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生娃不可思议?荷兰已将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而现在的荷兰,依然有孕妈妈选择在家生娃。前几天,“在家生娃”甚至被列入荷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怎么回事?
在家生娃的原因是医疗体系完善中世纪时,荷兰助产士通常采用老方法,在“分娩椅”或长凳上帮助孕妈妈生宝宝。
▲ 图片来源:https://www.nu.nl/
到了17世纪,助产士们不再只遵循以往的经验,而是有了统一的专业的培训。到了19世纪,这项培训规定则写在了法律中:只有经过培训的人才能从事医学和妇产科工作。同时在这个时期,荷兰也建立了产科诊所。孕妈妈们可以选择去医院生宝宝,也可以继续选择在家分娩。
▲ 图片来源:https://nos.nl/
20世纪初,荷兰开设新的产妇护理课程,诞生了产妇护理职业的雏形。现在,荷兰的产妇护理分为“初级、二级、三级”模式。初级护理通常在社区提供,由助产士领导,二级和三级护理在医院环境中提供。
▲ 荷兰助产士丨图片来源:https://www.nbvk.nu/
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荷兰助产士逐渐有了自己的地位和权利。他们被视为独立的医务工作者,而不是像其它国家一样由医生负责。正因如此,直到今天荷兰孕妈妈都可以在助产士的帮助下“在家生娃”。
▲ 荷兰助产士和新生儿丨图片来源:https://www.euro.who.int/
当距离预产期还有两个月时,助产士会和准爸妈讨论在家生还是去医院。如果确定在家里,接下来的整个分娩过程都由助产士陪同,准妈妈可以选择在床上还是淋浴间生产。
此外,分娩现场还会有一位产妇护士(Kraamverzorgster)。产妇护士相当于一名助理,可以在分娩时协助助产士。分娩后,产妇护士还会在新生儿家里待8-10天,每天至少4个小时。主要工作是检查妈妈和宝宝的健康状况,并指导新手爸妈更好地照顾宝宝。
数据显示,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在家生娃的荷兰妈妈只占到35%。2015年的时候,这个比例下降到13%。
荷兰妇产科协会(NVOG)表示,主要原因是大家对无痛分娩的需求增加,只能去医院生娃。另外有些孕妈妈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觉得在家生产不安全。
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文化,荷兰皇家助产士组织(KNOV)和另一个相关组织联合提名,把“在家生娃”正式纳入荷兰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组织觉得,这种文化代表的是选择自由。荷兰准妈妈在家生娃,能够体验自然分娩的过程。当然了,这仅代表两个组织的观点,奶叔对此持保留态度~
接下来的3年里,为了鼓励更多的孕妈妈在家生产,荷兰非物质遗产知识中心(KIEN)也会采取一系列措施:●向大众“翻译”在家分娩相关的科学文章,并通过媒体和记者传播积极的分娩体验;● 每次孕妈妈生产前,整个家庭都会被告知在家分娩的安全性;● 和反对在家分娩的荷兰人交谈;● 成立一个政治游说团,请求政府在所有地区提供安全的基础设施和适当的医疗服务。因为能力不足和人口稀少地区的医院关闭,在家生娃出现问题来不及去远的医院,才导致这项文化的吸引力越来越低。
荷兰妈妈在家生娃,有自己的医疗体系和文化传统,奶粉们不要轻易尝试。说实话,奶叔对于这种选择不太支持,还是建议各位准妈妈去专业的医院生产,因为家庭环境无法做到彻底的无菌、安全,一旦出现意外就是终生的遗憾。在家生娃的确可能会让准妈妈感到放松,但是相比较一辈子的健康,这点幸福几乎微不足道。另外除了专业的医学帮助,家人的陪伴也是对准妈妈最重要的安慰,就算不在家里,去医院仍然可以给予她陪伴和鼓励。
奶粉们,说说你们生娃时发生的故事?留言告诉奶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