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点半现象”:孩子“减负”,父母“增负”?

作者:领势 03-07阅读:560次

最近,一篇《教育部,请不要给我的孩子减负》的文章刷爆网络,大意是从家长不方便接送孩子的诸多困扰出发,字里行间都散发着对“小学三点半放学现象”强烈的不满与不看好。短时间内,引发爆炸式的转发及全民讨论。


有人明确站队作者,表达出对孩子“减负”必然要让家长“增负”的恐慌与声嘶力竭;有人质问作者是在“没时间看孩子,要求教育部门帮看孩子;没能力提供教育环境,所以要求学校提供”;还有人建议孩子们联名上书《媒体,请不要给我的家长发言权》……

“三点半”现象,出现在商品经济和社会分工越来越发达的当下。在“企业包办一切”的计划经济时代,是决然不会出现的。在我所了解的众多现代父母中,也有众多“大胆”解决“三点半”现象的家长:第一步,将家安置在学校附近;第二步,训练孩子自己回家;第三步,孩子真的自己回家,完成写作业、做好安全保护措施等一系列工作。

当孩子在学校的时间逐渐较少,家庭尤其是父母的教育责任显得愈发重要。无论经济如何发展,物质文明如何迭代,教育的本质亦如缓缓流淌的河水,从来没有发生过变化。当学校教育越宽松,就越需要父母在家庭教育上更加专业。

注意,是专业,而非简单地报几个培训班、买一堆练习题,因为这跟以往为大众所抗拒和鄙夷的填鸭式教育没什么两样。那么,何为专业?或许,前段时间叫好又叫座的印度电影《神秘巨星》里的母亲娜吉玛可以给出答案。

言传身教,保持对生活的热忱和向往

如果撇开电影主线,单看主角尹希娅的母亲娜吉玛的一生,你会发现,她的人生是个不折不扣的悲剧,至少在孟买机场带着两个孩子离开、对机场保安说出“不想回去”的话语之前都是:年少时,被父亲安排嫁给工程师法鲁克,结婚后丈夫的拳脚相加是家常便饭——没有及时烧水、饭菜咸了淡了,都能成为被打得鼻青脸肿的根源。

然而,即便生活如此艰难,她仍旧对生活抱有不灭的热忱与无限向往。为了留住还未出生便被要求打掉的尹希娅,她逃出家门,又在十个月之后,因为想要养活女儿,回到丈夫身边;在丈夫外出时,她会一边做饭,一边带着孩子听歌起舞,像没有经历过任何苦难一样放肆地笑;偶尔,她还会冒着被家暴的危险,从丈夫那里“拿”来零钱,领着两个孩子去公园吃冰淇淋;去学校接尹希娅时,给即将分别的尹希娅和钦腾足够宽松的时间去告别。

也是,生长在有着暴虐父亲的家庭,如果没有像娜吉玛这样的母亲,想必,也就没了有喜欢唱歌、为梦想奋勇向前的尹希娅,更不会有用撞掉爸爸杯子的方式帮助母亲和姐姐免受责罚、企图用胶带一点点粘好姐姐电脑的古杜。

孩子和父母之间,存在一面镜子。每个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有父母的“影子”,想知道一个孩子性格的形成原因,看其父母的举手投足、为人处世便好。那些谈“减负”无用、只会增加家长负担的父母,他们其实是在谈什么?经济水平是一面,时间是另外一面。可家庭教育和所有教育一样,从来都不是仅靠花钱、花时间就能一劳永逸的事情。扪心自问,指责孩子不爱看书的家长,有给孩子读睡前故事、带孩子去图书馆的习惯吗?下班回来,担心孩子因为玩平板而荒废学业的你,又是否放下手中的手机了呢?

发现孩子的天分,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的爱好

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是“别人家的孩子”?

因为我们自己也不是“别人家的父母”。

但不识字的娜吉玛是。

从尹希娅还在娘胎时,娜吉玛就开始和女儿一起听各种音乐,可能她也没想过所谓的“胎教”,纯粹是想和孩子一起分享她觉得美好的东西;在尹希娅六岁时,娜吉玛给她买了一把吉他,虽然电影没有说明吉他的来之不易,但我们可以脑补其中曲折,也可联想到尹希娅大概是表露出唱歌的天赋或者是对唱歌的喜欢;在尹希娅需要一台电脑时,她卖掉自己唯一的项链。这个被生活重重压迫的母亲,时刻活在在丈夫的阴影下,却没有失去发现孩子天分的能力,但凡孩子需要,便会倾其所有。

未成年时成名的钢琴演奏家郎朗,他的父亲同样有着善于发现孩子天分的能力。郎朗不到一岁时,就能哼出调子;两岁半时,看完动画片猫和老鼠,自己跑到钢琴上将听过的主旋律弹出来。自此,立志成为二胡演奏家的朗朗父亲,开始注重培养郎朗的音乐天分,让他学琴。先是自己教,后又专门找了老师来教,再到后来,辞职带着郎朗去到北京。可以说,郎朗的成就,离不开父亲的支持和培养。每一个“别人家的孩子”背后,注定会有眼光长远、创造条件培养孩子特长的父母。

记得蒋勋曾说:“要给孩子最好的音乐、文学和电影,接受大自然的熏陶。学校和家庭决不能成为养鸡场和养猪场,豢养一批只会考试的工具。”遗憾的是,大多数父母更愿意将自己的喜好、自己认为的“为你好”强加在孩子身上,而不是关注孩子本身,发现孩子喜欢的、擅长的,并加以引导。

经济发展飞速的新时代下,帮助孩子赢在跑道的方式绝不只是提高分数,很多时候,分数之外的“无用之事”才是健全孩子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如梁文道所言,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无条件地鼓励孩子,跟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娜吉玛身上还有一个值得许多父母反思与学习的亮点——孩子气馁时,无条件地鼓励孩子;孩子遇到挫折时,跟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因此,在她的鼓励和帮助下,尹希娅可以听出夏克提·库马尔音乐的漏洞,穿着蒙面拍摄并上传自弹自唱原创歌曲的视频在网络一炮而红,喊出“可是做梦是人基本的权利啊,人醒来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实现梦想啊!”

父母会鼓励孩子的重要性,同样还体现在近期爆红国内网络的00后少女木汁的成长历程中。她是在妈妈的建议下,才选择做公众号,没想到很快出了爆款文章,月入十万,也受到许多关注。正是这些关注和收入带来的肯定,这些写公众号的过程,让木汁发出“我有在慢慢变好”的感慨。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不是所有父母都能做好家庭教育。毕竟,很多父母也是第一次做父母,他们和孩子一样需要机会去学习、需要时间来成长。大脑智库的职能,就是帮助父母发现孩子身上的天分,梳理出适合孩子的教育理念,让孩子充分发挥特长的同时,自己也能够及时且正确引导、呵护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

有的孩子听到音乐很容易就会跟着哼唱或打拍子,父母不妨多花点心思发展其音乐才能;有的孩子特别喜欢和人讲话,父母或许可以帮助其进行演讲方面的尝试;有的孩子很快就能背出电话号码,乘车时总能记住许多路标,父母可能应该关注其数字敏感力的培养;有的孩子动手能力很强,那么父母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再多买一些积木回来……

孩子“减负”,家长的“增负”不仅仅表现在“三点半现象”上,更多的在于“父母教育责任”的强势回归上,你,准备好了吗?