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竹萧萧(外科学博士在读)
有人说,宝宝鼻梁上有青筋说明皮下脂肪比较薄,是体弱的表现,容易生病,就比较难养。老人家们还有种说法:鼻梁上有青筋的孩子脾气比较坏,小时候难带,但长大反而聪明。鼻梁上有青筋就代表更难养吗?
外科学角度:青筋就是血管
医生常常需要向其他人解释什么叫作“筋”。其实我们常说的筋包括两种解剖结构——武林高手自废武功挑断手筋脚筋。
那实际上指的是肌腱或韧带,跟肌肉运动有关;而高手过招前手臂上青筋突起,指的是比较接近表皮的一些静脉。所以,宝宝鼻子上的青筋,实际上就是位于鼻子部位的那些离表皮比较近的静脉血管。
为啥宝宝鼻子上的青筋会特别引人注目?其实答案很简单,因为宝宝本来就比较嫩,而且鼻子那里皮肤薄,深色的静脉自然就容易透出色。
如果你现在低头观察自己的手背,就不难发现,手背上的青筋不管是不是凸起,至少找起来还是容易的,这也是因为我们手背的皮肤相对薄。
跟成人相反,宝宝的手大多都肉嘟嘟的,反而手上的青筋会不那么好找,而相对来说位于面部和脑门上的静脉血管就容易被看到——妈妈肯定记得带宝宝去挂吊瓶时手上常常找不到血管,最后护士得在宝宝头上扎针。
这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明白了“鼻梁上有青筋”的原理,知道了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那么我们自然不会盲目地相信这与体弱息息相关了。
心理学角度:暗示造假象
鼻梁上有青筋的孩子难养吗?这更像是一个心理问题,其中有好多典型的心理现象。人类特别擅长把先后发生的事件之间建立起“关联”,但有时候我们太爱好关联了,以至于常常会把两件毫不相干的事情关联起来。
诸如“左眼跳财,右眼跳灾”、“酸男辣女”之类的胡扯真不少。今天的“青筋难养”也是其中之一。光有关联还不够,要让这事儿言之凿凿,还离不开心理暗示。人们总是偏向于把一件事儿归因于某些“坏事”,这样心里就会好受一些。
例如当科学家们问癌症患者平时是不是饮食不健康、爱吃垃圾食品时,大多数人都会趋向于回答“是”。因为那样的问题实际在暗示患者——之所以得病就是因为之前饮食不健康,这就能给患癌症找到一个合理的原因。
别小看这暗示,它能够非常明显地夸大两件事物的关联,甚至让两件毫不相干的事物被关联起来,是科学家的大敌!
不难看出,“青筋难养”同样带有很强的心理暗示。很多妈妈看到这个命题之后可能会想“对呀!我家宝宝晚上老是醒来,喂奶也经常不老实,确实难养”……一来二去的,就相信这是真理了。
但实际上这里被忽略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现实中大多数宝宝都会有晚上醒来哭闹或者喂奶不老实等经历——这是正常的表现,而不是“难养”的特征。
换句话说,每一个家庭都会为孩子付出巨大的心血,每个宝宝其实都“难养”。如果我们非要在科学上较真,找出什么叫作“难养”的话,那就得问清楚:宝宝晚上醒来几次?每天喂奶有几次是不老实?
当我们把“老是”“经常”这些虚词换成实实在在的数字,才能跟正常去进行比较,也才能知道宝宝到底难养与否。
类似于“青筋难养”这类的题,大家大多是碰到问题才去搜索或者到母婴论坛里提问的。这里就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偏差,叫作“汇报偏差”。
这个偏差也是科学真相的敌人,因为很多研究人员“报喜不报忧”结果就造成汇报偏差。而网络论坛的提问恰恰相反,往往是“报忧不报喜”。
实际上如果孩子好带的话,无论是否有青筋,家长都不会去关注这个问题,自然也就不会主动搜索相关话题或者和其他妈妈们讨论。
而那些“家有难带宝宝”的妈妈才会主动找上门,然后在心理暗示下回帖支持“有青筋难养”一说。久而久之,这些话题下面的讨论也就自然容易一边倒,乍一看,确实由不得不信,其实是假象。
青筋不是病,别治!
如果妈妈只是在网络上抱怨孩子难带,育儿之余上吐吐槽,抒发一下情绪无可厚非。但可怕的是,有些家长把这青筋当病,更有甚者因此给孩子进行所谓“调理”直接吃上所谓的“补药”了!我的天呐,面对这种情况,笔者特别想发自内心地呼喊:饶了孩子吧,孩子是无辜的!
再一次强调:不要给孩子吃成分不明的“药”。特别是一些所谓的中药偏方,完全不知道里面拼凑了哪些东西。
中草药里有50多种已经被确定有肾毒性,万一偏方里面包含了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即便对成人毒性很弱,但因为孩子的肝肾功能跟成年人不在一个水平,也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到时候孩子反被所谓的“补药”伤害到身体,就真的难养了!
上面我们已经说过了,青筋无非是透过皮肤看到的静脉。除了每个人长得不一样之外,唯一能影响青筋的就是孩子的胖瘦了。
只要把宝宝喂得足够胖,青筋肯定能消退。相信家长们都知道,带着小宝贝去医院检查时,医生会拿出生长发育量表来对对,看看孩子的体重是否在正常范围,过胖过瘦都不是好事。你不会愿意为了消灭青筋而把宝宝喂成超重儿吧?
青筋和性格真没关系
网上另外一些妈妈担心的倒不是青筋是不是病,而是这青筋是不是说明孩子将来会性格不好、胆小、刁蛮等等。
其实上面也已经说了,和“有青筋难养”类似,把青筋和性格缺点联系起来无非也是另外心理因素导致的假象。与其把性格特点跟青筋之类的挂上钩,家长朋友们倒不如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想办法。
因为我们小时候(学龄前)的性格培养取决于两方面:遗传和家庭环境。遗传来自父母,这个恐怕等孩子生出来就没法改了,因此我们也只能在家庭环境上面下功夫了。
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影响作用也是非常大的,本文不多赘述,家长们可以通过一些育儿书籍和资料来找到相应的训练方法,帮助孩子培养良好性格。
*本文系《时尚育儿》杂志约稿原创,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妈妈圈微报——《时尚育儿》杂志旗下母婴app,最懂你的育儿灵感探索平台,为孕、0~6岁孩子的妈妈们随时随地提供试用、抢购、资讯平台,让新手妈妈的育儿生活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