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管家
先说一个孩子被噎住的真实事件。
2017年8月7日,泰州一名9个月大的男宝宝,平时看着姐姐吃零食一口肠,就吵着也要吃。
奶奶就把一口肠的包装撕开,嚼碎喂给宝宝吃。(孕事提示:一口肠不适合9个月婴儿,而且这种喂食方式很容易传播疾病)
等到吃最后一根的时候,肉肠不知道怎么从包装袋里往外一滑,一整个被宝宝全部吸进了嘴里。
宝宝立即就噎得直翻白眼,呼吸困难。
孩子爸爸也在家,赶紧用手从嘴里往外抠,虽然抠出来一点,可孩子还是呼吸越来越困难。
于是,家长立即抱起宝宝开车往医院赶,一路上闯了好几个红灯。
到了医院,医生立刻对童童进行了抢救,然而童童还是没能醒过来。(新闻:时代快报)
孩子被噎住的案例还有很多。
2015年1月,宁波一位妈妈在喂3岁的宝宝吃馒头,发现孩子一口没咽下去,便给他喂水。也没起到作用,连灌几口水之后,孩子脸色开始发紫。送到医院也没救回来。
2016年7月,深圳一名7个月大的宝宝,就因为吞了一颗葡萄,噎食导致不治身亡。
2017年3月,济宁市一名3岁的男孩因为吃了果冻,卡住气管导致窒息,等120赶到的时候,已经死亡。
2017年4月,湖北一名3岁小女孩吃香蕉时,不慎噎住,突然倒地,脸色发紫并浑身抽搐。幸好有名路人是护士,用专业急救手法让孩子化险为夷。
2017年5月,晋江2岁男宝在自己用勺挖苹果吃的时候,噎到了,满脸通红。送到医院已经没有了呼吸。
2017年6月,常州一位宝宝在家吐奶以后,家长没有拍嗝,导致呛奶窒息,幸好抢救回来。
……
一旦孩子被噎到缺氧,后果很严重,而且让人措手不及。
缺氧10秒钟就会丧失意识。
缺氧30秒钟就会产生抽搐。
缺氧1分钟以上呼吸就会停止。
超过3分钟就会导致脑细胞水肿。
超过6分钟,就会对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抢救孩子,就是在和死神赛跑。
每一秒都是希望。
这个时候,孩子能抓住的救命稻草,很可能只有各位家长。
不然等送到医院时,很多早就超过5分钟了,很难再抢救回来。就算抢救回来,也可能造成脑部缺氧受损。
不要喂水!!!
水会让馒头等食物发胀,加重窒息。
不要用手抠!!!
除非东西卡得不深,孩子能通过发呕给吐出来,不然就是浪费抢救时间。
宝宝们容易呛奶,或者着迷食物或者小东西。特别是两岁以下的宝宝,总喜欢趁大人不注意,就把小东西往嘴里塞。
婴幼儿会厌软骨发育不成熟,功能不健全,容易将口含物吸入气管内引起窒息。
据统计,当孩子噎住时,英国四分之三的父母都不懂急救知识,不能救孩子的命。中国估计更多。
其实,具备这些常见的急救知识,只需要你看一部电影的时间就能掌握。
如果成为家长需要执照的话,常见的急救知识一定是必答题。
每一位照顾孩子的家长都应该具备。
常见的五种急救
01
—— 噎食——
一岁以下宝宝噎住的话:
一、背部拍击
1. 让你的宝宝背朝上,用前臂平托住他。以大腿作为支撑,并且保持倾斜,以便于让宝宝的头低于他(她)的身体。
2. 用你的手掌根部在宝宝背部的肩胛骨之间用力拍五下。每次间隔时间1秒左右。
这种打击导致气道振动,利用振动和气道里的压力,推出阻隔物。
3. 如果你能看到这个阻塞物,试着移动它。但是千万不要盲目地将手指伸进他的喉咙,因为这样有可能让异物更加深入。
二、胸部冲击
在实行3~5次背部拍击后,异物还没有掉出来,孩子还是不能顺利呼吸的话,尝试胸部冲击。
