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鸡?哦,太难吃了!”中国人一脸不屑。
晌午时分,住在美国西海岸纽约的一家人走入一家中餐厅,在热情的店员极力推荐下,父亲点了份陈皮鸡和一份炒面,儿子点了份炸蟹角,至于母亲,则点了份炸馄饨和左宗棠鸡。
餐毕,三人优雅而满意的擦擦嘴,在接过店员送给儿子的一份小礼物后,三人走出了餐厅,门口美国食客络绎不绝。
在太平洋彼岸的美洲大陆,有超过三亿人独爱一种菜系,这种菜系,源自中国,却口味独特,风格自成一体。有人戏称这种菜系为中国八大菜系之外的“第九大菜系”。
据统计,美国境内有超过40万家中餐馆,其中林肯被刺杀的那座房子,也成了中餐馆。这些中餐馆的数量竟比麦当劳、肯德基、汉堡王加起来还多。40万家中餐馆,不约而同的主推中国第九大菜系。
这第九大菜系最当家的一道菜是左宗棠鸡。
没错,名字就是那个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首领的左宗棠。
或许你从未听过,或许你偶尔尝过之后对此不屑一顾,觉得这种口味东不成西不就、上不得台面,但不管如何,它们在美国的地位不容小觑。
美国人称这些菜为异乡菜,除了披萨,再没有哪一道菜可以抢得过左宗棠鸡的风头。左宗棠鸡,在美国各个中餐馆,也必然是菜单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一道美国人赞不绝口的“中国菜”。
左宗棠鸡作为美国中餐的代言人,这道菜在中国却少有人知,一些有机会尝过的中国人纷纷咂嘴后摇头:“味同嚼蜡算是夸奖。”
中国人不爱吃的这道所谓中国菜,美国人却趋之若鹜,看起来有些不可理喻,但或许有理可循。
中国菜在美国杠杠的
中国菜在美国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
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百姓贫困潦倒,在大多数地方,几乎没有谋生之道。而此时的美国,却看似经济繁荣,需要大量的劳工修建当地的基础设施,经济飞速的发展带动的是劳动力的缺失,这给了一大堆中国人希望。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淘金热在美国西海岸兴起,消息漂洋过海传到广东一带,在大洋的彼岸有一个神奇的地方,更有数不尽的荣华富贵,一时间,贫苦生活过惯了的广东人对大洋彼岸极度向往。
于是,数以万计的廉价劳工签下卖身契,在中间人的帮助下落脚在美国加州,成了美国第一代中国移民。
这些人大多没受过什么教育,也不会什么英文,他们饱受歧视。第一代美国华人的移民史,用一个字概括,就是惨。面对美国人眼中满含的蔑视,摆在这些人眼前的,只有三个选择:回中国、洗衣工,或者抄起锅碗瓢盆干厨师。
最早期的中餐馆因为这些人应运而生。
此时的中餐馆大多数是为了服务中国人所开,他们提供的,也是地道的中餐。为了标识自己中餐的身份,他们会在门口悬挂一面黄色的三角小旗,意思就是,这家小饭馆是地道的中国菜,欢迎异国他乡的顾客来此寻找家乡口味。
然而,在美国人眼中,这些怪异的菜总是用些怪异的食材,连做菜的方法都显得怪异无比,至于口味,更是让一众美国人皱眉。当时中国人卑微的社会地位也让美国人瞧不起,于是他们开始大肆宣扬早期的中餐馆有多么不尽人意。
中国人喜欢烹饪一些“来历不明、质地奇怪”的肉类和蔬菜,而且他们常以吃老鼠为生。
由此,中国人的形象一度成为美国人教科书般的例子。
《纽约时报》曾在其讲述的中餐发展历程中写过下面一段话:
中国人是吃害虫的移民这一形象在公众印象中挥之不去,美国十九世纪的儿童教科书里有一张中国人正在吃老鼠的配图,泽西城一家杀虫剂公司的老板为其“老鼠克星”打的广告里也有一张类似的图,下边并标有一行字:他们必须离开。
当时,美国人对中国来的移民并不友好,这些说话抑扬顿挫、写字如画符的异国人仿佛天外来客,连做的菜都那么难吃,他们如是想,并抬眼看着那些门口挂着黄色小旗的中餐馆不屑一顾。
中国第九大菜系的来源
中国移民越来越多,美国人心头仿佛压了一块大石头。
这些看起来瘦弱无比的中国人比美国人更勤劳肯干,最重要的是他们竟然不求高额的报酬。无数美国人渐渐感到惶恐,生怕有一天早上醒来,就被中国人在自己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抢去了饭碗,他们开始自发抵制中国人。
“美利坚合众国不需要这些蛀虫,他们是吃老鼠的可怕怪物。”
这种呼声,在美国各地间或上演。终于,1882年,美国通过了《排华法案》。自此,中国人移民美国再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同时,在美国的非法移民也将无法获得合法身份。
再没有人敢于雇佣这些非法居留者,许多人甚至不能再居住在已经有些感情的西部城市,只能被迫迁往内陆或者东部。
原本可以在西部获得部分资源并且有足够稳定收入资助大洋彼岸亲人的中国移民,在法案出台之后变得处境艰难。
为求生计,一部分人开始转变观念,中餐馆也改变了以往只服务中国人的理念,开始改变口味去迎合当地的美国人。
如何获得美国人的认可乃至于青睐,成了当时所有中餐馆经营者们的当务之急。他们开始研究揣摩美国人的喜好,一段时间后,他们在主营食物的食材中摒弃了那些美国人难以接受的特殊食材,保留了常见的肉类、海鲜和一些稍有异域风情的蔬菜,并烹饪出各种混搭的菜肴以迎合美国人与中国人截然不同的口味。
抛开传统中国人的做菜方式,辣、咸渐渐淡出这些中餐馆的舞台,以美国人酸、甜口为主的菜系被盛上餐桌。他们一边招揽美国人,一边介绍自己的菜如何如何好吃,少数被忽悠而来的美国人一尝:“卧槽,这完全不是当初那又难吃又难嚼的中国人做的菜了,难道换了厨师?”
