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上报道了这样的新闻:有某年轻小伙子,正值青春韶华。可对于家人而言,这位小伙子却成了全家最大的愁事——从小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流;出国留学两年,败光200万元却连预科都没毕业;回国后到大专院校求学,不到两个月就弃学回家;每天只是与游戏为伴,仅剩下的交流就是向家人要钱……妈妈说:孩子在家几乎不出屋,天天猫在卧室里上网玩游戏。吃饭都是奶奶送到跟前,甚至一口口喂。
一,教育的目的,在于正心。
孩子变成这样,其根本原因在于父母。孩子长大后出现心理问题,一定是父母种下的根源。我临床观察到,凡是孩子出现抑郁或精神异常的,其可在其父母向上找到原因。可以说,孩子的成功与否,与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是否正确息息相关。
正是由于畸形的宠爱让孩子的性格变的偏激,并与社会脱轨。这位孩子的父母相信给孩子足够多的钱,就能让孩子走上正道。事实上,用物质取代教育,由此导致的问题层出不穷,使得孩子就像一个“巨婴”,不具备生活能力,更无益于社会。
父母的腻爱,导致了孩子不成才,甚至长不大。这样的故事应该给更多的父母敲响警钟,无论婚姻状况如何,无论事业多忙,无论生活多囧,对孩子的正心教育都不可或缺。
由此我提出:正心,是健康之本,也是人生之始。心若不正,即使再努力学习,再能考取高分,甚至读到博士,都无益于自己的人生,也无益于社会。
二,用儒家思想来正心。
在社会生活中,健全的人格是成功的关键。培养良好的人格,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但今时所见,学校更重视培养知识,或者,也包括一些能力,却不是人格。在我看来,这是本末倒置了。
我是一位中医人,在生活与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越是践行中医,就越是崇尚儒家思想。因为儒家思想重视入世,重视培养人的身心两方面健康发展。推之,儒家思想对于我们教育孩子非常有帮助。
在儒家思想中,拥有理想人格的人被称作“君子”。君子有两种人格,最需要我们学习。
一则,自强不息。
为了理想和事业,人应该要敬业进取、艰苦奋斗、不断向前、百折不挠。经历了高考的磨砺,年轻人最终进入大学,本应该继续为人生而努力。有的人因为不能正心,以至于渐渐迷失了方向。他们不再挑灯夜读,发愤图强,而是迷恋上游戏,或花前月下,或生活上贪图享受,追求超前消费。甚至稍遇到点感情挫折,工作中稍有不顺心就万念俱灰。
二则,和而不同。
儒家思想提倡“和为贵”,提倡建立和谐持久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之间应该互帮互助、互相关爱、礼让协调。一些学生在家娇生惯养,自我中心主义严重,不懂得尊重他人的价值、为他人考虑,认为别人必须要满足自己的需求,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敌对、愤怒等情绪。《中庸》指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得以持久的内在根据。
三,心正,则身修。
我自己体会,儒家思想中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理念。比如“立德,立功,立言”之为三不朽;再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追求;又如,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的理念;还如,孟子提出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的精神,等等。这些都让我们诚意正心,让我们为了人生目标而克服重重困难,勇往直前。
若舍弃儒家的这些进取精神,而妄谈避世,谈隐居,谈静修,这都容易导致年轻人心失其正,误入邪途。
我从中医里体会到,虽然为了健康,我们应该“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但真正的人生仍源于自强不息。人生中若能不懈进取,自然阳气生发而充满活力。所谓心正则身修,此之谓也。
如何正心?曾国藩提出正心的四个方法:一曰慎独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悦;四曰习劳则神钦。若能按曾国藩的要求去培养孩子,我相信,孩子一定可以成才,而绝不会成为“巨婴”。
不正心,一切都是空的。正心,我主张学习儒家思想,这样的效果最好,而且,最有益于孩子身与心两方面健康发展。心正则身修,身修则人生事业方能有所成就。
在当前这样一个人心浮躁、崇尚名利的社会,不少人情感贫乏,信念缺失,唯利是图,道德滑坡。作为一名中医人,我建议人人都应该修习并力行儒家思想,用儒家精神来正心,从而获得健康,并实现人生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