乳儿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和潜在危险,对哺乳期应禁用、慎用的药物要有所了解。
1)允许婴儿单独使用的药物,乳母可使用。这类药物一般不会对乳儿造成大的危害,但不排除特异质个体。
2)使用单剂或短期治疗的药物(如用于诊断的放射性同位素),若对乳儿有危害,则乳儿可采用乳制品喂养。
3)尽可能使乳儿从乳汁中摄取的药量减至最低。其措施有:对乳汁中浓度高的药物在其吸收高峰期应避免哺乳。尽可能使用半衰期短的药物。避免使用长效制剂。乳母用药时间可选在哺乳刚结束后,并尽可能将下次哺乳时间间隔4小时或以上。可根据药物半衰期来调整用药与哺乳的最佳间隔时间。采用最佳给药途径。婴儿出生后1个月内,乳母应避免使用药物。
生活中常用药物可分3类
几乎所有给母亲的药物都会有一部分从乳汁中排。我们依此可以把药物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从乳汁中排出量可能对宝宝有害
第二类是从乳汁中拍出的量虽多,但尚不知是否有害
第三类就是目前已经有较多的研究,药物只有少量从乳汁中排泄,不足以造成伤害。
因此,在选择药物的时候,我们可以尽量选择使用第三类药物,慎用第二类药物,少用或不用第一类药物。
新妈妈们最常见的疾病有:感冒、发热、腹泻及咳嗽。
通常感冒时多为上呼吸道感染,除注意休息及多喝水外,可以用一些药物减轻症状。其中比较安全的有布洛芬、萘普生、对乙酰氨基酚、甲芬那酸等。尽量少用阿司匹林、消炎痛类药物,前者可引起凝血障碍,后者可能引起新生儿惊厥。
对于腹泻可以选用青霉素、头孢类抗菌素、红霉素等药。慎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如庆大霉素、丁氨卡那霉素等),禁用氯霉素、四环素及磺胺类药物,这些药可能引起新生儿骨髓抑制、牙齿色素沉着及新生儿黄疸等。
咳嗽时可能需用抗菌药物,若咳嗽症状严重,可用一些止咳化痰类药物,其中麻黄碱、碘化钾及茶碱最好不用,因为可引起新生儿易激动、新生儿甲状腺功能减退等。
长期服药需慎重
尽管上述药物对新生儿有较大影响,但多数情况是用药时间长或量大才会引起危害。对于一些急性病,若是短期使用,一般不会对新生儿造成严重影响。若实在担心,可以在服药时暂停哺乳数天,等病情好转或治愈后再哺乳。对于慢性疾病需长期用药者,则应慎重选择安全的药物,而且应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新妈妈慎用的五类中药
1)补益中药
产后妈妈体质虚弱,很多人都觉得生完宝宝了就需要进补一些,就会食用一些补益之类的中药如人参等。这是不正确的做法,在刚生产后,不宜服用太多补益作用的中药,拿人参来说,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作用于中枢神经及心脏血管的“人参辛甙”降低血糖的“人参宁”以及作用于内分泌系统的配糖体等。这些成分能对人体产生兴奋作用。如果新妈妈服用了人参,人参对人体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就可导致服用者出现失眠、烦躁、心神不安等不良反应。刚刚经历分娩的新妈妈,体力消耗很大,非常需要卧床休息,如果此时服用人参,反而因兴奋难以安睡,影响精力的恢复,所以新妈妈急于用人参补身子是有害无益的。
2)活血中药
很多人觉得产后应该服用一些活血化瘀的中药,这样更有利恶露的排出和子宫的恢复,不过用活血类的中药一定要掌握好度。在分娩过程中,内、外生殖器的血管多有损伤,服用活血作用强的药物,有可能影响受损血管的自行愈合,造成流血不止,甚至大出血。因此,在分娩后的1个星期之内,最好不要用活血作用强的药物。可用一些柔和的活血药,利于子宫收缩,帮助排出产后宫腔内淤血,促使子宫早日复原,当归、益母草都是很好的柔和的补血活血药。
3)温热中药
一些温性药物,可以益气养血、健脾暖胃、驱散风寒,很适宜新妈妈服用。但太过热性的药物,则会伤害新妈妈的身体。因为辛辣温燥药物可助内热,而使新妈妈上火,出现口舌生疮、大便秘结或痔疮等症状。而且母体内热可通过乳汁影响到婴儿,使婴儿内热加重。同时太过温热的药物容易使新妈妈出汗增加,耗损新妈妈的身体。
4)寒凉泻下药
过于寒凉泻下的药物不利于身体虚弱的新妈妈,所以产后一定要慎用此类中药。
5)滋腻中药
太过滋腻的药物会影响新妈妈的脾胃功能,因此为了保障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新妈妈应避开滋腻的中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营养越来越好,产后一般只要正确调养,不一定需要用药物。不妨在产后调补过程中,食用一些龙眼肉、枸杞子、红枣等,对于产后贫血尤为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