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妈原创)喂喂!信中医,爱中药,大人自己吃吃也就算了,别喂孩子!

作者:梧桐妈妈大小宝 09-13阅读:1151次

原创作者:梧桐妈妈大小宝

梧桐妈妈大小宝是一位亲自养育两个宝宝的妈妈。北京大学医学博士,曾任武汉同济医院主治医师,现为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后,师从孙时进教授,主攻儿童心理学。著《夏娃的困惑》丛书。希望接地气地传播科学育儿理念及切身养育体会,让妈妈们真正感到育儿的乐趣和幸福。史上最为来势汹汹的育儿谣言粉碎机,誓当育儿界的方舟子,宝宝健康的卫道士!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水印未删,如有侵权,请告知更改!深表感谢和歉意!

忧虑,来源于信息不透明。梧桐妈妈不否认疗效,但也绝对不能忽视副作用。

不可否认,很多中医药效果挺不错。网上很多抨击中医的文章,认为中医药基本等同于安慰剂,纯粹是老百姓主观认为其有效果而追捧,个人感觉也不尽然。“中医粉”极力声援,群起而攻之,举的例子多半也是某某治了“真的有效果”。至于自己,也曾受惠于中药,并不排斥。我觉得藿香正气丸吃着比别的胃药舒服,没事也喜欢按摩一下,切切实实被中医治好了反复发作的老胃病,老腰疼,也见识过老中医把把脉,就能把体检报告背得差不离的神技。更见过不少中医,年轻人冻龄有术,比同龄人看上去年轻十岁;老人家鹤发童颜,眉髯飘飘,情绪平和,宛若仙人……因为这些曝光的毒副反应,把中医的疗效和诊治水平一并抹杀,感觉也是不合情理的。

很多老中医穷其一生研习医术,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治好了无数的病患,真的不能一棒子打死他们的理念甚至是信念。按摩、拔火罐、刮痧、针灸、辣椒贴……这些治疗,真的在世界范围内拥有越来越多的受众(这些操作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比较好理解,研究起来比复杂的药物相对容易些)。我们发现砒霜能治疗白血病,兴许其他那些“以毒攻毒”的药物,也可能对特定的肿瘤起效果,倘若再有这方面新发现,世界范围内都是“功德无量”的事情。

只是这效果用科学方法评估起来比较难,多半基于一种主观感受,所以 “中医粉”和“中医黑”,能够不遗余力互掐多年,原因正基于此。

我们害怕它的副作用,转而否定它的作用,逻辑上是并不成立的;反之,我们期待它的作用,而对其副作用视而不见,也是不合理的。关键在于,能否找到研究中医药更切实有效的方法。目前用西医的那套双盲对照实验、三期临床试验等方法研究中医,的确有所局限。

我们的恐惧和敬畏,来源于未知。中医那套非常朴素的“天人合一”、“五行相生相克”哲学思想,利于记忆,倍添神秘感,但无法从原理上解释清楚所有的现象。这着实让人感到不安。

中医药在我国成为主流医疗,跟西医药并驾齐驱,有其历史原因。中药西药的差别,可能不在于孰优孰劣,而在于信息的透明性。西药研究得很清晰,这会给我们带来安全感,也能让我们对用药剂量、方式等优化选择,一旦有副反应发生,也能及时发现,沉着应对。对于未知晓的事物,一开始我们可能“无知则无畏”,稍作了解后便会“心有戚戚”,“踟蹰不前”。

我们更应该强调一点:在孩子、孕妇、哺乳妇女身上做实验是不现实的,哪怕仅仅是扎针抽血、影像学等检查,有伦理学原因在里面。我们现有的西药数据都很局限,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动物实验和既成的病例报道。所以大部分西药的说明书尽管很详细,也想尽量避开这些雷。对中药,我们更是所知甚少,“放飞自我”,抓一把随便给这些特殊人群吃,合适吗?

讲了这么多中医药的“坏话”,我都不好意思了。前面提到过,我也曾受惠于中医,也对其颇有“感情分”。不过不能因为情感上的偏向,就否定其研究的局限性。我个人并不反对其存在有效性的可能,也绝对不支持其“存在即合理”,一定无毒无害的言论。对未知的事物,一棒子打死诚然不好,至少需要保有敬畏及怀疑批判之心。

06

喂喂!大人自己吃吃也就算了,别往孩子嘴里乱喂东西!

我想,上面这些内容争议可能挺大。不少人觉得,现在科技改进了,毒副作用监测手段较过去增强了。另外,有哪个药商会傻到往药里面放砒霜、重金属呢?中药吃了几千年,现在用的人群这么庞大,有副作用咱会不知道?这么看来,一碗几味药的中药汤,跟一碗西红柿鸡蛋汤,又有什么差别呢?

