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注定会勾起大家的童年记忆!小编在上小学时候就有幸见识过真正的蛔虫样儿,还有每次拉出蛔虫,都得在厕所蹲上半小时,排不出又不敢去撕扯!那感觉简直记忆犹新!还有某次看到堂弟直接吐出了几根蛔虫,当时可吓得半死。
每一年都会进行杀蛔虫,也就是吃一种药丸,我们叫宝塔糖,因为长得像个白色的小宝塔形状。到后来,出现了一种一小支的那种小颗粒药丸,吃下去,蛔虫就会融化然后随着便便排出体外,至此,也就很多年没有再见到蛔虫
现在的我也是为人母亲了,自然也会担心童年经历过的小疾病会出现在自己宝宝的身上。前几天小家伙一直喊肚子疼,我第一反应是吃多了,再后来我就开始怀疑会不会是蛔虫在作祟?还特意带着宝宝的便便去医院进行了化验,好在结果是没有寄生虫存在。但还是不敢松懈,赶紧找来相关的资料,做到预防的好。
人蛔虫亦称似蛔线虫,简称蛔虫。蛔虫是世界上流行最广的人类蠕虫病,据WHO估计全球有13亿患者,儿童特别是学龄前儿童感染率高。爸爸妈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判断自家的宝宝是否感染了蛔虫:
1、经常出现原因不明的腹泻、便秘或腹痛(多为肚脐周围痛)。2、胃口不好,不想吃饭而常想吃香甜的零食,或胃口很好却身体消瘦3、有时头痛、兴奋和精神不佳,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4、晚上睡觉常流口水或磨牙齿。5、脾气急燥。
6、在小儿身上会出现“虫斑“,一般有5种:这些虫斑可单独出现,也可几种相兼出现。
(1)舌面出现红斑,其特征是边缘整齐,圆形,常突出舌面,红斑位置不定,数量不一。(2)下唇粘膜出现颗粒,多为灰白色针头大小的小丘疹,数量不等。(3)巩膜出现蓝斑,呈三角形、圆形或半月形。(4)面部出现白斑,多为圆形,边缘整齐,中间淡白。(5)指甲上出现“絮状白云”。7、喜欢挖鼻孔。
我国儿童感染蛔虫病绝大多数为轻症,中重度感染少见。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观。一般,孩子在3岁左右其活动能力明显增强,由此也导致蛔虫感染几率急剧增加,5~9岁为最高。
蛔虫在孩子们的小肠内主要吸收半消化的食物,大量消耗孩子们体内的营养素。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寄生在人体小肠内的蛔虫成虫,平均每26条可使人每天丢失4克蛋白质。
患儿可出现食欲不振、瘦弱、睡眠不安、磨牙、夜惊等轻度消化不良的症状。同时蛔虫可损害人小肠结构,引起腹泻、腹痛,严重时可出现肠梗阻和贫血等。严重影响孩子们的生长发育,导致个矮。另外蛔虫可以在体内移行,可进入患儿小肠外的器官,如胆囊、肝脏、心脏、气管等部位则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肝脏、心肺等疾病,严重的甚至可危及患儿的生命。
对于任何疾病,我们都是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一定的预防。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蛔虫病呢?
1、防止病从口入。让宝宝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且洗手时尽量在流水下用肥皂认真清洗,如果用盆洗手仍会有部分细菌粘在手上。
2、生吃瓜果要洗净。瓜果蔬菜类的一定要洗干净再吃,如果去皮不影响营养成分的尽量削皮后再吃,不适合去皮的可用淡盐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再用清水反复冲洗后食用。
3、注意食物存放。避免苍蝇蟑螂等沾染食物,一旦发现不能让宝宝食入,因为昆虫会将蛔虫卵、病毒以及细菌等带到食物上,将很可能引发蛔虫病。吃完饭最好是立即收拾起剩余的饭菜,冰箱也要定期清理消毒。
4、勤剪指甲。要常给宝宝剪指甲,指甲缝是很容易藏污纳垢的地方,指甲长了会导致病菌隐匿其中不易清洗。
5、不喝生水。生水中含有较多蛔虫病菌,宝宝身体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很容易引发蛔虫病。
其实,在现在的生长环境中,宝宝感染蛔虫的几率已经比我们小时候少了很多。做到上面几点,基本可以做到预防了。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早在2009年就发出提示,左旋咪唑等咪唑类驱虫药可以导致脑炎综合征;国内多家医院也曾有过服用驱虫药导致脑炎的案例分析。据国内一项关于驱虫药性脑炎的研究发现,该病最常见的症状是意识障碍、反应迟钝、肢体瘫痪、失语、皮层性尿失禁等,而且这些症状可能导致终生残疾。
若是怀疑宝宝感染了蛔虫,那么带着宝宝去医院做一个大便常规检测,看是否有虫卵。2岁以下的小宝宝不要吃蛔虫药,因为大多数驱虫药服用后,需经肝脏分解代谢或经肾脏排泄。2岁以下的小宝宝肝、肾等器官发育尚不完善,不适合服用杀虫药,因此驱虫药多标明婴儿禁服或慎服字样。幼儿园的宝宝,可以每年的春天定期进行“杀虫”工作。
文章为家有宝宝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家有宝宝,接地气的科学孕产育儿经,关注我们,一起做快乐孕妈妈,一起分享养育道路上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