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血产妇大出血死亡,医院承担巨额赔偿,如何解决稀有血型问题

作者:产科李医生 01-21阅读:4425次

熊猫血,学名是“RH阴性血”。由于血型的特殊性,RH阴性血患者面对致命出血的时候,经常遇到无血可用的尴尬情况,一旦延误治疗,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下面结合四个熊猫血女性患者严重出血的案例,分析一下目前稀有血型救治中患者和医院所处的两难境地。


案例一

患者为“RH阴性血”孕妇,定期在甲医院产检,产检时发现为稀有血型,医生告知患者血型的特殊性。患者临产后,来到甲医院分娩,胎儿娩出后,不幸遇到严重产后出血,由于医院未提前准备适配患者的血型,致使患者无血可用。血站仅仅储备少量RH阴性血,不足以患者使用,尽管第一时间通知全市血型适配人员献血,但由于用时过长,错失最佳救治时间,最终患者因失血性休克死亡。

事后患者家属起诉医院。由于医院明知患者稀有血型的情况下,未在分娩前给予积极自体备血,进入临产后未第一时间准备充足血液,医务人员未尽到应有的救治义务。但由于血型的稀有性,和产后出血发生的突然性,产前备血的具体数量难以估计,以及血站平时运行状态下并不储备大量稀有血型,短时间内难以提供大量适配血型,以及出现出后出血,医院已经给予最大限度及救治。最后法院判决医院承担35%的责任,患者承担65%责任,医院赔偿各项损失40余万元。


案例二

患者为初产妇,产检时发现为“RH阴性血”,怀孕32周时发现合并妊娠期高血压,医生曾建议住院治疗,患者拒绝。在患者孕34周时突发胎盘早剥,胎死宫内,严重产后出血。救治医院无充足适配血型,在患者生命垂危的情况下不得不切除子宫以挽救生命,但患者失去生育能力。

事后患者起诉医院。法院认为,患者孕期未积极产检,出现妊娠并发症时未及时治疗,患者承担主要责任。由于医院准备血液不足,致使患者失去生育能力,但已给予最大限度内的合理治疗,医院承担次要责任,赔偿患者各项损失5万余元。

案例三

患者早孕,“RH阴性血”,既往曾行剖宫产术一次,予甲医院行人工流产术。但甲医院在未备血的情况下,诊断未明确的情况下(患者实际为瘢痕妊娠),给予患者贸然采取的人工流产术,造成术中严重出血。发生出血后又将患者转诊到乙医院救治,到达乙医院后,联系中心血站备血,中心血站只要冰冻浓红,解冻时间需要较长时间,血站同时联系全市血型相配人员献血,但由于用时过长,最终患者死亡。

家属起诉。法院认为甲医院存在严重诊疗缺陷,对病情评估严重不足,同时不具备救治严重产后出血条件。乙医院接诊后在血源不充足的情况下未再第一时间给予切除子宫以挽救生命;中心血站准备血源不足,延误了患者救治。最后法院判决,两家医院承担80%责任,血站承担10%责任,共赔偿患者各项损失80余万。


案例四

患者于14岁时,发生车祸,造成严重失血性休克,医院救治过程中发现为“RH阴性血”,但医院无适配血型,紧急情况下,给予输入大量“RH阳性血”,救治成功。但由于患者输入大量“RH阳性血”,身体产生抗体,患者成年后反复流产,造成生育障碍,家属将当年救治医院告上法庭。

法院认为当年医院输血救治流程存在缺陷,对于患者的生育障碍,判决医院承担60%责任,肇事司机承担40%责任。


小科普

熊猫血,学名是“RH阴性血”。我们人类血型有两大最主要的抗原系统,一个就是我们熟知的“ABO血型”系统,另一个就是“RH血型”系统。(此外还有20多种抗原系统,并不占主要地位)。

其中我们汉族人99%以上是“RH阳性血”。例如一名产检的孕妇,你细心观察自己的血型报告单的时候,如果报告写的是“B型,RH阳性(+)”,意思就是你是B型血,RH阳性血,属于常人中的正常血型。

如果你的报告单是“A型,RH阴性(-)”,则说明你就是那不足1%的“熊猫血”。

但是在欧美白人中则就不需要担心这种情况,白人中15%的人群是RH阴性血,所以算不上稀有。

如果你是一名“熊猫血”的妇女,就需要非常注意了,你一生中面临的两大风险一个是分娩时的出血另一个是新生儿的溶血。对于“熊猫血”的妇女,如果没有抗D抗体的话,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必要的时候是可以输入“RH阳性血”挽救生命的,但是会出现“案例四”中的生育障碍。对于有抗D抗体“熊猫血”妇女,则必须输入相同的熊猫血,其他血液不可替代。

对于医院和血站而言,同样有难言之隐。由于血型稀有,平时用到的人也非常少,献血的人更少,所以不可能常规储备大量血液(储备血液有时间限制,有保质期)。而如果每位稀有血型患者术前均储备大量血液的话也不现实,目前的政策是备血时,不管患者用不用的到,都要缴费(平均1U花费1000元左右,常规备血4U左右),一旦患者手术顺利,储备的血液未用时,只能废弃掉,不能再返回血站再次使用,造成极大的浪费。即便是常规备血,例如储备4U左右的浓红,如果真的遇到致命出血时也远远不够(大出血救治可以用到20U以上的浓红),所以非常矛盾。采取稀有血型人员互助献血,时间是也往往来不及,所以目前急需相关配套制度和设施来降低稀有血型患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