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2.6亿元家庭教育支出,有多少流进了补课机构?

作者:邓海建专栏 02-26阅读:5617次

“家里没个上学的,根本不知道现在补课有多贵!”“听说补课花了这么多钱,别人都不相信,不理解。”不少家长谈到补课费就开始激动。

校外补课,不仅加重了中小学生的校外课业负担,更成为不少家庭日渐沉重的经济负担。

“你减你的负、他补他的课”,这大概已经是个见怪不怪的日常。

民进上海市委今年的一份提案显示,通过对部分上海中小学家长的问卷调查,有84.15%的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班。这样的数据,并非一个城市的特色:比如记者通过对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部分中小学生家长随机问卷调查发现,八成左右的孩子参加课外辅导班,其中87%的孩子有数学辅导,69%的孩子有英语辅导。

大城市有大城市的“补法”、小地方有小地方的行情。现今网上那句流行语“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把它用在补课费上,也是非常恰当。

在刚刚举行的首届“南京ˑ长江教育论坛”上,有专家给出这样一组数字:“2017年全国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总支出规模高达19042.6亿元,主要流向校外辅导市场,占2016年GDP的比重达2.48%,相当于当年全国公共财政教育总经费27700.63亿元的68.7%!”

真是不当家长,不知道补课贵。当然,从那些培训机构“名师年薪百万起”的资讯里,也能窥斑见豹地感受到课外补课行业的丰厚“油水”。


一个事实上的逻辑链渐次清晰:这些年来,公立学校禁止补课的执行力越大,校外补课的溢出效应则越强。在补课成为基础教育“刚需”的背景下,大量免费的校内补课,就替代为大量高收费的校外补课。

在这个交易链上,家长与学生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市场议价权,反倒是培训机构及周边产业盆满钵满。孩子是一样的苦、家长掏钱更多,良好教育生态依然路阻且长。

在这个意义上说,城市家长反倒羡慕补课明规则下的乡下家长,起码校内补课更省心、还不至于花大价钱。

道理人人懂:只要高招制度不彻底转身、优质教育资源垄断难破,这种“影子教育”就必然成为寄生在中国家长身上的吸血之魔。

第一,人人都补,谁敢不补?说是盲从心理也好,说是羊群效应也罢,反正有益无害。

第二,考题太难,不补咋办?拼竞赛、拼难度,加之超纲的考题煽风点火,学生和家长别无选择。


尽管2018年,教育部将探索建立“负面清单”制度和联合监管机制,促进校外教育培训机构规范有序发展;甚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要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精准施策,着力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择校热”“大班额”等突出问题——

不过,要从根子上解决校外补课热这个老大难的问题,估计就和指望房价一步到位一样不太现实。既然大多数学生都在补、既然花大价钱补课是个势不可挡的潮流,为什么公共服务不能提供更有性价比的选择?

好吧,说得更直白一点,适度允许校内补课或是个次坏选择:一则可管可控,二则为家长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