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褥期(Puerperium),是从分娩结束至产妇身体恢复到孕前状态的时间段,通常在六周左右,这段时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称作“坐月子”。长久以来,“坐月子”都被视为东亚特别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现象对之加以研究,似乎西方女性在产后并不需要额外的照料和护理。事实上,产褥期是东西方女性共同经历的重要生命时刻,它同样深刻影响着西方女性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关系。
在身体方面,相关研究普遍证实:西方女性在产后存在普遍的身体疼痛、重度疲劳及其他身体功能症状。研究表明:产褥期女性的功能性普遍低于正常女性,具体表现在身体疼痛、社会功能和生命活力三个方面。其中,身体疼痛是指身体的严重疼痛或不适,以至于影响了正常活动;社会功能是指与他人社会交往的质量和数量;生命活力是指精力旺盛水平和疲劳感。此类功能性限制均源自身体问题。
对澳大利亚1295位产后3至10个月的女性就产后健康问题的广泛性和持续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产后8周超过一半(60%)的女性出现重度疲劳,一半左右(53%)的女性出现腰痛,37%报告有肠道问题,30%出现睡眠不足等症状,此外还有部分女性出现痔疮(30%)、会阴疼痛(22%)、持续出血(20%)、失禁(19%)等其他泌尿问题。尽管超过一半以上的女性在产后初期受到各种身体不适的影响,但是研究发现大部分女性不愿意向专业医师咨询产后疾病。大部分女性对此选择沉默,不就医、不咨询,但是有超过一半的研究对象希望孕期获得专业人员对于该病症的提醒。
在对产褥期妇女身心健康和家庭关系研究的基础上,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了一套相对成熟的护理体系,根据产前、产中和产后等不同时期对妇女个体及其家庭进行积极的介入和干预,并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护理模式和经验。
西方专家认为,产后抑郁可以通过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加以预防和治疗,包括朋辈支持、同伴支持、非指导性咨询、精神保健、护士家访和综合模式干预等形式。通过怀孕、生产和产后建立起连续性的关系模式是构成西方产妇积极生育体验的重要因素。
例如在新西兰,产后护理专家的私人化、照料式合作关系是母亲拥有高质量生育体验的基础。另外荷兰产后照料模式则是指派一位产科护理助理在产妇产后7至8天中每天至少有3小时到产妇家中向其提供产后专业护理。其中主要任务是监测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向新爸爸妈妈提供指导,观察并帮助他们熟悉新家庭的日常生活,赋予新爸爸妈妈养育新生儿的自信心。研究表明,大多数被调查者希望得到辅助性的产后接触,部分女性还需要额外的跟踪辅助性与针对性帮助。
那些在生产过程中经受严重创伤(包括身体与心理层面)的女性特别需要助产士的咨询和支持,产伤咨询干预模式就是为此类女性提供的特殊护理方式。该干预模式与创伤理论一致,注重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强调助产士的角色能为遭受分娩痛楚的女性提供咨询支持。这种服务反映了女性与助产士建立治疗联系的需求,通过助产士将产妇的分娩经历与情感有效化。通过培育社会支持和强化积极应对的策略,探索重拾信心、降低焦虑的方法,以重建创伤产妇的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