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养个娃吗? 放!轻!松!”
珊妈的第6篇读书报告
“这孩子怕生,不喜欢和人打招呼。”
“我不知道他在怕什么,这也不敢那也不敢。”
“我家孩子脾气大,动不动就生气。”
珊妈我发现一种现象,妈妈们碰在一起,经常把孩子“标签化”,就像在参加“吐槽大会”似的。
我也一样,给孩子贴上标签后,又想方设法要把它们撕掉。
最近加了个“鸡血”的读书打卡群,把《游戏力2》给啃了,才发现膝盖深深中了一箭……原来“胆小、紧张、易怒”这些这些伴随成长的负面心理统称为“童年焦虑”,是全世界孩子都有的普遍现象,而我们大部分家长的处理方法……都错啦!
如果说《游戏力1》告诉我们的是如何“爱与接纳,建立联结”,那么《游戏力2》则告诉我们如何帮助孩子战胜焦虑、恐惧与愤怒,学会自信、阳光地拥抱世界。
不妨来试试科恩博士的方法吧:用游戏力的方式轻推,帮孩子战胜童年焦虑。
一、焦虑是什么?它是怎么运作的?
科恩博士的书,经常围绕一些精妙的比喻展开,比如说《游戏力1》中的“续杯理论”;这本书中,他提出了“第二只小鸡”的比喻。
小鸡在遇到危险时,会有装死的本能,但如果它注意到还有第二只小鸡在边上闲逛,很快就会恢复正常。
孩子就像这只小鸡,当焦虑来临,大脑会启动“安全系统”:察觉危险——拉响警报——理性评估——解除警报。受焦虑困扰的孩子会停留在“拉响警报”阶段,从而影响ta的身体、情绪、思维、行为和人际关系。
这时候,由我们家长充当的“第二只小鸡”就该出马啦!通过适当的方式,帮ta解除警报。
二、面对焦虑,如何轻推孩子?
大家看过《头脑特工队》吗?成长的过程中并不全是欢乐的回忆,还有悲伤、愤怒、厌恶、害怕等等情绪。作为家长,我们该怎么帮助孩子呢?
书里指出了两条道路。
1.共情与放松
当孩子惹你生气时,来跟我深呼吸,默念三遍:共情!共情!共情!
没有共情,我们很容易对孩子的恐惧不以为然,改头换面当起了”裁判“,想要安抚,可说出的话却是蔑视,像一把不信任的刀扎在孩子身上。
“不用担心,没什么好怕的!”
“小小孩才这样呢,你都这么大了!”
“你要是不玩,我们就回家算了!”
我们看看共情的家长会怎么和孩子相处。
“你是不是有点害怕,要不抓着我的手试一试?”
“等你准备好了,我们再加入他们吧?”
“我小时候遇到这种情况,也很害怕的。”
共情就像一扇窗户,帮我们看见恐惧中的孩子的真实想法。
共情不是和孩子一起紧张,而是持续为孩子建立“安全感”。首先,咱们要抱着绝不轻视的态度,先认可孩子的感受,再想办法开解。如果劝解在15秒内没起作用,说明孩子从警报到理性评估的通道还没打开,咱们就需要继续帮孩子放松,直到ta冷静下来,完成理性评估,最终自己解除警报。
2.直面感受
当人类面对害怕的事物时,通常有四种反应:极力逃避、情绪失控、咬紧牙关或是直面感受。
极力逃避的孩子,需要轻推;
情绪失控和咬紧牙关的孩子,需要放松;
而直面感受的孩子,需要引导。
科恩博士在书中提供了很多游戏方法,让孩子放松下来。(自己去看哦~)
反思自己,我们热衷教授孩子知识,却很少引导孩子讨论感受。
其实战胜焦虑很简单,那就是——真诚地鼓励孩子说出感受!你的害怕是1级还是10级?害怕的原因是什么?说着说着,孩子就会渐渐放松下来,跨过心理障碍,真正成长进步。
拿珊妹举个栗子:
珊妹第一次去游泳的时候,她迟迟不肯下水,一副想哭的样子。
“你是不是很怕水?”我想猜猜她的想法。
“不是,我怕踩不到呀……555……”
“妈妈第一次游泳的时候也很害怕,不过现在我觉得有种踩在云朵上的感觉,要不我拉着你的手试试?”原来她是害怕漂在水中的感觉,我编了个“踩云朵”的游戏和她玩。
“好。”她伸过来的小手紧紧地抓着我,通过这力度我就知道她有多紧张。
在她漂浮起来的那一刻,我问她:“是不是觉得脚底软软的?我们现在踩在蓝色的云朵上啦!”
她晃动小脚踩了踩水,笑了:“是呀!”
“那我教你怎么在云朵上跑步好吗?”
接着她很快学会了怎么用双脚打水前进,开始享受游泳的乐趣。
我记得泳池边还有一个小男孩,他爸爸一直站在水里喊:“没什么好怕的,勇敢点!”
小男孩好不容易走到水里,马上又退回去了,站在岸上委屈得大哭。他爸爸觉得儿子很胆小,也越来越生气,甚至想直接把他拖进水里。
后来那个夏天里,这两父子再也没来游泳。
三、做不焦虑的家长
焦虑就像打哈欠一样,是会传染的。
焦虑的孩子大多数来自于过分保护或者神经紧张的家庭,孩子爬高了,“小心!快下来!”;孩子拿东西,“小心!别砸到脚!”;孩子喝汤,“小心!烫!”……生活在高度戒备紧张兮兮的家庭中,这样的孩子还能放开手脚去探索、去飞翔吗?
他们时刻准备拉响“报警器”,甚至自身的警报系统还会失灵。
来反思一下,“小心点”这句话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吗?
它只会增加焦虑感,导致孩子逃避风险,不愿尝试新的事物。
那么大人的焦虑又是从哪儿来的?翻翻微信,《再不……就晚啦!》、《这些危险潜伏在孩子身边》、《人贩子又有新招数啦》、《80%的父母都会犯这个错误》……
每篇10w+都在煽动焦虑的神经,让我们无法充当淡定的“第二只小鸡”。
我们比孩子高,不代表要居高临下;我们比孩子强,不代表要强人所难。
让我们一起收起充满偏见的判断,改成“我理解你,我相信你,我会保护你,去玩儿吧!”
相信孩子定能展翅飞翔。
说点题外话,有人问珊妈,说自己很想看些育儿书,可是白天上班累成狗,晚上哄睡困成猪,根本没时间啊!
好吧,其实我也常常懒癌发作,这时候就要借助外力啦!珊妈加入了【游戏研究所】读书群,拍着我的平胸推荐给大家哈!可以领书,可以和同伴分享感悟,还有大咖授课,而且……统统免费!!!
据说下一期开始招生了,请关注“不严肃育儿”今天的二条哦!珊妈给你有!福!利!
文 / 珊妈 @不严肃育儿(ID:T-reading)
大观家庭(ID:thedaguan)特约出品,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