弃乐从医,60年白衣之旅,保卫儿童血液健康

作者:互联网 07-28阅读:916次

他,十四岁参军

退伍之后本欲学习音乐

却受家里影响开启从医人生

成为首医儿科系第一班学生

从医之路,道艰且长

八年下乡,一波三折

随后被委以重任

从内科转至血液科

面对生活的磨难

工作的挑战

他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

迎难而上,逆风前行

他就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

血液肿瘤中心赵新民教授

一位为中国的医学事业奋斗终身的优秀医师

弃乐从医,60年白衣之旅,保卫儿童血液健康

今天就请大家和守护君一起

来了解一下这位老专家几十年来的医路人生

动荡年代 结缘医学

幼年时父母早逝,年少经历战争动乱。14岁入伍,度过了4年军旅生涯。

弃乐从医,60年白衣之旅,保卫儿童血液健康

青少年时期的赵新民酷爱音乐。1958年,高考时本欲报考音乐学院,因为身体弱,在从事口腔科的姐姐的建议下选择医学专业,考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

2年后,由时任儿童医院院长的胡亚美院士选中,转入刚建校的首都医科大学,成为儿科系第一批学生。

俗话说,未行医,先行德。他秉承老一辈专家的优良传统,怀着对医疗事业的满腔热情,8年下乡路上,无惧风雨直面困难逆流而上,救死扶伤,诠释了白衣天使的职业操守,也谱写着一首首动人的关爱之歌。让一个个中内外患儿走向康复,最终绽放天使笑容。

秉承传统 稳扎稳打

象牙塔内求学期间,受益于老师的严格要求,为未来工作打下扎实的基本功,热爱专业,勤于工作。工作后秉承老专家医旨,全心全意为孩子们服务。

弃乐从医,60年白衣之旅,保卫儿童血液健康

多难兴邦,自建国以来,我国遭受了无数次天灾人祸。作为医务工作者,赵教授始终听从调遣,支援各受灾地区。在缺医少药的环境中,和病人共同战胜的种种困难,给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1964年,洪灾过后在衡水灾区支援时,在没有实验室的条件下,大胆为脑膜炎患儿验血后进行输血,挽救了弱小的生命。

70年代,在平谷县下乡期间,赵教授边串巷看病边生产劳动,与老乡同吃同住,成为全科医生;没有规律的休息时间,只要病人有需求,随时进行诊疗;和赤脚医生打成一片,至今仍然保持联系,收获了一生的友谊。

外援救助 任劳任怨

1974年10月,赵教授加入北京医疗队,支援非洲几内亚。根据626指示精神,中国医疗队主动申请最边远贫苦地区,真正帮助最需要的非洲百姓。医疗队任劳任怨的工作影响深远,队员受到几内亚杜尔总统夫人亲自接见。至今,我国医疗队对非洲国家的援助仍在继续。

弃乐从医,60年白衣之旅,保卫儿童血液健康

从内科领域到专攻血液疾病,他坦言有压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当好学科带头人,更好的服务病人,他到法国学习最先进的血液科知识,与世界接轨。努力拼搏,厚积薄发成绩斐然,发现国内首例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乏症。医学之路,他始终在逆风飞翔,勇敢向前。

委以重任 创建血液科

随着医学发展,专科细分成为必然。援非回国后,42岁的赵教授受命创建北京儿童医院血液科。

至退休的20年间,从建科伊始对血液学所有疾病研究到渐渐更加细化学科内方向--最终细分至专研组织细胞增生症。

弃乐从医,60年白衣之旅,保卫儿童血液健康

积微成著 成绩斐然

1982年,赵教授受WHO派遣赴法求学。在法期间的刻苦学习和拼搏,为其回国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学细胞形态学对血液病影响重大,有些疾病甚至可以根据细胞形态学直接进行诊断。

弃乐从医,60年白衣之旅,保卫儿童血液健康

8年下放后回归医院,42岁才进入血液科,时间紧迫感令赵教授对待工作学习不敢有一丝倦怠。

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回顾总结病例,发表了大量文章;与协和医院张之南教授合作编写了中国第一部血液病诊断和疗效标准著作;组织北京儿童医院建院以来组织细胞增生症病例研究,赵教授曾携该项研究和一例组织细胞增生症合并肝损害病例赴美交流。

交流期间加入美国组织细胞学会。作为当时美国组织细胞学会唯一中国会员,4次参会中多次进行展板宣传和大会发言,并将组织细胞增生症世界前沿的诊断、科研、治疗信息带回国内。他还参照组织细胞增生症国际治疗标准,制定北京儿童医院诊疗标准,与广州儿童医院吴梓良教授共同发现了中国首例葡萄糖磷酸异构酶缺乏症。

弃乐从医,60年白衣之旅,保卫儿童血液健康

赵教授直言,医学的真谛就是给人治好病。

凭借着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勇气,让风霜磨练出如今的自己。多年探索医学之路,为患儿带去健康的希望。

回首往昔,他庆幸走进了儿童医院的大门,前辈专家创建了儿童医院,他的一代是过渡时期。珍惜与这里一点一滴的缘分,确信儿童医院正在进入大发展,迎接美好的未来。

来源:北京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