1.让孩子平躺仰面朝上并托住头部,躺在坚硬的地面或床板上。给孩子的胸部进行5次胸部冲击。
2. 利用两指,在胸骨以下,在孩子乳头连线的稍下方,差不多一根手指的宽度,按下并快速提起,力道刚中带柔。
这个动作导致胸部出现快速推力,就像人工咳嗽一样,让空气从孩子的肺部,被往外挤压,从而有效推出阻隔物。
4. 如果孩子仍然没有呼吸,上提舌头和下颌,看看能不能看到阻隔物。如果能看到阻隔物比较出来,用手指抠出。
5. 如果孩子还不能自己呼吸,就要做心肺复苏术。
如果连续做了5次背部拍击和胸部冲击之后还是没有把阻塞物清除,拨打急救电话120救护车。同时,继续保持背部拍击和胸部冲击,直到救援到达。
如果阻塞物清除了,但孩子呼吸虚弱甚至
最好带孩子去医院再复查一下。有可能阻塞物还有残留在食道里,以免你的宝宝被再次伤害。也要检查一下其他脏器是否受损。
一岁以上宝宝噎住的话:
1. 对于大一些的幼儿,可以将宝宝的脸朝下,放在你的大腿上,让头脸低于躯干。
2. 用你的手掌根部在宝宝背部的肩胛骨之间用力拍五下。每次间隔时间1秒左右。
这种打击导致气道振动,利用振动和气道里的压力,推出阻隔物。
3. 如果你能看到这个阻塞物,试着移动它。但是千万不要盲目地将手指伸进他的喉咙,因为这样有可能让异物更加深入。
如果孩子比较大,可以用海姆立克急救法中救成年人的方法:
站在跪在孩子背后,用双臂抱住孩子的腰,一手握拳,拳眼对着肚脐稍上方,用另一只手抓住握起的拳头,快速向内向上冲击孩子的腹部。
重复冲击直到异物冲出且孩子能呼吸、咳嗽或讲话为止。
02
—— 烫伤——
对于面积不太大、程度不太重的烫伤,家长第一时间的处理非常重要。当然,如果出现大面积的或者严重烫伤的话,就需要及时就诊。
如果被烫伤的面积不大,记住:“一冲、二脱、三泡、四盖、五送”。
一冲。尽可能迅速地用冷水淋浇灼伤部位10~20分钟。不要担心自来水没消毒,烫伤后首先要降低热力。流动的冷水可迅速带走局部热量,减少进一步热损伤。不要用冰块冷敷,因为冰冻会加重伤情。
二脱。一边冲着冷水,一边去除伤口上的衣物。如果用手无法去除,可以用剪刀剪开衣物。需要注意的是剪刀头尽量向上,避免尖锐的剪刀伤到皮肤,或弄破水泡。记得,尽量不要弄破水泡,只要水泡不破,里面就是无菌的,弄破了水泡,细菌就会带进去。
三泡。继续用冷水持续浸泡10~20 分钟,进一步散发热量。如果烧烫伤的面积较大,需注意其他部位保温。
四盖。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毛巾覆盖伤口,并固定,可保持伤口清洁、降低感染的概率。
五送。如果受伤部位渗出液体,或手嘴生殖器被烫伤,在覆盖后立即就医。
一旦被烫伤的局部皮肤冷却了,用保鲜膜覆盖受影响的区域,以保护下面的皮肤,阻止任何细菌进入,阻止它被感染。
对于深度灼伤、灼伤面积大的情况,第一时间送医院。
03
—— 高烧惊厥——
幼儿不能很好地调节温度,所以如果发烧,温度过高,可能会导致发热。
20个孩子中有一个会发热,但并不是每个人都知道它是什么或如何处理它。
发热最不愿意见到的就是惊厥了。
如果发生高烧惊厥,宝宝的皮肤会很热,触摸眼睛可能会回滚,他们可能会发生小小的动作,或者握紧拳头,拱起背部。
高热惊厥是在体温骤升或者降低时,大脑出现异常放电现象,全身肌肉痉挛性发作。
100个宝宝里面,大概只有4个宝宝会发生高热惊厥,而且有很强的家族性。
有的宝宝每次发热到40℃都不会抽搐,但有的宝宝到38.5℃就可能抽搐。
