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大人都爱的东西,最伤娃!尤其是它,2岁后才能吃!

作者:家庭育儿堂 05-19阅读:1156次

早教好歌曲,和宝宝一起听吧~

昨天,后台看到一位妈妈的“求助留言”:

因为宝宝添加调味料,家庭中常常发生纠纷:

“不吃盐没力气!”“口味清淡的宝宝长大了爱吃垃圾食品!”

“宝宝一岁前不要添加调味料,就算满周岁也要保持清淡口味!”

堂妈(ID:kexueyuer2013)来说说谁是谁非。

各种调味料的添加时间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 :婴儿辅食应保持原味,不加盐、糖以及刺激性调味料。

咸咸的盐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根据中国营养学会和国外膳食指南建议,宝宝对钠的需求量如下。

除了食盐,钠还广泛存在于更多食物中。

所以,不吃盐宝宝不会缺钠,反而额外添加过量盐,对宝宝的生长发育和辅食添加有害无益。

家长要注意:1岁内宝宝不需要额外吃盐、1岁以上宝宝尽量少吃盐。

甜甜的糖

多数宝宝都不会抗拒甜食,且糖无处不在,所以甜甜的糖比盐要难控制得多!

新鲜水果和蔬菜中含有的葡萄糖、果糖等属于内源性糖,对健康没有什么副作用。

家长需要警惕的是游离糖,也就是食品中添加的单糖(葡萄糖)和双糖(蔗糖、果糖)以及天然存在于蜂蜜、糖浆、果汁和浓缩果汁中的糖分。

世界卫生组织对限制糖的建议:

将成人和儿童游离糖摄入量降至摄入总能量的10%以下,最好控制在5%以下。

宝宝每天摄入1000~1200千卡能量,将游离糖控制在5%以下,每天游离糖控制在10~15克。

稍大的儿童,每天摄入的游离糖不宜超过25克。

黑黑的酱油

宝宝不能吃盐,那滴一滴酱油调味可以吗?

酱油的主要成分是食盐,通常5毫升酱油等于1克盐,一岁前宝宝不要吃酱油。

另外,酱油由大豆发酵生产,明确大豆过敏的宝宝最好不要吃酱油。

1岁以上宝宝可以添加酱油,但一定要适量,尤其是生抽。

生抽往往是高盐稀态,颜色浅但含盐量高,如果放了生抽就不要加盐了。

鲜鲜的味精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能让食物味道变得鲜美,但含有钠。3克谷氨酸钠中的含钠量等于1克食盐的含钠量。

鸡精的主要成分除了谷氨酸钠,还有淀粉、增味核苷酸、糖和一些香料。

2017年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将谷氨酸钠的安全摄入量调整为30毫克/公斤。

体重为6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摄入味精(国家标准规定,味精中谷氨酸钠的含量要≥99%)不应超过1.8克。

对于婴幼儿来说,摄入量应该更低。

味精和鸡精都不适合1岁以下的宝宝。

1岁以上的宝宝可以根据饮食习惯决定是否添加味精,如果加了味精,要减少盐的摄取量。

酸酸的醋

吃得太酸容易刺激口腔,造成宝宝不适。如果有口腔溃疡,吃醋会刺激溃疡面而加重疼痛。

没有权威机构给出婴幼儿和儿童每天摄入醋的建议。

营养师建议宝宝2岁后可少量吃醋,或更大一点儿再尝试。

宝宝2岁后每次可以吃1~2滴醋(炒菜中),但吃面条或饺子时,不建议把醋当作蘸料。

1岁内宝宝,不建议添加任何调味料,1~3岁的宝宝如果能适应原味食物可以不加调味料。

过早、过量摄入调味料的危害

各种意义上来说,重口味都不是好事儿。

养成偏食的饮食习惯

宝宝味觉对调味料的刺激敏感,越早摄入调味料,未来宝宝口味就会越重。

如果宝宝偏爱重口味,对天然食物失去兴趣,慢慢会养成挑食偏食的饮食习惯。

增加患病风险

高糖饮食会增加宝宝的体重超标、患龋齿和糖尿病、肾脏病和骨质疏松等疾病的风险。

婴儿时期培养宝宝对清淡食物的喜爱,成年后得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可能性更小。

避免生活中的“隐形调味料”

避免宝宝摄入过多调味料,家长一定要学会看产品标签,同时多使用天然调味料。

学会看食物标签

我国食品标签法规定,标签上需标明每100g食物中的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含量,还要标明营养素参考值(NRV)的百分比。

但有些商家为了迷惑消费者,会以30g或50g为计量单位,家长要擦亮眼睛。

看配方表

看营养成分表

配料表中,带“糖”字的配料排在前面,说明这是含有“隐形糖”的食物,限制或禁止宝宝食用。

营养成分表中,如果钠的NRV(营养素参考数值)超过30%,这类食品不建议给宝宝吃。

使用天然调味料

建议选择少钠或低钠的调味料,而不是咸味的调味料(番茄酱、芥末酱和沙拉酱等酱料)。

可以利用新鲜蔬菜的天然味道调味,比如甜甜的南瓜、酸酸的西红柿、能去腥的柠檬、鲜鲜的蘑菇和咸咸的虾皮等。

宝宝不吃辅食,因为食物太淡?

国内外权威机构早已达成共识:3岁前宝宝的饮食应保持清淡,尽量少用调味料。

但“热情”的长辈常常往宝宝嘴里塞各种酸咸甜的食物,还口口声声说“太清淡的宝宝不爱吃”。

宝宝不爱吃辅食,多数情况是家长提供的食物种类不够丰富,而不是没有添加调味料!

辅食味道会影响宝宝一生的饮食习惯,接触成人食物或调味料后,宝宝很难再接受清淡饮食。

如果小宝宝被喂成了重口味,家长别一下子减少饭菜中的盐量,需要有逐步减少的过程。

成年人想要改变饮食习惯很难,但宝宝不同,家长提供什么,宝宝便吃什么。

为了宝宝的一生健康,添加调味料要谨慎。

你可能感兴趣的:

戳☟科学家庭育儿,查看更多育儿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