这是个非常庞大的、复杂的,牵扯诸多领域的问题,咱们现在不展开讨论。我的意见是,中药的有效性、毒副作用,信息是不透明的。大人有选择权,可根据自己目前掌握的信息和自身意愿,决定要不要吃。打个比方,有的癌症晚期患者,被大型三甲医院放弃,寻求“补充和替代医疗”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简称:CAM),是无可厚非的一件事。全世界人民都有自己的特色本土医疗,要不,没有印第安人的帮助,美国人如何在金鸡纳树皮中发现金鸡纳霜呢?不瞒您说,大部分患者越治越糟糕,但我真见过妙手回春的,恶性淋巴瘤晚期的女孩治得满地跑,还结婚、生孩子、到处旅游的(非常不建议尝试,正是因为信息不透明,现在骗子江湖游医太多,治愈的几率非常非常低。家人费劲心力,像武侠片中那样弄来“天山雪莲”,“川府灵芝”,“会跑的红参”,绝大多数病人最终仍难逃厄运,甚至贻误了病情,错过了西医最佳治疗时机,后悔不迭。一般来说,跟着大医院国际治疗准则走,相比偏门左道,总归是最为稳妥的做法)。

但梧桐妈妈的底线是——不要随便给孩子吃中药,特别是自己从药店抓来的散剂,甚至是自己路边采的药材!尤其是新生儿!孩子的脏器是非常娇嫩的,容易受损;另一方面,孩子的绝大多数“疾病”是用不着治疗的,没有必要去承担用药风险。

1

即使不考虑药物毒性,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最常见的问题,其实是过敏!

世界卫生组织建议,6个月以内的婴儿,连水都不要喝,6个月以上,辅食都得一样样添加,唯恐过敏,更何况成分这么复杂的中药汤?竟然还常给新生儿吃?

我们稍有些常识就能明白,过敏,就是身体不认识这些玩意产生的保护性排斥反应,因此平常不常吃的东西,最容易过敏。比如内陆的人吃海鲜、热带水果,就比生活在海边的人过敏率高很多。谁没事平时会经常吃药呢?药才是我们最不经常吃的东西,有些药材听都没听说过,当然更容易过敏了。

婴幼儿比成人,过敏率还要高很多。为什么呢?宝宝7~8个月以前,肠道粘膜免疫功能发育得不大完善,胃肠通透性比较高,一些过敏原可以透过肠胃,直接进入他的血液里面(本来,这种胃肠“筛孔”设计对婴幼儿是有好处的,母乳中的免疫活性成分,不光能保护胃肠表面,还能直接进入孩子身体起作用。然而,喂别的东西就糟糕了。所以,婴儿只适合吃奶,不适合吃别的东西,这是大自然早就设计好的)。另外,他的免疫系统也不是很完善,需要跟自然界的病原体、过敏原一点点互动,逐步建立完善。这有个复杂而漫长过程,出生伊始都依赖从母体带出来的抗体,和母乳中供给的免疫活性成分,保护他不受伤害(所以没吃母乳,对免疫功能更加不利)。

因此,防御的“盾”上面满是筛孔,攻击的“矛”却更加地密集和尖锐,孩子当然更容易受伤害了,日常食物对他而言都有一定的过敏几率——6个月添加辅食都要非常谨慎,吃配方奶都有一定的过敏概率,妈妈吃了宝宝易过敏的食物后宝宝再吃母乳都有可能过敏,更别提天天直接往他嘴里塞药了。越小的宝宝越容易受伤害,程度也更重,恢复起来也更加艰难。

因此,这些乱七八糟的药物几乎100%会刺激宝宝娇嫩的肠道,生病的宝宝更难受,没病的宝宝也弄得鸡犬不宁了,恶心、呕吐、腹泻、肠绞痛、肠胀气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而我们往往还不明白,这磨人的一直哭闹的熊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看孩子病没好,还忙着换奶粉和上更复杂的治疗。少部分特别倒霉的孩子直接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而我们到死也不理解,竟然是我们自己亲手葬送了孩子。

每每看到这些新闻,梧桐妈妈都很痛心。

2

除了胃肠容易受影响,其他的脏器呢?谁知道他们娇弱的小肝、小肾、小脑袋瓜、小心脏……都在经历些什么?这一个方子十几种药下去,真不知会发生些什么事!