宝宝如果发生高热惊厥,父母不要惊慌,按照下面的步骤来做:
1、将宝宝平卧到床或地上,远离坚硬和尖锐的物品(免得抽搐时碰到)。
2、把宝宝的头侧向一边。
3、松开宝宝的衣领,保持呼吸畅通。
抽搐一般持续数秒到数分钟就会结束,但如果持续超过15分钟,就要马上拨打120进行急救。
宝宝惊厥时,不要摇晃宝宝,不要掐人中,不要捆绑或者包裹宝宝,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声光刺激就可以了。
如果宝宝在发热24小时内只发生了一次惊厥,持续时间不超过5分钟,恢复后一切正常,父母就不用担心。但如果不止一次、超过5分钟、或者不是全身抽搐而只是身体的一部分抽搐、或者抽搐结束后不能恢复正常状态,就要送医,医生会检查是否患有脑炎。
04
—— 摔跤——
长沙有位15个月大的女宝,在床上玩耍时,不慎从50厘米高的床上摔下,头部着地,除了摔伤的地方出现了一些肿胀外,没有表现出别的不舒服,家人也就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接下来的几天里,宝宝的头部竟慢慢的肿胀扩大,头围比同龄的孩子大了一半,还渗出了脓液,家人这才急急忙忙将孩子送到了医院。
原来,宝宝摔倒的时候,头皮被摔破了,但大人没有注意到。孩子感觉不舒服,就不停用手去挠。创口就进一步感染,形成了肿胀。
医生说,再晚一点送医院,可能会出现颅内感染。
当宝宝学会爬或者走路的时候,就会经常摔跤。
最虐心的就是摔到头。应该怎么办呢?
一、不要马上抱起宝宝!
看到孩子摔倒了,家长不要马上抱起宝宝,要注意观察宝宝有没有活动性出血、血肿,有没有肢体运动障碍。
如果皮肤出血,要用纱布或者干净毛巾按压,给宝宝止血。
如果有局部红肿、血肿,要马上冷敷减少皮下出血。
如果宝宝出血量大、出血不止,或者耳道流血、有肢体运动障碍的话,要及时送医院就诊。
二、观察是否有异常
有的症状可能要在摔跤后几个小时才会出现。
如果宝宝出现异常的烦躁不安、嗜睡、喷射性呕吐、异常行为、运动不协调等,如有及时儿童专科医院就诊。
三、观察2-3天
坠床后宝宝看似一切如常,家长还不能掉以轻心,一般需要观察24-48小时,注意喂养和日常护理观察。
局部血肿如果2-3天后还未吸收,可以用温毛巾热敷。
05
—— 吞食异物——
今年5月份,江苏有位9个月大宝宝,吞下了放到床头的别针。
别针就在宝宝细小脆弱的食道里,而且还开着大口,针头偏偏还对着上方。
如果针头刺伤血管,很可能发生大出血,甚至会危及生命。
幸好手术医生格外小心,一次次巧妙的操作胃镜异物钳,一点一点的牵拉别针,足足用了半个小时,才慢慢把别针从十二指肠降部取出来了。
而在美国,一位两岁的小女孩Brianna,因为误食了钮扣电池,一直有着轻微的发烧。
直到在圣诞节后两天, 就突然吐血,全身皮肤变蓝,送进医院急救,还是回天乏术...
如果发现孩子不慎误食了洗洁精、退烧液、或者某些药片,最安全的行动是——
尽快把他们送到医院。
尽可能多的告诉医生,你所知道的信息。帮助医生判断孩子误食的物品,以及危害性。因为有的物品可能具有腐蚀性,有的尖锐可能划伤食道,医生会根据这些信息作出不同的急救措施。
当然,这些知识都是不时之需。
最好宝宝一直用不上!
✬商务合作联系:qq(2460973839)微信(xiong729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