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当前中国自闭症患者数量已超过10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儿童超过200万。
近年来,自闭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每年将近以20万的速度增长。但公众对于自闭症的认知却远远不够,很多自闭症儿童的家长也不能尽早发现并勇敢面对,从而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期。对于自闭症儿童来说,他们在封闭别人的同时也封闭了自己,不仅会和社会脱节,还会对患儿的身心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家庭幸福。
儿童自闭症(Autism),又称孤独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属于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患者通常起病于3岁之前,生活基本不能自理,甚至需要持续一生的治疗。自闭症的病因是生命医学的未解难题之一。此类患儿多被称作 “住在星星上的孩子”,从婴儿时期开始他们对外界的感知就不同于寻常人,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找到可以治愈自闭症的有效药物。
自闭症有哪些前兆?
1、当婴儿盯着父母或者照顾他的人时,却没有表现出高兴的反应;
2、五个月大,不能发出交流的咿呀声;
3、不能辨认父母的声音;
4、不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
5、九个月后才发出咿呀声;
6、说话前很少配合手势;
7、反复重复一个动作;
8、十六个月大还不能说出一个字;
9、一周岁时仍不会发出咿呀声,而且也不做任何交流性手势;
10、两周岁不能说两个字的词语;
11、即使会说话了,也缺乏语言技巧。
自闭症孩子与内向的孩子区别在哪里?
一般害羞的小孩跟人还是有交流的,只是他的交流方式比较退缩。比如一进门来,默默站在旁边不说话,偶尔会偷看你,其实他是有好奇心的。或许时间长一点,适应环境了,就会有一些简单的交流。眼神上也会有接触,可能会焦虑、紧张,但这种情感上的状态都是正常的。但是在自闭症人群里,整个表现就会不一样。
第一,自闭症孩子的眼神是没有交流的。他甚至没有注意到你的眼睛在哪里,只关注自己有兴趣的东西。有些家长可能觉得他第一次见陌生人,是害羞了、不好意思看,实际上正常的小孩遇到陌生人、陌生环境也是会观察的,而自闭症的小孩眼神交流是完全没有的。
第二,自闭症小孩会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质,对于旋转的、光影变化的东西特别着迷。比如说旋转的电风扇、玩具车轮、百叶窗打进阳光,他会一直看,好像呆了一样;或者玩电灯,开关开关开关,这样反复按着玩,非常着迷;又或者是在玩玩具的时候,习惯把所有的东西摆成一长条,全部拿来排队。总之,很明显玩的方法是非常的单一、非常有重复性。
有关自闭症的最新医学前沿研究
据报道,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最新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可影响人的健康和行为,甚至与自闭症等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其可通过血液中的皮质醇与脑代谢物“通信”,这一发现提供了一种能解释自闭症特征的内在机制。
该校神经科学项目博士生奥斯汀·穆德称,婴幼儿期间神经代谢物的变化对脑发育影响重大,而肠道细菌、真菌和病毒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为降低收集婴儿数据的困难,该研究部分借用肠道和大脑发育水平同婴儿近似的满月仔猪作为替代模型。
研究人员首先检测粪便和升结肠中的菌群丰度,以及血液和脑中某些化合物的浓度,然后测量这些菌群与大脑代谢物之间可能存在的预测关系。他们发现,拟杆菌、梭菌和大脑中产生高浓度的肌醇有关,丁酸弧菌属的细菌和大脑中N-乙酰天冬氨酸的产生有关,拟杆菌和大脑中高浓度的肌酸产生有关,而红球菌数量更多时N-乙酰天冬氨酸浓度更低。穆德指出,脑代谢物早已在自闭症谱系障碍患者中发现,但之前并未发现其与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关联。
对婴儿的血液生物标志物进行研究发现,粪便微生物群与血清素和皮质醇之间存在预测关系,拟杆菌与高血清素水平相关,红球菌预示着血清素和皮质醇浓度较低,梭菌和丁酸弧菌属细菌与血清素和皮质醇无明显相关性。
他们又探索了红球菌、皮质醇和N-乙酰天冬氨酸三者之间联系,发现血清皮质醇能调节粪便红球菌丰度和脑中N-乙酰天冬氨酸浓度之间的关系,即红球菌可通过皮质醇间接与大脑“通信”并使脑代谢物发生变化。
怎么和自闭症孩子交流?
1.积极关心
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并非没有感觉,只是他们不善于表达自己、不知道该如何与人沟通交流,所以我们要积极主动的去关心他们,和他们交流,让孩子能感受到你的爱和善意。家长可以日常在生活中多和孩子亲近,陪孩子玩耍、散步,只要天气不是很恶劣都可以多带孩子出去走走,多和别人打招呼。
2.细致观察
从细微的事情中观察孩子,找到孩子独特专长的一面,每一个孩子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对所有人都冷漠,但对父母会亲近一些;有些孩子对谁都带有抵触的情绪,有的孩子虽然自己不爱说话但喜欢乐器,有的孩子擅长绘画,有的喜欢运动,家长朋友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特长,根据孩子不同的兴趣和好,进行兴趣培养,当孩子的情况有一点的改善时及时的给予鼓励支持。
3.营造氛围
自闭症的孩子通常没有安全感,对谁都挂上冷漠的面孔,讨厌管治、改变,兴趣少、心胸狭窄。家长应该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充满爱的环境氛围,让孩子愿意融入我们的大家庭,用温和的方式多帮助孩子熟悉环境,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平和的环境,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
本文的图片来源于网络,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三甲医院网删除。
本文系转载,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三甲医院网。
如果您希望了解更多健康科普,欢迎关注“就医搜”微信公号。
如果您希望了解最新行业资讯,欢迎关注“天天医讯”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