越小的孩子,脏器发育越不完善,越敏感,容易受损。肠胃是这样,肝肾等脏器更是如此。给还没添辅食的孩子乱喂药,还是这么不明不白、成分复杂的药,小小的肝肾还得应对巨大的代谢、排泄压力,快速发育的、敏感又容易受影响的神经细胞浸泡在奇葩的内环境里,免疫细胞被这些过敏原弄得很糊涂,到处攻击自身组织(有些身体组织跟这些外源致敏原、病原体有类似的成分,免疫系统没认出来,把自身组织和“敌人”通通攻击了,这是过敏或感染导致自身免疫问题的生理基础)……实在是太太太太太太不好了。

比方说,有些孩子,因为喂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出现溶血性黄疸!原因不明确,很有可能就是肝肾发育不完善或功能受损,酶功能不全,凝血功能受影响;过敏使身体产生了攻击自身血液系统的免疫物质(免疫性溶血);或这些药含一些诱发溶血的药物成分(西药中比较明确的是磺胺类和呋喃类,有时候妈妈吃了药再喂孩子吃母乳,都有可能出现溶血反应,月子里的孩子因其肝脏代谢的酶还没发育好,尤其需要注意,更不能直接给月子里的孩子吃。中药有没有类似成分?我们不知道)等因素造成的。还有的孩子本身存在G-6-PD缺乏症(又称蚕豆病,在我国两广地区非常常见。不光蚕豆,很多食物、药物都不能吃,甚至家里摆樟脑丸都不可以。具体可以查看《夏娃的困惑——哺乳谣言粉碎机 特殊的母乳宝宝》一书。不过,每个孩子敏感性不一样,不是所有的孩子接触这些东西都会出现溶血,也有的孩子特别敏感,接触一点就要抢救的),更容易出现溶血反应。

有些黄疸不是溶血引起来的,不过用药本身,也可能造成黄疸加重。比如药物有可能影响肝脏或肝酶功能,或影响胆红素和载体蛋白的结合,使得血清游离胆红素增加,甚至透过血脑屏障引发胆红素脑病!看看,多么讽刺,我们是拿药去“胎毒”、去黄的,这会儿反而越去越重了。

你很可能会问,“用青霉素都有休克的呢,每个药都有副作用,怎么偏盯着中药不放?”这话没错,但我们更关心的是,几率问题!西药的起效剂量、中毒剂量、副反应,一两百年来全世界科学家研究得透透的,严重副反应几率也统计得好好的,用是不用,怎样用,医生和患者能根据这些信息和当时的自身情况,作出最佳选择。相比之下,我国特色的中药信息完全不透明!这副反应也没多少科研工作者进行过大规模统计研究。但目前的数据和报道足以说明,副反应发生率已经相当高了!婴幼儿更是重灾区。

比如上面提到的中草药引起的新生儿溶血性黄疸,非常非常保守的统计,在我国南方地区,至少超过5%的孩子遭受过。至于孩子在鬼门关走过的几率?抱歉,暂时还没有像样的数据。

不过,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随便找家大型三甲医院问问看,每年至少有几十个宝宝因服用“开口茶”而中毒(除了胆红素脑病,肝、肾损害较多),或出现急性胃肠出血(直接胃肠刺激),被送入NICU!而且,这些孩子死亡率真不低。看看他们嘴里都被喂了些啥?别说黄连、甘草、钩藤、凉茶之类了,其他还有熊胆、鱼胆、猴枣(猴结石)、羚羊角、珍珠粉、蟾蜍、活蚯蚓(活的!真的是活的!)……大伙儿真是“放飞自我”,啥都敢塞啊!我们所能知晓的这类零零散散的报道,除了一些文献记述的些个案,多半是从记者那儿流出的。

看了这些,能不害怕吗?梧桐妈妈再次苦口婆心规劝各位:孩子的身体不是家长的药物试验基地啊!管他中药西药,是药就有风险。任何药都需肠胃试毒,肝脏解毒,肾脏排毒……婴儿风险更大,滥喂必须谨慎!

3

再次强调,宝宝第一口奶,一定要是妈妈的初乳!

如果给婴儿喂这些奇奇怪怪的中药,或糖水、盐水、奶粉等,不仅对宝宝身体有伤害,还可能影响宝宝的口味、食欲、食量等,间接影响妈妈的泌乳。宝宝乳头混淆不吃奶,不舒服频繁哭闹,难于安抚,会极大地影响妈妈照料宝宝的信心。

4

你很可能追问,“西药的副作用写得吓死人,中药又都不让吃,照你说没什么药能用哩,孩子生病了哪有不吃药的道理?”

我们医务人员和百姓,都有个不成文的用药习惯,“西药不行中药上”。

打个比方,人类绝大多数病毒感染是自限性的(除了乙肝、丙肝、艾滋等慢性感染病毒),很多时候西药对其束手无策。我们迷信的利巴韦林、阿昔洛韦、金刚烷胺等抗病毒药,只对很少一部分病毒起作用,病毒很快变异了也管不住,副作用又大,用药的风险/收益比太低,西方并不建议常规使用。这时候,“副作用尚不明确”的中药“挺身而出”,成为非常好的“备选项”,甚至有可能“喧宾夺主”。

事实上,孩子绝大多数疾病不需要吃药,自己就能好。6个月以内的宝宝更很少生病,这是因为他的身体里还有打娘胎里带出来的抗体的缘故。如果能吃母乳,母乳中的抗体还会源源不断地供给给宝宝,孩子更不容易生病,即使生病,吃母乳有时比吃药管用。这样看来,承担这个风险还有必要吗?