这些看起来像是乱炒的菜忽然间便声名大噪,吃一顿中餐,成了美国的一种新时尚。一种炒杂烩料理也成为了美式中餐的老祖宗。
这也是中国第九大菜系最初的雏形。
1943年后,美国撤销了《排华法案》,之后几年,尤其是1965年移民政策宽松之后,大批的华人又拖家带口涌入了美国。这一批人,和之前移民多来自广东、福建不同,这批大规模进入美国的移民人口更加多元化,来自中国各地的都有。
同期,川菜、湘菜、淮扬菜等各大菜系也被引入美国,并根据美国人的口味,重新定义了美式中餐。自此,美国人除了最初的饮食之欲外,也渐渐觉得享受这些中餐简直是一种艺术,美国兴起了一股吃中餐的热潮。
沿此思路,中餐馆的经营者融合美国甚至其他国家的菜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广受欢迎的新菜。
中国第九大菜系渐渐成型。
同期,一道名叫“左宗棠鸡”的菜也被端上美国人的饭桌,更是受到了美国人的大力追捧,好评如潮。在美国的各个中餐馆,左宗棠鸡简直是必备之物。
寻找左宗棠鸡
左宗棠是谁,多数美国人并不知道,但左宗棠鸡却无人不知。
为了探寻这道神奇又异常火爆的菜的起源,美国人花了三年时间拍了一部纪录片。摄制组走遍美国、中国大陆、台湾等地区,只为了找到这道菜背后的男人。
如果单从菜名去推断,它应该与左宗棠有些渊源。但实际上根据人们在左宗棠家乡湖南湘阴的走访,发现就连左宗棠的嫡系子孙也根本不知道这是啥菜,它也完全不存在于湖南湘菜的菜谱上。
左宗棠鸡,实在是和左宗棠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如果硬要有,可能与一个人的故乡和偶像有关。
这个人叫彭长贵,师从湘菜名厨曹荩臣,并以96岁高龄在这部影片中出镜。
你也许没有听过彭长贵这个名字,但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发明——左宗棠鸡,鲜少有美国人不知道的。
左宗棠鸡最初实在1955年,彭长贵在一次晚餐中,突发奇想地将大块鸡肉剁碎,油炸之后加上浓稠的酱汁快速翻炒,做出来的鸡块外表酥香,里面鲜嫩,咸辣开胃,下饭得很。当被人问及这道菜的名字时,彭长贵脱口而出:“就叫左宗棠鸡吧。”
彭长贵是湖南人,而同乡左宗棠又是他的偶像,起这个名,既表达了思乡之情,同时遵循了大菜用名人命名的传统,当然也有可能是其当时压根没想那么多,只是当时脑海里忽然想起了左宗棠而已。
寻找左宗棠的制作人说:左宗棠可是一个整天扬着眉毛都要把西方列强赶出中国的人,要是他知道有一天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菜横行美国,不知道会是何想法。
好吃吗?
最初的左宗棠鸡其实完全是湖南酸辣咸的口味,并没有加糖,奈何美国人并不喜欢这种口味。
美国人还是更喜欢酸甜口味,这种口味也更容易在他们的文化里找到对应——你可以想象一下在肯德基的上校鸡块油炸之后在放上酸甜酱。
于是,美国的中餐馆端出的左宗棠鸡就成了搁点醋再加点糖的美版左宗棠鸡。而且越变越甜,也越来越受欢迎。在发亮的洋派中餐桌上,每家中餐馆又根据自己的喜好微调其味道。
此时,一个初至美国的中国人偶遇象征着故土的中餐馆,打算进去一探老家味道,点了一盘自认为是晚清名将左宗棠发明的鸡,一尝:“这什么鬼?”
至于好吃不好吃,倘若一个美国人,在成都开了一家用微波炉做川菜的店,美国人会感觉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