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月子过分“静养”,最容易被月子病盯上

作者:妈咪宝贝传媒 03-27阅读:2964次

王利敏(北京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

然在分娩时新妈咪消耗了大量的体力和精力,但只需在24小时内充分睡眠或休息即可使精神和体力恢复,产后完全卧床休息,会导致食欲不振,子宫恢复得慢,也不利于恶露排出。

坐月子需静养

我们民间俗称的“坐月子”,医学上称为“产褥期”,指的是胎盘娩出至新妈咪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复至正常未孕状态所需的这段时期,一般情况为6~8周。

中医理论认为,在妊娠期,血聚养胎,血分多偏不足,加之分娩时的出血,阴血更虚,则阳气易浮,因此,在产后一周内,常出现轻微的发热、自汗、恶寒等阳气不固的现象,此属生理现象,应当充分睡眠或休息,使精神和体力恢复,周围环境保持安静,从各方面给予护理照顾。如无其他致病因素,一般短时间内即可消失。

静养≠坐懒月子

没错!新妈咪生产后身体虚弱,确实需要静养。

静养,可益阴养血,减少阴气耗散,潜镇浮散之阳气。但我们需要知晓,此处的静养,主要是指环境安静,身心安宁,心静神藏。静养,并不等同于什么都不做,如果新妈咪在月子期间真的什么都不做,懒得运动,坐“懒月子”,反而会给身体的恢复带来负面影响。

坐月子宜动静相宜

《黄帝内经》中指出:“五劳所伤”、“久卧伤气”,这便提示我们,产后若卧闲过久,正气受损,则会出现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脏腑功能减弱等症。过逸,可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痰血停留,倘若痰血停滞于子宫,则产生恶露不下,恶露过多,产后腹痛,瘀血停留等症。

动与静,是人体生命运动的两种不同形式。动则关节滑利,血脉流通,气机调畅,脾胃健运;静则心神专一,意识集中。生命现象与一切物质一样,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不能把静理解为单纯的静止不动。

月子里“动起来”的好处

“动则生阳”,活动时气血运行加快,阳气外彰,增强脏腑经络的功能,是保障新妈咪健康必不可少的因素。一般情况下,自然分娩后过24小时就可起床下地活动了。剖宫产的新妈咪,可以在产后两三天之后下床,刚开始可在床边轻微活动,如觉体力较差,可由护士或亲人协助活动,以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促进恢复。

月子里适当地活动有以下好处:

利于子宫复原,促进宫内恶露排出,减少感染的发生

中医溯源:冲为血海,血由气帅,任主胞胎,总司阴液,恶露的主要成分是血。气血调和,冲任功能正常,胞宫缩复也正常,则恶露排出可按时而止。产后以去败血为先,血滞不快,乃成诸病。夫产后元气既亏,营运失度,不免瘀血停留。

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盆腔及下肢血管血栓

中医溯源:妊娠期,胞宫蓄藏精血、阴液以濡养胎元,并适应胎儿渐长而增大。至足月妊娠,瓜熟蒂落,胎儿、胎衣次第而下脱,胞宫复缩并排出离经之余血浊液而由泄转藏。分娩前后,胞宫藏而泄,泄而藏,即由满而溢,溢而虚,虚而复的过程中,气血变化急骤,加之产时耗气失血,新妈咪机体较常人多虚多瘀,这对有心脏病及采用剖宫产的新妈咪尤为重要。

促进肠蠕动,调整排便功能,防止便秘、尿潴留

中医溯源:新产之妇,产时或产后失血过多,血水俱下,血气俱虚,但存秋冬肃杀之令,少春夏生发之气;产后血虚及多汗,汗出伤阴致血液、阴液亏损,肠道失于濡润,无水行舟而大便容易燥结难解。

利于体力恢复,增加食欲,促进营养吸收及乳汁分泌

中医溯源:《景岳全书妇人规》云:“妇人乳汁,乃冲任气血所化,故下则为经,上则为乳。”又有“血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妇人则上为乳汁,下为月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分娩后,脾胃化生之精微,除保障母体所需营养外,另一部分则随冲脉与阳明之气上行,化为乳汁,哺育婴儿。

TIPS:月子里活动应量力而行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都不一样,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不能机械地生搬硬套,以免弄巧成拙,对身体恢复造成不利影响。

需要注意的是,动会消耗气血,过劳,则会过度消耗气血,从而使机体抗病力减弱,邪气易入。《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对过劳有如下描述:“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因此,月子里的活动需要量力而行,并循序渐进,以个体能够承受的程度为标准。

专家简介:王利敏

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医证候规范化与客观化、亚健康状态研究。参与多项国家级课题、部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来源:妈咪宝贝传媒

凡本号注明“来源:妈咪宝贝传媒”的所有作品,均为我方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我方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我方授权使用的作品的,应在协议授权范围内使用并署名。违反上述声明者,我方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