普通病毒性感冒、病毒性腹泻,吃不吃药,几天也能好。有研究证实,不管中药、西药,都不会缩短这些疾病的病程,充其量只是缓解症状,效果还不是很确切。多数过敏性疾病,没找到过敏原,吃啥药也不管用(过敏原其实不难找,无非是孩子天天吃的东西,天天用的东西,环境因素影响相对较小)。

我们还经常听到妈妈们说孩子“上火”了,“积食”了,于是,吃各种各样的药、喝各种各样的水来“泻火”和“消积”,便成了头等大事。前面“喂水”章节提到过,中医认为的排毒,很多时候是通过排便、排尿、排汗来实现!“上火”、“积食”的原因,最常见感染和过敏,让孩子拉肚子、拉尿、发汗,有用吗?还有些老百姓觉得严重得不得了的症状,诸如舌苔发白或微黄、攒肚子等,根本都不是病!

更别提啥病都没有的新生儿,为了那些莫须有的“胎毒”和可治可不治的黄疸,吃那些复杂的、严重刺激肠胃的泻药!还把胃食道反流、母乳性腹泻、“攒肚子”、肚子咕咕叫、大便酸味、泡沫、奶瓣、粘液,屁多且响这些生理现象当“积食”、“消化不良”(不除外奶粉过敏等情形),吃“健胃消食”的中药;孩子胃食道反流或出牙,奶水或口水流到喉咙里咳了两声,或长疹子,就给他喂羚羊角;把孩子正常的“惊跳反射”,或不知道什么原因引起的哭闹、睡不好觉,都一股脑儿地想着吃钙片、吃药解决问题(刚才提到过的,这些中药成分可能含镇静剂和重金属)……

宝宝心里苦……刚出生没几天,奶还没舔两口,莫名其妙当了药罐子,真冤啊!

好处不大,风险不小,做这些事情的意义,又有多大?

还有些妈妈希望孩子身体健壮,聪颖过人,没事就吃人参、党参、黄芪、枸杞、燕窝、蜂王浆、冬虫夏草、海参、珍珠粉等等名贵玩意,给他大补特补,甚至补到孩子流鼻血,贴一身膘……没吃补药,也要吃点儿什么“四磨汤”之类,说是对肠胃好,或者对脑子好,美其名曰“调理”。我本人也是不推荐的。

好处不确切,风险可能有(不明确的近期或远期副作用、假货、污染、影响吃奶等),做这件事情的意义,又有多大?

梧桐妈妈是有多啰嗦,强调了又强调:进到宝宝嘴里的每样东西,都要慎之又慎,可吃可不吃的,尽量不吃;感觉需要吃的,充分了解其毒理药理等特性之后再考虑给宝宝吃。吃了以后也还没完,必须密切观察宝宝有无各种反应,随时停用。

其实,绝大多数情况下,往孩子嘴里喂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完全没有必要!小宝宝只需要吃喝拉撒睡和妈妈的怀抱,就能满足地生活下来。小动物是如此,人类也是如此。其中,吃是宝宝的头等大事,几乎决定了其他一切的生活质量。给宝宝喂食是建立情感联系最快、也是最好的方式,很多照料者沉浸在其中的快乐里,而对于可能给宝宝带来的伤害一无所知。我们必须正视宝宝的实际需要,并一定相信科学。即使在传统理论大潮中显得很孤立,但在这一点上绝不妥协盲从——我们是他们的妈妈,妈妈一定会保护好小宝宝,不是吗?

限于篇幅,梧桐妈妈没法将每个药物都分析一遍,看到底能吃不能吃,原因是什么。以下挑了些很常用的,研究相对清楚的药物,供你参考,并助你作出抉择。

啰嗦这些理论,我想你还没有太多感觉,很可能觉得梧桐妈妈没事找事,危言耸听。赶明儿开始,梧桐妈妈真给你介绍些咱们常用的单剂和方子,挨个儿仔细分析分析,往孩子嘴里塞这些乱七八糟的药,合情是不合情,合理是不合理。

本文节选自《夏娃的困惑》丛书,作者冯欣源(微信公众号:梧桐妈妈大小宝,wtmmdxb),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版权所有。转载规则请添加公众号后,后台回复“转载”获取。购买新书可以添加公众号,后台右下方有书籍详细介绍和微店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