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新闻-闽南网]
才艺展示精彩纷呈 (李秀焕 摄)
“爱心妈妈”为孩子们送上图书 (王双季 摄)
“六一”儿童节期间,德化县各个小学、幼儿园里一片笑声郎朗、掌声雷动,许多精彩的文艺演出“你方唱罢我登场”,共同营造出向真、向善、向美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与此同时,德化县妇联组织县女能人联谊会36位“爱心妈妈”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活动,让“爱心妈妈”和留守流动儿童结对牵手,一件件精心准备的微心愿礼物,都是对孩子美好的祝福。
德化县把关爱儿童作为一项长期而具有深远意义的行动,以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完善政策法规,建章立制,多措并举,积极开展关爱帮扶留守儿童系列活动,社会各界协同发力,积极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
给才艺一个舞台
“永定河,出西山,碧水环绕北京湾;卢沟渡,摆渡船,渡走春秋渡秦汉……”一首童声合唱《卢沟谣》拉开德化城东实验小学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帷幕,舞蹈《咖哩咖哩》曲调激昂,舞步热烈,《少年中国说》朗诵激情澎湃,振奋人心……一个个精彩的节目,充分展示了小演员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和良好的艺术修养,赢得了阵阵掌声。
“文艺会演、书画比赛、优秀作品展示等庆‘六一’系列活动是学校13个学生社团美育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努力推进‘做有质量的德育活动’的阶段成果展示。”城东实验小学校长林文锋告诉笔者,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在广阔的平台上充分展现个性和特长,不仅获得了荣誉感、成就感,更增强了自信,发展了特长,提高了整体素养。
而在德化阳光小学,笔者看到许多孩子正开心地捧着蔬菜水果,这是他们获得的一份特殊奖品。原来,这些水果蔬菜是他们亲手种出来的,不仅收获果实,更从中体会到劳动的快乐,在实践中培养勤奋、务实、自力更生的良好品格。“学校自2017年10月开始,依托校生态园区、绿化园区,开展以‘种、赏、收、品’为主线的综合实践课程,培养孩子们的动手实践能力。”阳光小学教师张雪芬告诉笔者,“这些孩子们的劳动果实,便是本次儿童节学校第三届文化艺术节各项活动的奖品。”
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是德化县在教育方面始终坚持的理念。该县通过整合城关教育资源,全力补齐教育短板,提高教育质量,推行规范化管理,培育办学特色,为少年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搭建学习之余展现才华的舞台,让他们享受艺术熏陶,发展审美情趣,也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校园的情感。
给孤单一份陪伴
“宝贝,今天就把我当作你的妈妈吧!”在德化县三班中心小学,笔者见到了感人一幕,一位“爱心妈妈”正规划着她和孩子的一天,陪孩子看书、一起做手工蛋糕、完成孩子的“微心愿”……短短一天,36位“爱心妈妈”与三班中心小学36名留守流动儿童结对牵手,沟通陪伴,增进感情,让孩子们感受久违的家的温暖。这便是德化县妇联开展的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活动。
“爸爸妈妈都出去打工了,要好久才回来一次。”面对笔者的询问,孩子们这样的回答比比皆是。“我自己也有孩子,所以看到他们留守在这里没人照顾很心疼。”一位“爱心妈妈”告诉笔者,“能有机会为这些孩子们做点事,又是在‘六一’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实在是义不容辞。”
这样的关爱活动在德化县还有许多,如“春蕾计划”助学活动、“我们和留守流动儿童在一起”爱心助学、“关爱流动留守儿童”文艺汇演……此外德化县建有市级“儿童之家”2个,在亲子阅读中心、儿童科技活动中心设立“四点钟学校”2个,培育市级示范家长学校8所,多次举办亲子阅读会、读书交流会、共享悦读等公益活动。
给明天一片阳光
可以说,孩子们阳光的“今天”,便是瓷都辉煌的明天。针对城乡教育“一头大、一头小”格局日益明显,城区学位容量不足,农村办学规模萎缩等问题,为了让留守儿童能上学、上好学,德化县委、县政府自加压力,加快推进城区学校扩容提质建设,优化农村学校配置,创新实施“城区龙头校+城郊薄弱校+农村教学点”的“小片区管理”新模式,实现强校帮扶弱校全覆盖,推动城乡教育同步发展。
为了让留守儿童在生活上有保障,德化县对农村学校食堂、寄宿生宿舍等进行提级改造,不断改善住宿、卫生、生活条件,把关爱融入身边点滴,让孩子们住得放心、吃得放心。同时还加强对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开展师生“一对一”结对帮扶,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和家校联系卡,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家长会,设置亲情电话,建立家长微信群,构建新型联系互动平台……点滴关爱,汇聚成海,让留守儿童能够感受社会各界给予的温情。
孩子们的成长,更有政策制度保驾护航。德化县通过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完善政策法规,建立留守学生登记和档案制度,建立健全留守学生安全保障和应急机制,并依托载体,开展形式多样关爱活动,形成了家庭、政府、学校、社会“四位一体”协同发力,确保留守儿童成长环境得到改善、安全更有保障,让他们在关爱中健康成长。(吴朝烨王双季涂培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