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房说医】宝贝听力有问题,如何早发现早干预?

作者:北京参考mp 03-02阅读:2486次

小房有话说

首儿所耳鼻喉科曾接诊了一位2岁11月的小男孩,父母主诉孩子一直不会说话,家里老人一直觉得这是“贵人语迟”,并没有重视,但眼看着别人家3岁的小朋友都能妙语连珠,这才跑来医院做检查。

检查结果令人十分惋惜,孩子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这意味着他几乎听不到外界的声音,自然也不可能说话。听到这个结果,家长后悔不已,原来在孩子出生时做过听力筛查,当时并没有通过,需要复查,但父母却疏忽了这点。孩子已经快3周岁,即使选择后期干预,也因为错过了语言发育的最佳时期,效果会大打折扣。

据最新资料显示,北京市听力残疾22.7万人,占残疾人总数的22.7%。新生儿先天性听力障碍发病率超过1‰,随着年龄增长,永久性听力障碍会可持续增加,5岁前听力障碍发病率会上升到2.7‰,青春期则高达3.5‰;65岁以上老年人约三分之一有听力障碍。

“防聋最应关注的一个群体是新生儿和儿童。”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伊海金说,“能否听见未来,这个群体要走的路最长!” 据相关研究报道,新生儿耳聋的发病率约0.1%—0.3%,由环境因素引起的占40%,如孕期或出生后细菌或病毒感染、耳毒性药物使用、外伤等致聋;遗传因素引起的占60%。

“出生满48小时的新生儿,通过常规的听力筛查可及早发现问题。而迟发性和药物性的耳聋则需要家长们警惕,耳聋基因筛查或是一种补充的好办法。”伊海金说,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是在新生儿出生时或出生3天后采集足跟血,使用耳聋基因芯片筛查与耳聋相关基因的9个常见突变位点。根据耳聋基因筛查结果,项目会采取干预措施,如对先天遗传性耳聋患儿适时进行人工耳蜗手术,或选配助听器进行康复训练;对听力损失较轻的患儿进行追踪观察;为药物性耳聋易感者及其监护人发放用药指导卡片,避免用药致聋等。

北京市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表示,按照国家相关要求,北京市对全市常住新生儿开展免费听力筛查,在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至出院前完成初筛,未通过者及漏筛者于42天内进行双耳复筛;复筛仍未通过者,应当按照北京市转诊对口关系,在出生后3个月内,到北京同仁医院、儿童医院、协和医院、北大第三医院、解放军总医院、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研究中心6家市级听力障碍诊治机构,接受诊断治疗。

新生儿期听力筛查后,进入0到6岁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在健康检查的同时进行耳及听力保健。对确诊为永久性听力障碍的患儿,应当在出生后6个月内,进行相应的医学和听力学干预。如果确诊为重度听力障碍,最好能在出生后3个月左右佩戴助听器,如效果欠佳者,9个月左右可接受人工耳蜗手术,以获得最大听力效果。

业内专家提醒,在临床中常常发现有些孩子在出生阶段通过了听力筛查,后期成长过程中仍然会表现出听力障碍。因此,家长要对孩子的听力保健给与持续关注,尤其是具有听力损失高危因素的新生儿,比如早产儿、低体重儿,有听力障碍家族史儿童等,即便通过了听力筛查,仍应当在3年内每年至少到专业听力诊疗机构随访1次。这也是尽早发现问题,把疾病管理向健康管理迈进的有效手段。

如果您的孩子近期感冒、乘坐飞机、游泳或洗澡后进水,孩子反映耳痛、耳闷;或家长发现孩子呼之不应,说话时总是需要家长重复;亦或家长发现孩子总是用一侧耳朵接听手机;孩子发音不清晰,语言表达滞后于同龄孩子等,都需要到耳鼻咽喉科进行专业的耳科检查和儿童听力检测。有条件的家长最好能每年带孩子到有听力筛查仪器的医疗机构进行一次专业的听力筛查与评估。

来源:北京参考记者 房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